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什麼將首都定在應天府而不是西安?

在中國,有四大古都的說法,分別是洛陽,西安,北京和南京,這四座城市,每一座都可以自豪

說自己有幾千年的歷史,是多少朝的古都。都城其實代表著一個朝代的氣質,比如蒙元往上的大一統王朝都特別鍾情於洛陽和西安,而偏安一隅的朝代就比較中意南京,當然,這其中也有例外,那就是我們今天要說到的主角——明太祖朱元璋。

在元朝的至正十六年,也就是公元的1356年,朱元璋成功攻佔當時名為集慶路的南京,並改名為應天府,此後逐鹿中原,將同時期的亂世豪傑全都打趴在地,到了洪武元年,朱元璋正式登基稱帝,立國號大明,定都應天府。

從朱元璋改名應天府的舉措來看,他本人還是很相信順天應人這一套的,但他卻選擇了南京,這個曾經很多偏安一隅,多不得善終的王朝選定的都城,這是為什麼呢?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什麼將首都定在應天府而不是西安?

城牆

南京是朱元璋在前期的最好選擇

朱元璋當初打天下時是在江淮地區,最開始是投奔郭子興,後面就直接取而代之。當時朱元璋的對手集中在南方,比如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和明玉珍,先南後北,這是朱元璋當時的策略,要想在江南這趟渾水中脫穎而出,成為唯一勝利者,必須要選擇一個極度具有戰略價值的要地作為國都。

在南方的一畝三分地上選都城,南京肯定是沒有對手的,龍盤虎踞帝王之都。所以朱元璋在公元1356年春成功攻佔集慶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將名字改為應天府,因為有了南京這個重要戰略價值體現,朱元璋面對南方眾多割據勢力時,幾乎都是碾壓態勢。只有陳友諒還能和他過上兩招,不過也被很快平定。

拿下了南方地區,接下來就要開始北伐大業,要知道,在朱元璋之前,以南伐北沒有一次成功過,要是北伐失敗後,定都南京至少還可以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守江必守淮,只要守好江淮一線,朱元璋至少還可以在南方當安穩皇帝。以當時南方經濟中心的體量,完全可以支撐起一個南方割據政權的朝廷。

在朱元璋事業的中前期,南京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但是隨著北伐大軍攻入元大都,元順帝倉皇被逃,大明的政治版圖由此擴大到全國,這時,南京作為南方都城的劣勢就顯現出來了。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什麼將首都定在應天府而不是西安?

朱元璋

南京作為都城的天生劣勢

南京作為四大古都之一,由於遠離中原之地,所以在這裡定都的,都是一些偏安的政權,基本上都是被中原王朝滅掉,而這個定律也並沒有因為朱元璋定都南京而改變。當然這裡說的是朱元璋的後世子孫,明末的南明弘光政權,同樣是定都南京,然後第二年即被攻破南京,弘光皇帝被俘處死,那叫一個慘。

具體說說南京有哪些劣勢,一般來說,如果一個勢力在南京建立起政權,那他一定會面臨一個更為強大的北方政權,而我國的地理原因,由北往南攻擊,勢如破竹。由南往北攻擊,步履維艱,歷史上鮮有由南及北完成統一的王朝,唯一的一次例外就是朱元璋建立的明朝。

南京作為都城,地理位置過於平坦,極易遭受攻擊,並且是非常有利於進攻方,防守完全處於被動,所以才能看到,只要敵軍攻打到南京城下,基本都是一戰而下,在古代,都城裡可是住著皇帝一家老小,這種一打就沒的特性,根本就沒辦法給天子安全感。

所以南京並不適合作為都城,這一點,朱元璋也很清楚,南京太偏東南了,離傳統的北方中原政治經濟中心太過於遙遠,而且南京建立朝廷的影響力很難輻射全國。這十分不利於統治,於是就在朱元璋定都應天府的第二年,便開始討論建都的議題。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什麼將首都定在應天府而不是西安?

朱元璋

朱元璋的都城選擇困難症

好了,現在皇帝對自己的都城不滿意,大臣們就得紛紛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其實也就無非那幾個適合做都城的地方,長安、洛陽是經典都城的代表,選都城方面永遠都在大名單,開封府是北宋都城,朱元璋既然說了“日月重開大宋天”那繼承舊時都城也不錯,最後一個是北平,剛從蒙元手裡接受過來,作為都城的主要設施都是齊全的,不用重新裝修方便。

大臣們自然在這件事

得不可開交,最先被排除去的事開封,第一就是開封遭受太多戰火,創傷未復,到處都是殘垣斷壁,比朱元璋的老家鳳陽還破,要想重建就得花錢,現在新朝初立,根本就沒有銀子;第二個原因就和母親河黃河有關,開封太靠近黃河,尤其是唐宋以來,黃河經常決堤,宋朝時首都開封就被水泡了無數次,在開封建都太不穩定;第三,也和南京一樣,開封是平原地區,一馬平川,當年金軍就是一路直達開封城下,直接就將欽徽二帝一鍋燴了,這就很尷尬。

朱元璋對於開封非常重視,還親自往開封跑了一趟,並且將開封升格為北京,但是無奈開封重建工程消耗巨大。要知道,支援開封城建設的糧食是要從江南地區運送的,漕運成本非常高,十分的不划算,於是在1378年,朱元璋又撤掉了開封。

這一來一回也看得

朱元璋本身的糾結,他的做法並不是事先權衡完成利弊再行動,而是直接先定下方案,開始動工,再在發現方案難以為繼時停止方案,這一來一回,無數的人力物力就此消耗。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什麼將首都定在應天府而不是西安?

明朝

未能成行的西安定都計劃

再選下來就到了西安,先位於關中的險要形勝所在,背山臨水,居高臨下,地位環境優勢非常明顯,絕對是易守難攻的寶地,在朱元璋老年,公元1391年,再起遷都提案,這次老朱沒辦法親自跑一趟,於是派太子朱標前往西安進行實地考察,不過當時先已經被封給了朱元璋的二兒子秦王朱樉,秦王當然不願意,自己好不容易有塊封地,突然就空降一個皇帝爹過來,誰也受不了,於是極力反對。朱標在經過實地考察後,發現西安和開封一樣,也有經濟問題在裡面,想要重建盛唐長安,那就必須要繼續南糧北調。

當然,這不是什麼大問題,此時已經是洪武之治的後期,整個大明朝廷不用像是大明立國之初那樣摳摳搜搜的,要錢要糧都不是問題,不過這個時候卻發生了一件讓所有人都所料不及的事情,那就是太子朱標病逝。

朱標的身體本來就不好,還跑了一趟西安,回到南京不久便離世了,這時的朱元璋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人,喪子之痛後,更迫切的問題是自己繼承人的問題,臨老也不再想著折騰,於是遷都西安的計劃就此作廢。

西安對於明朝來說,算是一個不錯的解,十三朝古都,擁有成熟的宮殿建築群,也是陸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唯一的缺憾不過是錢糧問題,但這對於擁有至高權力的帝王來說,只是一紙詔書就能解決的事情。把當時修建中都鳳陽的人力物力投入到修建西安,可能會是更靠譜的選擇。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什麼將首都定在應天府而不是西安?

太子

作為第三方案的中都鳳陽

儘管朱元璋終其一生,並沒有完成遷都的任務,但朱元璋從未放棄過遷都的打算,除了前面說到的開封,西安,他更在意的是自己的老家鳳陽。朱元璋是一個念舊的人,在一眾淮西籍老鄉的支援下,朱元璋開始實施一個平地起高樓的計劃。那就是將自己的老家安徽鳳陽縣城打造成大明的國都,同時將自己看不順眼的南京降級。

在洪武二年的九月,朱元璋正式下詔,修建鳳陽中都,同時將南京降級為陪都。可以想象當時朝廷群臣的反應,一眾鳳陽老鄉當然是拍手稱快,咱朱重八兄弟就是念舊情。可是另一群大臣聽到這個話,瞬間就是臉一黑,劉伯溫當即反對道“中都曼衍,非天子居也”,就當時鳳陽的經濟落後情況,連成為省府都難,怎麼可能作為國都。

但事實告訴我們,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在皇帝老鄉的號召下,百萬民工

飛汗如雨

,沒日沒夜拼命幹活,僅僅只用了六年時間,就建成了明朝最大的城市,是的,比當時南京還大,城池和宮殿都是按照首都標準建造,比後來的北京故宮大十二萬平米。

城市修好了,沒人氣不行,於是朱元璋又大搞強制移民,總共遷了四十八萬多人,就是這樣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建造而成的都市,又在朱元璋拍拍腦袋做出的決定下,放棄了建都計劃,又將南京提升為京師,鳳陽降一級,降為陪都。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什麼將首都定在應天府而不是西安?

都城

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

朱元璋一直看南京不順眼,有事沒事就想著遷都,即使是後來沒有遷都成功,也弄了一箇中都鳳陽出來,加上後來朱棣靖難後,將都城遷到北京,於是明朝出現了兩京三都並存的局面,即北京,鳳陽,以及南京。好處就是雞蛋沒有放在一個籃子裡,其中有一個都城如果被攻破,還有陪都可以繼續發號朝廷的政令。不過,這種做法看似很美好,但不幸的是在明末,三個都城都沒有撐住,最後永曆帝都跑到緬甸去了。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什麼將首都定在應天府而不是西安?

朱元璋

除了名不副實的中都鳳陽是皇陵所在。明朝在南北兩京都擁有一套完整的朝廷辦公體系,之後的皇帝也繼承了老朱家的傳統,在

定立

京師的事上來來回回折騰,最終確定了北京作為京師,南京保留行政機構,這一決定一直保留到明末,在北京的朝廷被闖王李自成摧毀後,南方在南京建立的南明小朝廷依舊能有序運轉,保持對南方控制區的統治。

其實這就是朱元璋的高明之處,朱元璋每次動心思想要遷都時,都會先保證南京只是做名義上的變化,實質上作為政治中心,終洪武一朝都從未改變過,儘管朱元璋不止一次吐槽過,南京宮殿建成後地表下沉,形成南高北低的地勢,這是在他看來時不祥之兆。但在南京,朱元璋從不折騰,勞民傷財修建中都,考察開封與西安,若是能成,大明就多出一個都城,若是不能成,還有南京這個現成的,怎麼算都不虧。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什麼將首都定在應天府而不是西安?

朱元璋

朱元璋將都城定在應天府,是當時

不得以而為之

,不過在後來有了更多選擇後,反而又瞻前顧後,其實無論是四大古都還是中都鳳陽,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優點,也都有很明顯的缺點。而經歷過元末亂世,百姓更多想要的是一份安穩安定的生活,天下思安,想要打破舊規則就會無比困難,即使強勢如朱元璋,一言起一城,最後也不得不承認失敗,終止中都計劃。

自始至終,吳地都是明朝的基本盤,是明朝的龍興之地,也是統計基礎最好的區域,同時由於中國經濟的南移,長江的下游地區在當時已經成為事實的經濟中心,同時明朝的開國勳貴集團也主要集中在淮南地區,這些綜合考慮之下,南京也確實是在朱元璋時代最好的選擇。

同時,由於南京無法達到監管北方的目的,所以在朱元璋死後,朱允文即位,爆發的靖難之役一發不可收拾,最終結束了建文帝的一生,同時南京也結束了作為明朝實際政治中心的地位。朱元璋一心想的遷都大計終於在自己兒子手中完成,不過代價卻是自己孫子的生命,老朱如果得知了這個訊息,不知道會是何種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