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擊傳奇:“菜鳥”張桃芳與“獵人”鄒習祥,誰是上甘嶺最冷的槍

作者:相忘於江湖

暖洋洋的太陽底下,昔日草木蔥蘢的上甘嶺已變成一片焦土。

在滿目瘡痍的上甘嶺最南端,兩個並不高大的山樑相互對峙著,稍高一點的山樑上就是美軍的陣地,幾個美軍士兵不時地向稍低一些的山樑上用機槍掃射,還肆無忌憚地探頭張望一下。

可是,就在一個美軍士兵稍稍探出一點腦袋,隨著一聲槍響,被爆頭了。

美軍的機槍顯然已經非常熟悉這樣的節奏,馬上對著槍響的大概位置,一陣急促的射擊,子彈打在岩石上發出凌亂的火星,但是志願軍的射手顯然也是訓練有素,有備而來,早已遁入坑道隱蔽起來了。

狙擊傳奇:“菜鳥”張桃芳與“獵人”鄒習祥,誰是上甘嶺最冷的槍

張桃芳

(一)來自貴州大山的獵手

1950年10月下旬,上甘嶺戰役進入了異常膠著的狀態。

防守五聖山前沿上甘嶺537.7高地的,是志願軍15軍45師135團1營1連,而距離不到百米之外,就是比537.7高地高60米的597.9高地,地面陣地經過多次攻守轉換已落入美軍手中。

志願軍的坑道和美軍的地面陣地近在咫尺,近到一方陣地有一聲咳嗽一句低語,對方都可能聽到些許動靜。但是志願軍吃虧的地方在於,美軍陣地不但地勢更高,還有強大的炮火,不但完全控制537。7高地的地面陣地,就連地下坑道也受到美軍大炮的嚴重威脅。

這一天,對面高地美軍又開始新一輪挑釁:有的大搖大擺走來走去,有的坐在岩石上蹺起二郎腿,有的乾脆仰面朝天躺在地上曬起了太陽。

最可氣的是,有一個戴鋼盔的美軍居然朝537.7高地方向撒尿。

埋伏已久鄒習祥有點怒髮衝冠,順手就將早已準備好的步槍瞄了一下,旁邊兩個戰士躲在掩體後面,一邊一個激將:“排長,再給我們亮一手,教訓一下這幫不知天高地厚的美國兵。”

來自貴州大山的鄒習祥扣動扳機,那個撒尿的美軍士兵就到西天報到去了。

狙擊傳奇:“菜鳥”張桃芳與“獵人”鄒習祥,誰是上甘嶺最冷的槍

鄒習祥

(二)獵手是怎樣煉成的?

在43天的上甘嶺戰役中,15軍一共出現了38位捨身堵搶眼的“黃繼光”,也出現過幾十位默默無聞的“神槍手”。與一年後名氣更大的“狙神”張桃芳相比,鄒習祥顯然出現得更是時候。

原因很簡單,如果說抗美援朝是一場立國之戰,上甘嶺戰役就是這場戰爭的巔峰對決。而無論是兵力、炮火、裝備和後勤,志願軍雖然與長津湖之戰相比大有改進,但是與美軍相比仍然差距巨大。

實事求是地說,即便有肖永銀、李德生的12軍在背後默默支援,儘管15軍要什麼上級就給什麼,儘管志願軍的坑道越挖越深、越挖約長,但是在上甘嶺這片狹小的區域內,在美軍“範弗利特彈藥量”凌厲攻勢下,猛將秦基偉和15軍還是有些撐不住了。

這時候,“神槍手”鄒習祥的出現,無疑給陷入膠著的上甘嶺巨大的精神支援。

時年30歲的鄒習祥出生於貴州一個仡佬族農家,像《兵臨城下》的狙擊手瓦西里一樣,7歲就跟著大人打獵,在20多年練就了無論行進間開槍、打移動目標都能“百步穿楊”的絕活。

1949年,大廈將傾的蔣軍到處抓“壯丁”,27歲的鄒習祥也未能倖免。但是幸運的是,沒幾個月他就成了二野五兵團17軍的解放戰士,大西南解放後,17軍兼安順軍分割槽,實際上轉入地方部隊。

狙擊傳奇:“菜鳥”張桃芳與“獵人”鄒習祥,誰是上甘嶺最冷的槍

上甘嶺陣地

(三)上甘嶺上死裡逃生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戰爭爆發,鄒習祥迎來了新的機會。

就在王秉璋的17軍轉入貴州地方軍區的時候,秦基偉的15軍也納入計劃即將轉為西南軍區公安軍。但是隨著抗美援朝戰爭的爆發,秦基偉幾次三番的請戰,終於為自己和15軍贏得了參戰的機會。

志願軍15軍跨過鴨綠江之前進行了補充,鄒習祥也有幸編入15軍,到了三八線。

隨著上甘嶺戰役越打越大,15軍在不足4。3平方公里的上甘嶺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地面陣地丟失後,15軍45師地面部隊陸續轉入地下坑道,而美軍動用韓軍中的“中國通”大肆破壞,還真的破壞了一些坑道。重壓之下的15軍45師急需“亮點”提振自己計程車氣。

關鍵時刻,鄒習祥等“神槍手”參與的“冷槍冷炮活動”發揮了奇效。

一次阻擊戰中,鄒習祥和1連的戰友們在美軍狂轟濫炸之下犧牲很大,鄒習祥的排只剩下6個人,彈盡糧絕體力也到了極限,全靠著岩石上滲出來的水珠維持生命,大家選出鄒習祥突圍求援。

鄒習祥用空罐頭盒吸引美軍火力,為避開巡邏又滾下山崖躲在戰友們遺體底下。

追趕的美軍為了確保無活口,用刺刀在遺體上逐一補刀。鄒習祥屏氣凝神,耳邊就是刺穿遺體的“噗噗”聲,萬幸的是他藏得很好,躲過了一劫,終於爬回1營的坑道搬來了救兵。

狙擊傳奇:“菜鳥”張桃芳與“獵人”鄒習祥,誰是上甘嶺最冷的槍

坑道

(四)志願軍狙擊之神,是獵手還是菜鳥?

上甘嶺戰役進行了43天,15軍和12軍4。3萬人對決6萬聯軍。

最終殲敵1.5萬人自身損傷1.15萬人。如果按照攻防損失3比1的一般規律,可以想見上甘嶺戰況之慘烈。而根據15軍軍史,以鄒習祥為首的“狙神們”,共斃敵3558人!

鄒習祥被志願軍司令部授予“冷槍英雄”稱號,受到金將軍的接見。而被美軍恨得咬牙切齒的上甘嶺537。7高地北山,也因為鄒習祥的存在載入美軍的軍史,被命名為“狙擊兵嶺”。

半年後的1953年,上甘嶺24軍張桃芳又在“冷槍冷炮運動”中大顯身手。

如果說,來自貴州大山的鄒習祥是一個久經沙場的好“獵手”,那麼來自江蘇興化的張桃芳則是百分百的“菜鳥”,因為時年22歲剛剛參軍2年的張桃芳,不但不是“神槍手”,甚至連打槍都不熟練。

實際上,神槍手不全靠子彈“喂”出來,還有一些人單靠天賦就已經足夠,張桃芳就是那個天賦異稟的人。冷靜的頭腦、敏捷的身手和自帶光環的好運氣,使他成為令美軍膽寒的“狙神”。

狙擊傳奇:“菜鳥”張桃芳與“獵人”鄒習祥,誰是上甘嶺最冷的槍

鄒習祥(中)

電影《狙擊手》主角張大弓,原型是張桃芳還是鄒習祥?

在三八線,“菜鳥”張桃芳在32天用240(一說436)發子彈擊斃214名敵人,而“獵手”鄒習祥更加神奇,他僅用206發子彈就消滅了203個敵人,命中率98%接近真正的“百發百中”。

從這個殺敵與用彈的比例上看,鄒習祥幾乎彈無虛發,出槍見血,無愧是上甘嶺斃殺美軍“最冷酷的槍”。

兩位“狙神”一前一後,在上甘嶺演繹了一出“殺敵於無形”的好戲,都有“張大弓”的影子。

抗美援朝老電影《上甘嶺》有一句歌詞:“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敵人來了,迎接它的是獵槍!”或許《狙擊手》是要告訴世界:一旦戰爭來臨,除了鄒習祥、張桃芳,還有無數“張大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