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者們的感傷:遇到嘉靖既幸運又無奈,汪鋐、王瓊們的悲喜劇

明朝的軍事洋務運動,從正德末年開始到萬曆年結束,時間長達六七十年。期間,對這場運動功勞最大的當屬汪鋐、俞大猷、戚繼光三人。其他人物還有很多,比如盧鏜。我們之所以將嘉靖朝向西方學習火器,稱之為“明朝的軍事洋務運動”,就是因為參與其中的人比較多、形成了一種“現象”。

嘉靖與汪鋐的雙作用力

汪鋐(1466—1536),乃是掀開“明朝軍事洋務運動”序幕的人。當然,有歷史人物稱其人品不佳、貪他人(顧應祥)之功。但作為後人,我們無法辨別真實歷史場景,然而有一種現象需要注意:明朝中後期的掌權文臣、做出貢獻的文臣,幾乎沒有名聲特別好的人。

改革者們的感傷:遇到嘉靖既幸運又無奈,汪鋐、王瓊們的悲喜劇

所以,談“明朝軍事洋務運動”,我們就以“歷史功績”為準則吧。作為與葡萄牙進行過兩次正規海戰的指揮官。無論是做地方官員,還是京官甚至吏部和兵部雙尚書的20年(1515—1535年)都在為此奮鬥著。

請注意:吏部尚書管理官員任命,無論文武你不支援“引入佛郎機銃炮”,你就甭想當官了;只要你反對“天朝上國”學習“無名小國”,認為這樣做太丟祖宗的人,那麼,你就走人。因此,汪鋐得罪了很多人。

“軍事洋務運動”主要執行者就是指揮武將的文官以及武將,作為兵部尚書,他都是邊關大將、軍事後勤單位的“最高主管官員”。

吏部尚書是逼著你,兵部尚書是管著你。

改革者們的感傷:遇到嘉靖既幸運又無奈,汪鋐、王瓊們的悲喜劇

由此可見,嘉靖也是真心想把這場運動推動下去,所以才力排眾議讓汪鋐做了“兩個部的尚書”。但作為藩王的嘉靖,以及所有皇帝都是為了坐穩天下、坐穩龍椅,當你得罪了太多人的時候,你就會被皇帝、皇權當做“廢物”丟擲去。

汪鋐如此、夏言如此、嚴嵩也是如此。更慘的還有朱紈等人。類似的情況還有,比如王瓊

汪鋐同時代的領兵文臣與武將

起初人們以為佛郎機銃只能用在戰船上,後來發現還可以用在守城上。再之後,包括汪鋐、王瓊等朝中重臣都開始向嘉靖建議佛郎機銃應該應用於北方戰事,可以進行大規模野戰使用。這似乎可以說明:當年,佛郎機國也就是葡萄牙帝國送給我們的佛郎機銃禮物,其實與他們實戰時用的佛郎機銃有著天壤之別。

嘉靖七年(1528年)、八年、九年,因為蒙古勢力不斷南下,面對蒙古鐵騎,汪鋐在嘉靖八年、九年先後上疏《奏陳愚見以弭邊患事》《再陳愚見以弭邊患事》,提出了自己對於北方面對蒙古勢力南下的應對措施。

改革者們的感傷:遇到嘉靖既幸運又無奈,汪鋐、王瓊們的悲喜劇

比汪鋐更早、比汪鋐地位更高的西北軍務總鎮王瓊(1459—1532年),在嘉靖七年七月就向奉旨巡邊的“巡撫榆林都御史”肖淮提出了自己“大佛郎機銃對敵戰略”。其總體戰略是:三萬大軍結成三大營迎敵,我軍堅壁清野不與蒙古騎兵交戰,時機成熟後“用神槍銃炮及大佛郎機出奇邀擊”。

由此可見,王瓊的主張是大佛郎機銃炮。然而,這一要求與當時的明朝軍事仿造現實並不符合。目前,王瓊是第一位要求朝廷配充佛郎機銃的邊臣大將。但從明廷的技術準備看,很顯然無法滿足王瓊的主張。

大明軍事仿製逐漸完善

自嘉靖三年開始,大明就開始以軍方為主導仿製佛郎機銃炮。到了嘉靖七年,明軍已經裝備了萬副銅製小弗朗機銃,其中四千副分發給邊關地區。當時,我方因為財務原因、技術原因,這種小佛郎機只相當於繳獲的大佛郎機的三分之一重量。

同時,我方技術人員也對我國原有武器流星炮進行改造,即流星炮。

改革者們的感傷:遇到嘉靖既幸運又無奈,汪鋐、王瓊們的悲喜劇

這種流星炮形成於朱元璋、朱棣時期,茅元儀《武備志·火器圖說七》:“箭桿用實竹,如小指大,長四尺五寸,翎花長四寸五分,筒長五寸,徑一寸,箭鏃倒須有槽,可塗見血封喉藥。”

到了嘉靖朝,我方技術人員根據佛郎機銃炮,將其改造為黃銅流星炮,兵仗局試研製160門。每門流星炮有三門子銃。炮重72斤。首都博物館內收藏的母銃口徑為40毫米,全長1200毫米。現有的實物子銃文物較多,大概7斤左右,口徑25到27毫米,全長在290到310毫米。

然而,面對蒙古騎兵時不時地南下,我方軍事主管將領們開始對佛郎機銃越來越感興趣。

從嘉靖八年和九年,汪鋐向嘉慶上奏的奏章,我們就可以出汪鋐的主張是全面仿製佛郎機,從七十斤重到五百斤重的小、中、大佛郎機全面應用於邊關各個地方:城堡防禦與野戰(一般是中型銃一百五十斤重)。城堡防禦又分為:烽火了望臺、攻防城堡、小城鎮、重要城鎮、類似於京城這樣的關鍵城鎮等五種型別。

改革者們的感傷:遇到嘉靖既幸運又無奈,汪鋐、王瓊們的悲喜劇

然而,因為主管軍事的文武官員對於佛郎機銃的仿製卻受到了一些文官的批評。再加上,汪鋐、王瓊等官員都是“重實際輕名節”的官員,說句大白話就是:他們心中只有工作效率,名聲對他們雖然重要但卻不是根本的思考點。因此,做事兒往往不符合官場慣例。也就是不成熟、獨裁。

為此,他們成為文官的標靶。但他們義無反顧地向著自己的目標衝鋒。

正是這些把“工作”放在核心,而不是把“名聲”放在核心的官員推動下,佛郎機銃迅速推廣。這裡就有他們的努力、作為,其實更重要的是碰到了嘉靖這位“對自己藩王出身感到惶恐”的皇帝。

為了對抗明朝中後期的文臣,嘉靖需要一些能幹事兒、又不被儒家思想影響的人。但他們只是武器,等沒用了就會被他毫不猶豫地廢棄。

改革者們的感傷:遇到嘉靖既幸運又無奈,汪鋐、王瓊們的悲喜劇

王瓊(1459—1532年)

王瓊被一些人稱為與于謙、張居正並稱的“明朝三大重臣”。但在正德、嘉靖朝卻是幾起幾伏,針對楊廷和,王瓊被重用;打倒楊廷和後,王瓊再次被棄用,要不是“戰功”在,王瓊就真的被罷官了。朝中也有許多人將其成為“前朝大奸臣”。嘉靖十一年(1532年),王瓊病逝,諡號“恭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