西晉之後,五胡十六國是怎麼出現的?親戚寵過頭了,後果不堪設想

當初曹操、劉備、孫權這些亂世梟雄沒能做到的事,

司馬懿之孫司馬炎做到了,

在父親司馬昭死後沒幾個月,司馬炎就迫不及待地將魏元帝曹奐拉下皇位,

隨後自立稱帝,立國為晉。

只不過司馬炎沒料到“一統天下”竟如“曇花一現”般短暫,

而埋下禍根的正是司馬炎本人,

不僅把親戚們寵過頭了,還給自己兒子司馬衷娶了個“惹禍精”賈南風,

這個性情彪悍的女人,將是日後“八王之亂”的禍首。

原本“八王之亂”只是司馬家族內部大亂鬥,

不料打著打著,反被“幫手”們——匈奴、鮮卑、羯、氐、羌這“五胡”趕出了中原,

晉亡,確切地說西晉就此滅亡。

於是,“五胡”建立的十六國政權開始在北方混戰,

為避禍,司馬炎侄子司馬睿南渡至江南,後大量中原臣民舉家南徙,

這也是歷史上中原人第一次大規模背井離鄉離開中原,史稱“衣冠南渡”。

東晉政權建立後,縱有祖逖北伐、桓溫北伐,

但榮辱已逝,王公貴胄龜縮江南,再無雄心壯志收復中原失地!

01親戚寵過頭 的後果

西晉之後,五胡十六國是怎麼出現的?親戚寵過頭了,後果不堪設想

晉武帝司馬炎能當上皇帝,有著“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意味,

其祖父司馬懿,一手打造了司馬家族的基業,發動政變誅殺了曹家實力派曹爽,以及親魏的能臣名士,獨攬朝廷大權

其父司馬昭又滅了蜀漢,進一步鞏固了司馬家的勢力,

司馬氏取代曹魏政權,原本只是時間的問題。

只不過司馬昭死後,接班人並非“模範兒子”司馬攸,而是長子司馬炎。

除了“立嫡立長”這個傳統緣故,其實司馬炎能夠接班是與何曾、賈充二臣勾結在一起,

在考核中“作弊”,糊弄了司馬昭,才當上接班人。

司馬炎的一生做得最正確的事,是終於聽了勸諫伐吳,完成了統一。

而他並不是個合格的君主,

當時人們認為司馬氏能夠取代曹家的原因是曹家孤掌難鳴,

司馬炎也是這麼認為的,於是將自家親戚上至祖父那一代下至自己下一代封賞個遍,

封地有幾萬戶的大國,也有幾千戶的小國,

諸王不僅可以從這些民戶上交朝廷的賦稅中,分得大量利益

他們還可以在自己封地上養軍隊。

司馬炎為了把司馬攸這個聲望一直很高的弟弟趕到封地上,

又是一場改革,下令所有諸侯王都回自己封地去,

雖然氣得司馬攸憤嘔血而死,但也為自己帶來了隱患,

原本怕自己勢孤才寵親戚的司馬炎,就這樣削弱了自己這邊的實力,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由著權貴們千方百計多佔人口,“八王之亂”的種子就這樣種下了。

除了司馬家的眾親戚,官員也可以佔有土地,官員的親戚們也可免除賦稅徭役,

一時之間,數量不多的民眾要養著數量越來越多的貴族官僚,

久而久之,“小馬”再也拉不動“大車”,各地出現不少流民,

而他們也將成為西晉王朝掘墓人中的一部分。

司馬炎在選繼承者的問題上,也犯了個致命的錯誤。

原本有大臣建議他傳位給弟弟司馬攸,

或許因為自己透過不良手段奪取了原本屬於司馬攸的一切,

又或許自己幾度這個弟弟從小到大都備受矚目,

司馬炎無視勸諫,仍舊將接班人選為自己的長子司馬衷,

可太子司馬衷,就是後來的晉惠帝,年僅13歲,還是個痴呆低能兒。

司馬衷聽說百姓沒有飯吃,餓死了許多人,覺得很奇怪,便說:“何不吃肉糜?”

這是個千古流傳的大笑話。

既然是個白痴,司馬炎為什麼還要立他做皇太子?

一是,司馬衷是他原皇后楊豔的親生兒子,這個楊皇后去世後,司馬炎娶了她堂妹楊芷,

楊家為了自己利益,說啥都得頂著司馬衷,甚至攛掇司馬炎給司馬衷娶了奸臣賈充的醜女兒賈南風。

二是,司馬衷也在賈南風的策劃下“作弊”通過了司馬炎的“智商考核”,

真是親父子!上位手段都如出一轍。

三是,司馬衷有個極其聰慧的兒子司馬遹,這孩子深得祖父司馬炎喜歡,未嘗沒有給孫子鋪路的打算,全然忘了自己有個彪悍的兒媳賈南風,司馬遹可不是賈南風生的。

司馬炎根本沒有細想這個問題,他一心只想著自己後宮“空虛”,

不僅將吳後主三千後宮全盤接手,

還下令在他採選之前禁止婚嫁,一時之間後宮人數竟達萬人之多……

整日沉迷酒色的司馬炎患了重病,神志不清,

皇后楊芷趁機騙得遺詔,將大權託給了自己父親楊駿,

幾天後司馬炎駕崩,時年55歲。

痴呆兒司馬衷繼位,賈南風成為皇后,

楊芷為太后,楊家開始在朝野中橫行……

只不過這一切紮了賈南風的“眼”,為了奪權,掀起了“八王之亂”這股浪潮。

02後宮爭權,引發“八王之亂”

西晉之後,五胡十六國是怎麼出現的?親戚寵過頭了,後果不堪設想

自打賈南風嫁給司馬衷,在宮中也製造過幾次事端。

對於這個手段毒辣的皇后,老外戚楊家一直是防備的,這讓賈南風愈加不滿。

再加上聰慧的太子司馬遹也日漸成年,她自己無子,

久而久之就滋生奪權的念頭。

賈南風先聯絡與楊家有矛盾的朝臣,又聯絡司馬亮,這個與司馬昭同輩,又是司馬家最具權勢的汝南王,來討伐楊家。

司馬亮拒絕了,朝臣又聯絡司馬衷同父異母的弟弟楚王司馬瑋,

司馬瑋二話不說帶著人馬從封地趕到了京都洛陽。

就這樣賈南風成功發動了政變,殺死了楊駿兄弟,廢黜楊太后將她活活被餓死在了冷宮裡,楊家被滅族。

處理掉楊家後,賈南風又藉著皇帝詔書,把汝南王司馬亮召回京師入朝執政。

兩王之間很快就產生了裂痕。

楚王司馬瑋在幫助賈南風除掉楊家後,掌握了朝中部分兵權,愈發囂張,

膈應得司馬亮一門心思想奪掉他的兵權;

司馬瑋也看司馬亮這老頭子不爽很久了,於是向賈南風誣陷司馬亮有反心,

這兩人“壞心眼”一拍即合,連夜派兵圍了司馬亮的宅子,司馬亮和兒子司馬矩還沒搞清狀況,就被立即處死了。

當夜一同遭殃的還有朝臣衛瓘一家,也是賈南風和司馬瑋的“眼中釘”。

只不過司馬瑋沒料到,這一次他被賈南風利用了,

賈南風在他殺掉司馬亮後,即刻將矛盾對準了他,不僅指責他殺了二公,還將他捉拿後處死。

至此,八王之中有二王被賈南風除掉。

好一招“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大權在握的皇帝賈南風,還有一塊心病,皇帝痴傻好擺弄,

可皇帝的兒子司馬遹可不是傻子,再加上賈南風自己作風不正,揹著皇帝胡搞,

朝臣漸漸有了廢掉賈后而立太子司馬遹母妃謝氏為後的念頭,

賈后決定先下手為強,先是謊稱皇帝病了,兒子得來看望老子,

又假傳聖旨逼太子喝酒,趁著太子喝得爛醉讓他抄錄一份文書,

第二天,這份文書就擺到了朝臣面前,內容是:父親快殺了賈后,你不殺我就動手了……

就這樣,太子被廢,押赴許昌幽禁。

03司馬氏骨肉相殘

西晉之後,五胡十六國是怎麼出現的?親戚寵過頭了,後果不堪設想

本來太子的罪證有些不清不楚,昔日的太子黨難免不服,

於是趙王司馬倫出場了,他也是司馬懿最小的兒子。

司馬倫有一門客叫孫秀,此人詭詐陰險,

他攛掇司馬倫先去鼓動賈南風除掉廢太子,然後再動手除掉賈南風后藉機奪位。

在孫秀刻意製造的謠言下,賈南風果然上當了,派人毒殺了廢太子,

隨後趙王司馬倫就圍了宮城,廢掉了賈南風,後將賈南風毒殺。

同時剪除了賈后黨羽,包括拎不清自己位置但又很有才的張華。

司馬倫雖然沒有奪位,但是獨攬朝政大權,奪位之心也算是人盡皆知了。

趙王司馬倫雖然奪了權,但也有了心病,他覺得皇帝司馬衷的弟弟淮南王司馬允是自己最大的威脅,下定決心要除掉這個隱患,

於是兩方人馬進行了一場大廝殺,淮南王被殺,但淮南王並沒有算在八王之內。

司馬倫最終還是沒忍住,把痴呆皇帝司馬衷拉下皇位,自己即位稱帝取而代之,

但這舉動很快引來了成都王司馬穎、長沙王司馬乂、河間王司馬顒、齊王司馬冏的不滿,

四王接連起兵,號召討伐司馬倫。

司馬倫兵敗,被迫自殺,痴呆皇帝司馬衷被迎回皇位。

第一輪混戰結束。

除掉司馬倫後,帶頭髮兵的齊王司馬冏在朝中權勢日益,成都王司馬穎以退為進,

任由司馬冏獨攬大權。

但不是每個人都這麼能忍,果不其然,河間王司馬顒坐不住了,

他攛掇長沙王司馬乂共同出兵,奪取齊王司馬冏的權力,在二王合力打擊之下,齊王司馬冏兵敗被殺,這是“八王之亂”中死掉的第四個王。

大權又落到了長沙王司馬乂手中。

第二輪混戰結束。

沒多久,河間王司馬顒又不舒服了,這回同樣坐不住的還有成都王司馬穎,

上一輪還沒來得及湊熱鬧,就結束了,這一輪說啥都得參與進去,

司馬穎這一參合,把他前期的經營都賠進去了。

二王人馬結合,矛頭指向還在洛陽城裡的長沙王。

沒想到這回倆人碰上了硬釘子,這一仗打了許久,還沒分出勝負。

戰局陷入了相持狀態。

忽然,洛陽城裡發生了內變,一直看熱鬧的東海王司馬越出場了,

他趁著長沙王被城外二王圍困之際,突然出手扣留了長沙王司馬乂,

成為階下囚的司馬乂很快被放在火上活活烤死,這是“八王之亂”中死掉的第五個王。

第三輪混戰結束。

這一輪混戰結束後,成都王司馬穎自認出力最多,損失最多,所以好處讓他佔了個遍,

但他並沒就此入駐洛陽,只是將五萬兵士留下守城,自己還是回了封地。

但是這並沒起什麼作用,扭轉戰局的東海王心裡一直很不舒服,若沒有他,還不知道誰勝誰負,但結果自己啥好處都沒撈到,

所以很快,便爆發了新一輪的混戰。

東海王司馬越帶著皇帝宣佈討伐成都王司馬穎,結果兵敗,皇帝留給了司馬穎,自己逃回了封地。

剛出手就慘敗的司馬越並不甘心,於是將主意打到遷居中原的鮮卑、烏桓身上。

司馬越實力大增,帶兵反攻成都,打得司馬穎連連戰敗,士兵們逃的逃,散得散,

司馬穎只得帶著皇帝和為數不多幾十人開始向洛陽流亡。

此時的洛陽城已經落在了河間王司馬顒手中,出城迎接皇帝和司馬穎的正是司馬顒的手下大將張方,

原本以為張方是救星,沒想到此人卻包藏著禍心。

他不僅帶兵把洛陽城搜刮了個遍,還把皇帝強行擄到了長安,差點一把火燒了城。

這背後坐鎮指揮的,當然就是處處先動卻處處沒撈到好處的河間王司馬顒。

河間王司馬顒擄走皇帝的舉動,激怒了司馬越,他同時將矛頭指向了司馬顒。

這時司馬穎已經兵力薄弱,司馬顒又勢單力薄,

司馬顒本想獻出“罪臣”張方的人頭與司馬越和解,卻遭到拒絕,而後兵敗逃走。

司馬穎聽說司馬顒求和解之事後,覺得最後一絲希望也破滅了,也只得四處逃竄,

後被抓獲殺死,這是“八王之亂”中死掉的第六個王。

司馬顒的下場也很悽慘,他奉東海王越命赴洛陽,在半路上被南陽王司馬模(司馬越之弟)所殺,這是“八王之亂”中死掉的第七個王。

第四輪混戰結束。

最終,司馬越這匹“黑馬”在“八王之亂”之中獲得了最終勝利,但是這勝利並沒能保持多久。

痴呆皇帝司馬衷不久也死去,相傳是被司馬越毒死的。

其弟司馬熾即位,是為晉懷帝。

綿延十六年的“八王之亂”終於結束了。

04乘虛而入的“五胡”十六國是怎麼回事?

西晉之後,五胡十六國是怎麼出現的?親戚寵過頭了,後果不堪設想

舊史中有“五胡十六國”之說。

五胡,即指匈奴、鮮卑、氐、羌、羯。

十六國,氐族李雄兄弟成漢和匈奴人劉氏所建立的漢(史稱前趙),是十六國中最早建立的兩個政權;

繼而有後趙、前燕、前秦、前涼;

再後有後燕、南燕、北燕,有後秦、西秦、夏,

有後涼、南涼、北涼、西涼。

另有西燕和冉魏,一般不算入十六國之內。

十六國的創立者,並非都是胡人。

原本在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就導致人口銳減,新興政權便大力鼓動周邊各少數民族內徙,

曹操擊敗袁紹後,先將烏桓人遷到河北,後將氐族人遷到關中,

而曾經被漢武帝打得一蹶不振的匈奴人,也逐漸向中原地帶遷居,其中包括匈奴的一個分支羯族人,

此外還有春秋時期便逐漸內徙的羌族人,再加上匈奴垮塌後新興的鮮卑族,在於中原政權來往的過程中也有一些部落遷居過來。

他們有的與漢民混居,有的在某個區域群居,也產生了一些小政權。

這些內徙的民族,在西晉時期同樣要承擔賦稅徭役。

這也是當初曹操鼓動人口遷徙的原因,人口太少的話哪來的稅收?

但是到了西晉時期,這部分人口也成了各大勢力爭奪的物件,爭相上書將他們遷入自己地盤上。

猝不及防的混居,必然會造成一些民族矛盾,

再加上“八王之亂”又是天災不斷,一時之間,四處可見聲勢浩大的流民群。

西晉前期已經發生過多起少數族人起兵反晉事件,

而西晉末期,率先起兵反晉的是氐族人首領李特兄弟,李特率流民7000餘人起兵,自稱益州牧,後戰死,其弟弟李流、李雄相繼統領起義流民。

流民加入反晉隊伍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在遭受戰亂和天災本就生存困難,朝廷鼓動流民返鄉不僅沒有生活上的支援,

甚至一些官員在還他們返鄉途中設立關卡,企圖“榨乾”他們的血肉。

後李雄攻下成都,建國大成。

後李壽於東晉時期,將國號改為漢,史稱成漢。

(這個政權後被東晉消滅。)

原本在西漢時期,漢與匈奴聯姻,比如“昭君出塞”,

並且漢匈和親的政策一直持續到西漢末年。

因此東漢時期,匈奴人自稱是漢帝外孫,並改姓劉,

而趁“八王之亂”崛起的劉淵,正是匈奴人。

原本若干匈奴貴族被長年累月的“壓榨”早已心懷不滿,恰逢“司馬氏骨肉相殘”,

他們認為時機成熟了,於是開啟了“復邦大業”。

在劉淵打著助力成都王司馬穎的旗號集結兵力後,掐準戰事結束後,

在戰場上假意轉悠了一圈,回去就在左國城建國稱漢,自稱漢王,並追尊蜀漢後主劉禪為孝懷皇帝。

劉備一家這門親戚就這麼被強行認下了。

劉淵建國後,羯族人石勒率部來投,劉淵的實力又有所增加。

石勒原本被抓,賣為奴隸,當時成都王的舊部公師藩在司馬穎被司馬越追擊之時,

起兵響應司馬穎,而石勒就在這時投奔了公師藩。

後公師藩兵敗被殺,石勒於是投奔了劉淵,畢竟劉淵當時名義上是站在司馬穎這一邊的。

石勒也就成為劉淵手下一員猛將。

當時的西晉,在經過八王之亂後,已經薄弱不堪,上位的晉懷帝猶如傀儡,

在劉淵得知西晉都城洛陽此刻空虛的訊息後,迫不及待地安排人馬向洛陽開進。

結果久攻不下,期間劉淵突然去世,其子劉和繼位。

劉淵屍骨未寒,劉和就想解決劉聰,

但無異於以卵擊石,反被兵權在握的劉聰所殺,於是劉聰繼位。

這邊劉和、劉聰奪位,那邊的西晉洛陽城也沒好到哪去。

戰亂之中,城裡糧食匱乏,司馬越呆不下去了,藉著討伐匈奴劉家這個藉口,帶著幾萬兵馬出走了,

拋棄了整個洛陽城,城內已無秩序混亂不堪。

此舉遭到了晉懷帝記恨,下令討伐司馬越,在這種四地流民小武裝作亂再加上胡人叛亂的情況下,

貿然將司馬越先放在首要敵人的位置上,可謂愚蠢之極。

司馬越看見詔書後,活活氣死了,這是“八王之亂”中死掉的最後一王。

石勒得知洛陽內亂後,率領精兵先除掉了司馬越殘存的勢力,

晉懷帝在洛陽也坐不住了,帶官員出逃剛出宮門就被盜匪搶劫,只得原路返回。

最終跑也沒跑了的晉懷帝還是被闖入洛陽的石勒抓獲,後被劉聰殺死。

僥倖逃脫的晉懷帝的侄子司馬業在長安被擁立為帝,他也是西晉最後的皇帝,晉愍帝。

雖然愍帝下了詔令,意圖召集人馬打回去,可惜今時不同往日,

除了琅琊王司馬睿部下一名叫祖逖的人請戰,別人毫無迴應,

當初琅琊王司馬睿得罪了成都王司馬穎,於是南渡長江到了今日南京落腳,

司馬睿雖然同意祖逖出戰,卻也只給了他一千人……結果可想而知,

今天看來實在很悲壯!

身在長安城內的愍帝,堅持了多年,也抵擋了多年匈奴人的進攻,

當時的長安早已破敗不堪,全城不滿百戶居民,

在這種惡劣的條件下,在沒人趕來救援的境況中,竟然能堅守多年,

可見晉愍帝已經盡力了,

儘管如此,晉愍帝最終還是出城投降了,西晉滅亡,共歷四帝,存52年。

晉愍帝后來也被劉聰殺害。

有人說北宋徽、欽二宗與西晉懷、愍二帝的經歷比較相似,

但是我覺得,至少我們能從晉末帝身上看出他們極力反抗的身影,這是徽欽二宗不曾有的。

得知晉愍帝遇害後,琅琊王司馬睿在南方登位稱帝,建立東晉,立都建康。

就這樣,歷史就進入了南北政權對峙的時期。

同一年,北方匈奴那邊,劉聰死,其子劉粲繼位,沒多久劉粲被堂叔劉曜奪了帝位,

還把國號改稱為趙,史稱前趙。

而在劉集和劉曜叔侄奪位過程中,大將石勒趁亂出兵佔領了洛陽,

自稱大單于,定都襄國,與劉曜的前趙東西相峙,史稱石勒之趙為後趙。

原本關中就是個多民族雜居的地方,匈奴族劉曜不僅經常與其民族頻繁摩擦,還要與反叛的羯族人石勒對陣,一時之間弄得前趙疲憊不堪,

最後,劉曜與石勒大戰失敗後,因戰前喝了酒,逃亡途中從馬上摔了下來,被俘,

後被殺,其子孫也被石勒追殺殆盡,至此前趙滅亡。

石勒手下有一員殘暴的大將叫石虎,原本石勒死後繼位是的其子石弘,

但石弘生性比較文氣,猝不及防就被石虎奪了位,

這是個殘暴不仁的主,一度將中原地區百姓拉入水深火熱之中。

石虎死後,他的幾個兒子又爭相奪權,在這紛亂的局勢裡,

石虎的養孫漢人冉閔殺掉了眾多石虎的子孫,自立為帝,國號大魏,史稱冉魏。

後趙滅亡。

冉閔還挑起漢民和匈奴人之間的大廝殺,屍山血海混亂不堪。

雖然冉魏政權並不算“十六國”之內,但這個時期承接了後趙和後來的前燕。

在前、後趙混亂時期,北方河西地帶和遼東地帶也建立了其他政權。

河西地區的張氏,建立了前涼政權,這也是幾乎沒被戰亂波及的地區之一。

還有盤踞遼東地區鮮卑慕容氏,幾乎沒遭受戰亂波及,到了慕容皝掌權時,

自立為帝,建立燕國,定都龍城(今遼寧),史稱前燕。

慕容皝在位時期,也是極其能打的,不僅大敗後趙的石虎,還征服了高句麗,同時開墾荒地,大興水利,

在戰亂時代,這苗頭其實還是不錯的。

慕容皝死後,其子慕容儁繼位,後來趕上冉閔滅掉了後趙石虎一家,

慕容儁“黃雀在後”趁機滅掉了冉閔,

佔據了中原。

而在石虎死,冉閔奪權北方混亂之際,東晉的桓溫請戰渡江收復中原失地,

但是由於東晉內部不和,以及作戰計劃的失誤,

最終在前秦和前燕聯合出兵下以失敗告終,但是這份氣節讓人感動!

乘後趙混亂時自建政權的還有氏族苻氏,建立起秦國,史稱前秦。

原本苻氏是歸附前趙劉曜的,但劉曜被石勒殺掉後,苻氏又歸順了後趙石勒。

後趙石虎奪位後,手下一員大將毒死了苻氏一族的領頭人苻洪,

苻洪之子苻健殺掉仇人,藉機佔領了長安,自立為帝。

苻堅死後,侄子苻堅殺掉了繼位的苻生,奪取了政權。

後來,日益強大的前秦,在苻堅領導下,滅掉了鮮卑慕容氏的前燕。

前秦滅掉前燕後,第二年又滅掉了張氏的前涼,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苻堅就將目光轉向了南方的東晉,也就有了著名的“淝水之戰”。

秦軍渡過淮水,攻陷壽陽,東晉方面領兵作戰的是謝家謝石、謝安等,

最終苻堅大敗,帶傷北歸。

淝水之戰後,苻堅一路收集散兵,回到洛陽時只有十多萬人。

強大的軍事力量垮了,統一也維持不住了。

原來被秦征服的各族貴族,都乘機復起。

前秦土崩瓦解,而後分裂出後燕、後秦、西秦、後涼、北魏等政權,

後又經輪番混戰,最終北方被北魏拓跋氏再度統一。

05半壁江山:東晉

西晉之後,五胡十六國是怎麼出現的?親戚寵過頭了,後果不堪設想

若說當初為什麼琅琊王司馬睿不肯出兵渡江去增援晉愍帝,其實他也很難。

原本他就是逃亡到了江南,我想若是有更好的選擇,他也不會逃到這裡,因為這裡不僅是西晉統一的最後地區,

但只是說軍事上統一了,政治思想上還沒來得及……。

江南不僅是孫吳的故土,還有錯綜複雜的世家大族盤踞在這裡,

司馬睿想在這立足,何其艱難,

在費盡心思各種經營後,司馬睿也逐漸被接受。

這時,為避戰亂,中原一些世家大族也舉家渡江南下。

當越來越多的人擠入江南,

情況就變得有些微妙了,

江南世家和中原世家之間,關係就變得日漸緊張,甚至發生大小摩擦,

司馬睿全部精力都投入在了立足江南還要平衡新老勢力的問題上

而晉愍帝召集人馬的時候,別說二十萬軍力,連十萬都沒著落……

東晉建立後,當初逃難而來的那批人士,逐漸開始進入新生活,

總有一些人偶爾思念中原故土,但也只是偶爾的。

而“淝水之戰”後東晉內部的問題也日益白熱化,最終導致各世家混亂。

劉裕於公元420年廢晉帝,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宋。

歷史上以這一年為南北朝開始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