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究竟是如何起源的?

關於巴人起源的文字記述,最早見於《山海經·海內經》:“西南有巴國。太葜( qiā )生鹹鳥,鹹鳥生乘釐,乘釐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如此說,後照即為巴人始祖。郭沫若先生在《中國史稿》中指出:“傳說裡的氏族部落,一般都是從神話中引申出來的,事實上氏族和部落比他們來源的神話要古老得多。”老巴客認為,這話有道理,畢竟,從猿到人肯定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世人也知,《山海經》乃是上古之書,本就荒誕不經。太葜即伏羲,是三皇五帝之一,是人首蛇身,是創世神,反正就不是人,故《山海經》中的說法實不足採信。但《山海經》僅18篇,就有5篇中有關於巴人(巴國)的記載,其中還曾四次提到巫山,這就不能不讓人產生聯想:巴人、西南、巫山,莫非巴人的起源與巫山有關?

巴人究竟是如何起源的?

(忠勇善戰的巴人)

《後漢書·巴郡南郡蠻傳》中說:“巴郡南郡蠻共有五姓:巴氏、樊氏、暉氏、相氏、鄭氏皆出於武落鍾離山(今湖北長陽西北)。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乃共擲劍於石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獨中之,眾皆嘆。又令各乘土船,約能浮者當以為君,余姓悉沉,惟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乃乘土船,從夷水(今清江)至鹽陽,鹽水有神女謂廩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願留共居’。廩君不許,鹽神暮輒來取宿,旦即化不蟲,與諸蟲群飛,蔽掩日光,天地晦冥,積十餘日。廩君伺其便因射殺之,天乃開明。廩君於是乎君於夷城(今湖北恩施),四姓皆臣之。”從那以後,廩君的巴族人便由此生息繁衍開來,後世稱他們為“廩君蠻”。

巴人究竟是如何起源的?

(傳說中的廩君誕生地——陰陽洞)

還有人認為,巴人是古羌的一支,周朝以前居住在今甘肅南部,後遷到武落鍾離山,以廩(lǐn)君為首領。

秦滅巴時,是滅其國要其臣服並不是滅其族,甚至還給了一些優待以籠絡民心,比如仍選用巴王或貴族治理巴地(巴郡)管轄當地的多個鬆散部族,賦稅也並不重,“歲出賨錢”而已。使巴地得以休養生息,經濟得以很快恢復。但戰爭致使巴人的一支遷至今鄂東,東漢時稱江夏蠻,西晉南北朝時稱五水蠻;另一支遷至今湘西,是為武陵蠻。留在四川重慶境內的叫板楯(dùn)蠻,板楯蠻這個名稱,來源於巴人善用一種叫板楯的武器。南北朝時因大量遷移,大都先後與漢族同化。賨(cónɡ)人是板楯蠻之一支,其中心在今四川渠縣一帶。賨的名稱則由於板楯蠻“歲出賨錢”的緣故。板楯蠻有七姓,為盧(或作羅)、樸(或作胡)、沓(dá或作昝)、鄂、度(或作杜)、夕、龔。板楯蠻古時居住在嘉陵江和渠江兩岸,北及漢中東部,東及長江三峽,遍及整個重慶和川東地區。這意思就是說,巴人和蜀人一樣,並不是本地土著民族,是源於黃河流域的南遷至此的華夏民族的分支。

巴人究竟是如何起源的?

(板楯蠻)

於是乎,關於巴人起源便有“巫山起源說”、“陝南漢水說”、“甘肅天水說”、“丹江說”、“湘北嶽陽說”等說法。但這些說法中依據文字記載的地方卻缺乏考古發掘的實物印證,依據考古發掘出的實物的地方又缺乏文字記載,這是一件十分尷尬的事情,導致以上的說法至今都難以形成定論而被世人公認。但可以肯定的是,自我國上古神話傳說時代開始,在廣域的巫巴山地(大致包含今重慶全境、川東、鄂西、陝南、黔北)確實生活著一支古老的土著民族,他的名字就叫巴人。這一點,在考古發掘中已經得到證實。

上個世紀以來,在長江流域廣泛展開的考古發掘,在巫巴山地一帶,不僅發現了我國最古老的人類,距今約204萬年的“巫山猿人”(直立人巫山亞種)。而且在巴山以北的湖北鄖陽縣,還發現了從猿到人過渡時期的距今約70萬年的南方古猿原始型別的“鄖陽猿人化石”;在清江北岸的長陽鍾家灣也發現了距今約10萬年的早期智人階段的“長陽人”。近幾年,考古工作者還在今重慶市的雲陽、奉節、巫山及豐都和湖北巴東、秭歸、興山等地發現了數十處舊石器時代遺址。到了新石器時代,這一大片山地,已然是氏族林立、部落廣佈,屬於南方民族活動之域。四川達州宣漢羅家壩遺址和渠縣城壩遺址的發掘也證明了這一點。這些考古發現足以證明,廣域的巫巴山地是古巴人的發祥地,此地為南方文明之源,從而改寫了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的認知,使巴蜀文明躋身於華夏文明三大起源之一。

巴人究竟是如何起源的?

(古巴人生活場景示意圖)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史學界對“巴”字的來歷和含義也進行了考究。有人認為“巴”指動物,如蛇、蟲、蟒、魚、蠶,上古巴人龍蛇不分,“巴”字其狀如“蛇”,故旗幟上圖案為“蛇”,所以有“龍蛇巴人”之稱;有人則將“巴” 解釋為對山、水、石頭的稱呼。還有學者提出:“巴”就是“虎”,“巴”是巴人稱呼老虎的一種發音。史載巴人認為“廩君”死後化為白虎,於是老虎成了巴民族的先祖或圖騰,因此巴人自認為是虎之族,以虎為崇敬物件,自稱“虎(音巴)人”。於是,中原及與巴族為鄰的人,皆稱其為“巴人”。

巴人究竟是如何起源的?

(巴人的文字)

夏朝時(距今4100年~3600年),巴人生活的地方稱為“巴方”,見於殷墟卜辭。商朝時(公元前16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中)稱為“巴甸”。史載,商紂王曾派其妻子婦好領軍征服巴人,後來巴人不甘商朝的壓迫反助武王伐紂。周初,武王大封諸侯,巴氏因伐紂有功被封為子國,巴族人得以正式建立正統諸侯國,首領為姬姓宗族,子爵,因而稱巴子國,通常簡稱“巴國” 。那時,巴國的地域大致在陝南的漢水上游,南及大巴山北緣,東至襄陽,主要集中在今川陝結合部的大巴山一帶。

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七國稱王,巴亦稱王。”春秋時期,巴國境內鹽業資源豐富,軍力強盛,巴國發展至頂峰。疆域遼闊,其地“東至魚復(今重慶奉節及湖北西南一帶),西至僰道(今四川滬州、宜賓一帶),北接漢中(今陝西漢水流域),南極黔涪(今重慶至貴州北部烏江流域)”,囊括了四川盆地東部、湖北恩施等地區。

巴人究竟是如何起源的?

(巴國疆域示意圖)

但歷史上巴國與周邊鄰國戰爭頻繁,在與楚國的較量中巴國勝少敗多,被迫多次遷移。從漢水流域進入長江上游地區後,曾先後在長江和嘉陵江一線五個地方建都(分別是平都(今重慶豐都)、枳城(今重慶涪陵)、江州(今重慶渝北)、墊江(今重慶合川南)、閬中(今四川閬中)),史稱“巴子五都”。

公元前339年—329年,楚國攻佔巴國今重慶巫溪、巫山、奉節縣一帶,置為巫郡。巴國幾大鹽泉盡失於楚,被迫遷都閬中,逐步走向衰落。

公元前319年冬,巴國和苴[jū]國聯合欲滅充國。而充國和蜀國結盟共同抵禦。次年,巴國滅掉了充國,但隨即又被蜀國擊敗。苴國向秦國求救,秦惠文王藉機派謀臣張儀、大夫司馬錯、都尉墨獾率領三十萬大軍入川。公元前316年春,秦滅蜀吞苴,繼而揮師東進滅掉了巴國,將巴國君臣擄往咸陽。張儀在江州(今重慶市渝中區)築城,設定巴郡,將巴地納入秦國的郡縣體制。至此,巴國徹底湮滅在茫茫歷史煙雲中。巴人則大部分融入華夏民族。少部分得以傳承,演化為現今的土家族人。

綜上所述,老巴客認為,巴人並非起源於一時,一地,一人,一支,而是既有原本就進化生息繁衍於此的土著部族,如濮、苴、共、奴、夷等,也有輾轉遷徙至此地的姬姓、贏姓等外來部族。巴地所有各姓族人在發展和融合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巴人族群。他們先後活動的區域主要集中在漢水流域、長江上游和嘉陵江流域等地區。他們或以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的形式存在。既相互征伐,又共同抵禦外敵,還經常進退、遷徙以謀求生存和發展。在夏禹時期成形壯大,形成了明顯的巴人特徵,創造了燦爛的巴文化,也為後世留下了許多不解之謎。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