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丨乾隆為何多次到南京這座寺院?據傳其生父曾在此出家

史話丨乾隆為何多次到南京這座寺院?據傳其生父曾在此出家

弘濟寺老照片

弘濟寺距燕子磯不到半里,始建於明洪武初年,首先是僧人久遠建觀音閣於此;明正統初年因閣建寺,明英宗朱祁鎮賜名“弘濟”。清代因避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的名諱,改名永濟寺。該寺毀於咸豐年間太平天國戰火,僅存的觀音閣在“文革”中也被嚴重損毀,雖於1984年修復,但形制風貌與歷史上的記載已大為不同。

乾隆帝賜詩默默和尚

說起弘濟寺,必說乾隆爺。據姚鼐《新修江寧府志》和《同治上江兩縣誌》記載,乾隆六次南巡,每次都臨幸弘濟寺,並留詩八首及楹聯和題匾。乾隆與寺僧興洞和尚的交往也記載在鄉邦史乘中。

乾隆十六年(1751)三月,四十歲的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他從燕子磯來到永濟寺時,興洞和尚率眾僧跪迎接駕。

興洞,別號默默,當時已一百零一歲,五十歲才出家。乾隆在《賜永濟興洞和尚》御詩前小序中稱他“清健如少年”。詩云:“不會詩文不解禪,果然默默以全天。半生塵世半生佛,可號山僧可號仙。”乾隆還為永濟寺書賜一副對聯:“吳楚江山通廣望,華嚴樓閣總懸居。”

在永濟寺,乾隆與識字不多的默默談論世俗趣聞,探討養生之道,甚為愜意。離寺話別時,乾隆又賜默默紫貂皮大衣,並笑著說:“和尚還有二十年壽。”但四年之後也就是乾隆二十年,默默圓寂。所以袁枚認為這正暗合了亁隆說的“二十年”之數,感嘆“天語之成讖也”。(見袁枚《隨園詩話》)

亁隆二十二年(1757)二月,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又臨幸永濟寺。當他得知默默和尚已經示寂,有些傷感地寫了《遊觀音山永濟寺》詩:“濱江最得地,插漢俯諸天。鐵索連飛閣,金繩闡福田。濤聲風裡立,花色雨中燃。默默今何在?彼寧非大年。”對默默未能如他金口玉言所說再有二十年壽,頗為感慨。

史話丨乾隆為何多次到南京這座寺院?據傳其生父曾在此出家

燕子磯乾隆尋父雕塑廣場

乾隆南京“尋父”留傳說

亁隆喜好遊幸,有人統計,他一生出巡達到156次,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及西北邊陲。其中六次南巡,近至南京、揚州,遠達蘇州、杭州,不僅正史有記載,而且為野史小說所演繹,戲說出許多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最具傳奇色彩的戲說就是乾隆來江南尋找生父。金庸的第一部著作《書劍恩仇錄》中就寫有這事。而在南京民間傳說中,這事卻被說成與弘濟寺及默默和尚有關。

傳說雍正皇帝的一個妃子和大臣程閣老的妻子同一天生產,妃子產女,程閣老得兒。雍正帝出於政治目的,強行把女兒與程閣老的兒子調換。程閣老怕遭殺身之禍,來到弘濟寺出家隱居,默默和尚對其多有照應。

亁隆即位後,得知生父隱居江寧,便來弘濟寺幾次想與之相認,但程閣老避而不見。詢問默默和尚,也推說不知。亁隆無奈,離開時下旨將弘濟寺改名永濟寺,並將一筐雞蛋賜予默默。

默默知道,“濟”、“記”同音,乾隆將寺名改為“永濟(記)”,表示他將永遠記住這裡。而一筐雞蛋,明擺著是皇上為難自己。出家人是不吃葷的,吃罷,那就要犯規破戒;不吃,就是違抗聖旨。

默默思來想去,最後叫人將一筐雞蛋煮熟,並把眾僧召集一堂,他舉起一枚雞蛋,口中念道:“主上賜我一仙桃,內無核子外無毛;老僧送到西天去,免在人間吃一刀。”說完,一口吞下,又將其餘“仙桃”分給眾僧食之,巧妙化解了乾隆出的難題。

金陵往事摭談

楊松濤,1944年生,從事新聞工作三十多年。曾任《南京日報》副刋部主任、主編,職稱主任編輯。著有《金陵往事摭談》一書。

編後語:

關於乾隆下江南尋父故事,在各種資料中記載,不僅僅只在南京有這樣的傳說。

傳說一:數次下到江南的乾隆從知情人口中得知其父就在湖南平江青頂山出家,於是,當地就出現了兩次上青頂山尋父的傳說,後人還將青頂山改名為乾隆庵。

傳說二是乾隆“六上寶華山”,其中原因說法頗多、影響較大、流傳較廣的是“尋父說”,乾隆屢上寶華山隆昌寺是密訪他的生父陳閣老。

不過,經考證,這一傳說和乾隆在平江尋父傳說如出一轍,是文人的牽強附會和民間傳說的以訛傳訛。

永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