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割地賠款的宋朝,為什麼堅挺319年,甚至GDP還是世界第一?

談起宋朝,想必大家想到的都是歲幣、割地賠款,然後忠臣被奸臣禍害,一副糟糕透頂的樣子。然而可能大家沒意識到的是,宋朝國祚319年,在秦以後的歷史上,僅僅次於漢朝。而且宋朝的經濟高度發達,GDP常年佔據世界第一,甚至比起民國時期的GDP仍然要高出許多。這麼一個羸弱的朝代,是如何做到的呢?

常年割地賠款的宋朝,為什麼堅挺319年,甚至GDP還是世界第一?

關於宋朝的經濟,英國的經濟史學家麥迪森曾經這樣分析過:以1990年美元為基礎,宋朝建立的公元960年人均GDP僅僅只有450美元,可是到了宋朝的末年,人均GDP達到了600美元。而當時正處於中世紀的歐洲GDP則僅僅只有422美元,即使是經歷一定現代化的1952年,人均GDP 也僅僅只有537美元。

那麼,年年向外輸出歲幣的宋朝,是如何做到這樣的效果的呢?我們知道,宋朝是一個武將完全沒有地位的時代,當時的皇帝又多數對於主戰派深惡痛絕,所以軍事的羸弱成了必然。宋朝一打仗就敗,一打敗仗就賠錢,甚至即使是打贏了,有時候還是要賠錢。在這樣的情況下,宋朝甩出了自己治理經濟的“三板斧”。

常年割地賠款的宋朝,為什麼堅挺319年,甚至GDP還是世界第一?

第一板斧,叫做輸出宋朝版奶頭樂。宋朝是文官當權,所以他們對於帶兵打仗大多不怎麼感興趣,但是卻對做生意極度的感興趣,而且個個都是專家級別的。面臨周邊敵國一波又一波的侵略,被動挨打的文官們也想出了自己的辦法,那就是宋朝版奶頭樂計劃。

於是,宋朝加大了對遼國、金國的各種奢侈品輸出,比如書畫、還有其他各種藝術品。這些東西的特點就是價格昂貴,而且容易讓人比較沉迷,但是對於其他國家的發展和進步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意義。在宋朝的文化誘導下,周邊國家不停地購買各種奢侈品,好讓自己看起來有文化一些。

而實際上卻使得他們的國庫把大量的資金都花在了這種根本沒有任何意義的事情上,在耗空自己國庫的同時,還大大地增加了宋朝的財富。甚至有些人認為,宋朝的這種政策使得他們從遼國和金國掙到的錢,遠遠大於給遼國和金國的歲幣。事實是否如此誇張,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宋朝利用貿易差來對付敵國,確有其事。

常年割地賠款的宋朝,為什麼堅挺319年,甚至GDP還是世界第一?

第二板斧,就是宋朝實施了宋朝版本的“馬歇爾計劃”。我們都知道宋朝皇帝和文官不喜歡打仗,所以他們把所有需要打仗解決的事情都換成別的方式來解決,比如,砸錢。具體而言,就是宋朝透過對自己敵國的敵國的扶持,來達到打壓和制衡敵國的作用,從而實現自我的儲存。

比如,宋朝跟遼國對峙的時候,他們就和金國搞好關係,並且向他們提供各種經濟和技術援助,使得他們能夠快速崛起以打敗遼國。等到金國成為了宋朝的主要敵人的時候,宋朝又開始把目標定到了蒙古人的身上,他們向蒙古人提供了大量的資源和幫助,使得他們快速從一個草原小部落崛起成為一個巨無霸。

第三板斧,則是文官的自我修養。作為第一個實施重文輕武的時代,當時的文人對於自己能夠過上如此愉悅的生活還是十分的滿足的。因此他們對於自己的工作——也就是治國理政,還是非常的熱切的。所以宋朝湧現出了一大批特別有責任心有幹勁的文官,他們用自己的文章撐起了大宋的300多年江山。

常年割地賠款的宋朝,為什麼堅挺319年,甚至GDP還是世界第一?

比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學貫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張載,力挺皇帝親征的寇準,還有意圖北伐的朱熹(朱熹除了是理學大師之外,還是堅定的主戰派),還有文武雙全的辛棄疾,援道入儒構建宋朝價值觀的陳摶等。這一些人,讓宋朝雖然缺少了職業武將的主場,但是卻有一批優秀的文官來頂替他們。

即使是到了南宋,文人當中仍不乏這樣有經濟天下大志向的文人,這與明末東林黨以仁義的名義逼著皇帝不許收商人的稅的情況是大大不同的。比如宋末三傑: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其中文天祥與陸秀夫都是文人,文天祥屢敗屢戰,陸秀夫以身殉國,這樣的氣節,與名模出現“水太涼”的情況還是大大不同的。

正是因為如此,兩宋雖然在武力上常常有所欠缺,但是面對周邊不斷興起的各種強國,他們還是非常堅挺地熬過了300多年。期間,由於文官擅長治理經濟,所以宋朝的經濟非常繁榮,市井文化發達,成了周邊各個國家所仰慕的文化聖地,人間天堂。當時的日本人對於宋朝就非常仰慕,視其為人間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

常年割地賠款的宋朝,為什麼堅挺319年,甚至GDP還是世界第一?

所以,宋亡之後,日本人感到對人生的所有美的追求都破滅了,一方面因此生出了對中國的覬覦之心,另一方面則流傳出一條言論:宋亡之後無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