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也曾發動改革?將五銖錢重鑄成小錢

貨幣是古代經濟流通的重要工具,在相關科技並不發達的古時候,貨幣的重鑄和更換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據傳董卓還曾經發動過貨幣改革,那麼這個貪婪的胖子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呢?

什麼是“十二金人”?據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有人在臨洮看見12個身穿奇裝異服的巨人,秦始皇聽說後覺得是大吉的兆頭,就將收集繳獲的六國兵器,鑄造了12個巨大的銅人,豎立在秦宮大門口。一些當代人寫的著作裡說,這12個“金人”中有10個被東漢末年的董卓銷燬,鑄造成銅錢,剩下的兩個十六國時期被前秦天王苻堅銷燬鑄錢。有收藏者據此附會,認為這些“金人”都被鑄成五銖錢且有特殊色澤、符號,這樣的五銖錢因為沾了“金人”的“仙氣”,自然身價不同。

其實,“十二金人”是不是被銷鎔鑄錢,至今並未完全定論,因為記載這件事的《三國志·魏書·董二袁劉傳》說董卓“悉椎破銅人……更鑄為小錢”,但只說“銅人”,未說“十二銅人”,是否真是秦始皇“金人”,實在不能下定論。所謂“被苻堅鑄錢的兩個”,出處恐怕是《通鑑正義》所引用的《關中記》裡,說苻堅將流落到鄴城(今河北臨漳)的兩個“金人”拉回長安銷燬的典故。且不說《關中記》這種野史是否靠譜,即便靠譜,記載中只說銷燬銅人,並沒說鑄錢。史書上記載,十六國中確有鑄錢的,但前秦偏偏沒鑄過。很顯然,將五銖錢和苻堅相聯絡,怕是說不通的。

董卓也曾發動改革?將五銖錢重鑄成小錢

那麼董卓呢,如果董卓真的銷燬了“十二金人”,鑄成五銖錢流傳後世,為今天的藏家收藏轉讓,難道沒有可能麼?恐怕沒有。

其實,編造“五銖與金人”傳奇故事者,都有意無意剪裁了歷史記載:《三國志》裡談到董卓銷燬“金人”鑄錢時的完整記載,是“及壞五銖錢,更鑄為小錢,大五分,無文章,肉好無輪廓,不磨鑢”。很顯然,董卓將這些銅鑄造成一種名叫“小錢”的東西。這種“小錢”直徑只有五分,合1。1545釐米,而五銖錢直徑為2。5釐米左右。“小錢”不像五銖那樣,四周有突起的邊緣,也未經過銅錢鑄造後例行的打磨工序,錢上什麼文字、符號都沒有,是一種粗製濫造、偷斤短兩的“假冒偽劣產品”。由此可見,“金人五銖”是不可能出現的,這些“小錢”即便有傳世的,也很難被分辨出來。

不僅如此,史書還明確記載,董卓非但沒把“金人”鑄成五銖錢,相反,為了撈到更多,他還故意把許多五銖錢改鑄成“小錢”——兩枚五銖差不多能改鑄6、7枚“小錢”,這個貪財的胖子自不會放過這個發財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