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裡通外國,還公然說咸豐無恥無能,賜自盡算是便宜他了

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清政府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儘管鴉片戰爭之敗道光帝負有主要責任,但具體經辦者也脫不了干係,時任兩江總督的耆英在簽訂條約的過程中,欺上瞞下,一味妥協退讓,致使國家利益受損。當然,這樣一個裡通外國的賣國賊也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此人裡通外國,還公然說咸豐無恥無能,賜自盡算是便宜他了

道光在世時,耆英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咸豐即位後,即親筆硃諭歷數耆英“畏懼無能、抑民以奉夷、惘顧國家、喪盡天良”,將其從正一品大學士降為五品頂戴,以六品員外郎候補。就這還是咸豐帝大發慈悲,從寬處理了。

耆英受到處罰後,不但不知悔改,心中充滿怨氣,他竟公然書寫楹聯:“先皇隆褒,有膽有識;時皇罪過,無恥無能”,藉此發洩心中的不滿與憤懣。小鬼罵城隍,豈不是找死嗎?當時的專制制度下,耆英如此大膽,確為尋死之道。八年後,耆英被賜自盡。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咸豐八年(1858年)初夏,英法聯軍攻陷大沽炮臺,不久兵抵天津,京師震動。咸豐帝急派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赴天津議和。桂良、花沙納從未辦理過對外交涉事務,面對英法聯軍的蠻橫態度,恃強要挾,竟至一籌莫展。

此人裡通外國,還公然說咸豐無恥無能,賜自盡算是便宜他了

巡防大臣惠親王綿愉以耆英較為熟悉外國情形,且為外國人所信任,上奏咸豐帝“棄瑕錄用”,耆英本人也表示願意。咸豐帝遂再次起用耆英,授予侍郎銜。但耆英萬萬想不到,由此,他走上的不是重新崛起的光明坦途,而是通往黃泉冥府的不歸之路。

當時,咸豐帝的如意算盤是,先由桂良等人出面答應英法提出的一些條件,如英法表示滿意,即可簽約議和;如英法仍不滿意,可由耆英再行允准幾條,這樣外國人或許即可就我範圍內滿意簽約。或者由桂良、花沙納對英法提出的各種要求先行拒絕,然後再由耆英出面調和。

但是,英法議和代表,不但不對耆英抱有任何好感或信任,反而對其表示出特別的不滿和鄙視。原因是他們攻佔兩廣總督衙門後,繳獲了一些清廷官方檔案,其中即有耆英向朝廷報告其如何欺矇、敷衍、控馭“外夷”的奏摺。

此人裡通外國,還公然說咸豐無恥無能,賜自盡算是便宜他了

在議和的過程中,英國人拒絕與耆英會面,並拿出耆英的奏摺,交給桂良、花沙納等閱看。耆英當時被搞得很狼狽,窘困異常,無法繼續參與對外議和談判,隨即他便離開了天津返回京城。

按照耆英的說法,此次對外議和,事關機密,且外國人耳目眾多,不能以書面形式上奏,因此必須親自回京向咸豐帝報告。桂良、花沙納也認為英法對耆英頗為不滿,他們對耆英的鄙視、報復,事關清廷尊嚴,奏請咸豐帝允准耆英進京面陳夷情。

但是耆英在未獲咸豐帝允准之前,即擅自離開天津返回京城。咸豐帝聞訊後大怒,以耆英辦理夷務,實屬無能,於大局未定之時,“不候旨擅自回京,實屬自速其死”,他命僧格林沁將耆英鎖拿。惠親王綿愉因保舉不當,自請處分,同時奏請將耆英審訊後即行正法。咸豐帝命恭親王奕訢會同大學士、六部九卿共同審訊耆英。

此人裡通外國,還公然說咸豐無恥無能,賜自盡算是便宜他了

奕訢等人從大清律例的角度出發,認為耆英不候旨即自行回京,確屬冒昧糊塗,不合情理。但是,耆英並非統兵將帥,而且私自回京也是擔心議和決裂。遍查大清律例,並沒有對清廷大員無旨擅自回京應做如何懲處的專門條文,因此奏請咸豐帝,將耆英定為絞監候。

不過,時任理藩院尚書的肅順從振刷政治的角度出發,上奏咸豐帝:耆英的供詞多為巧飾之詞,並無不可在奏章內奏陳的機密之事,顯然是居心巧詐,對於這樣的無能者,應該即行正法。最終,咸豐帝下令耆英自盡。

此人裡通外國,還公然說咸豐無恥無能,賜自盡算是便宜他了

有不少人認為肅順堅決主張處死耆英,難免有挾私報復的成分。不過,這種說法根本站不住腳,無論是咸豐帝也好,肅順等人也罷,他們之所以要罷斥穆彰阿、處死耆英,主要是治亂世用重典,是整治吏治的政治需要。更何況,這個耆英本就該死,讓他白活了十多年已經算是便宜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