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化淳真的是個大奸臣嗎?一樁歷史冤案,因為金庸先生影響更大了

袁崇煥祠和墓位於崇文區東北部,東花寺斜街,原廣東義園舊址,其廟位於區東南部龍潭公園東湖畔。祠堂和墓碑約建於清代初期,俗稱佘家館,大門上原有後人題寫的“明代民族先烈袁崇煥墓”匾額。

話說,明朝崇禎六年八月,是袁崇煥過世三週年祭,他的部下自發聚集到其葬身之地,秘密祭奠了他們的老領導。都知道袁崇煥是冤死的,即使過了三年卻還是沒人能為其申冤,所以,這些舊部都不敢大張旗鼓為袁崇煥鳴冤。但是,在祭奠的過程中,卻有人表明了“烈士遺孤”的身份,使得大家非常吃驚。

這個人,就是我們的小說主角袁承志。

曹化淳真的是個大奸臣嗎?一樁歷史冤案,因為金庸先生影響更大了

袁崇煥是崇禎三年冤死的,更是崇禎皇帝賜死的他,但我們知道,真正的兇手應該是滿人皇太極。皇太極知道袁崇煥對明朝的重要性,於是,略施小計,讓崇禎皇帝以為袁崇煥有了造反之心。之後,生性多疑的明朝皇帝不僅信了,還殘忍地將袁崇煥殺害,扼殺了大明中興的希望。

按照袁崇煥自己的說法,崇禎帝這是在“自毀長城”。

在小說《碧血劍》裡,殺害袁崇煥的直接兇手和間接兇手,都沒有好下場。崇德八年八月,皇太極在瀋陽過世,有人說是其兄弟多爾袞殺害了他;崇禎十七年三月,叛軍李自成攻破北京城,走投無路的崇禎皇帝選擇自殺,吊死在了煤山。可憐的崇禎皇帝沒能中興明朝,年紀輕輕就離開了人世。

小說《碧血劍》基本還原了明朝、清朝、闖王李自成三方勢力,以及統治者之間的恩怨情仇。這其中,崇禎皇帝、皇太極、李自成三人的形象,也基本符合大眾的審美要求。除此之外,明朝軍隊抵抗清兵入侵的事蹟、李自成的進兵路線、清兵南下掠奪的情況等,都符合史料的記載,沒有較大出入。

所以,《碧血劍》基本上是把握大局、與史料相符,兼顧細節的優秀小說。

曹化淳真的是個大奸臣嗎?一樁歷史冤案,因為金庸先生影響更大了

此外,在這部小說中,還出現了很多左右歷史的風雲人物,他們是多爾袞、孝莊皇后、范文程、寧完我、鮑承先、曹化淳、李巖、紅娘子、劉宗敏、祖大壽、劉芳亮、田見秀、牛金星、宋獻策等。而我們的主人公袁承志,跟這些人物多少都有一些交集。

小說的主線是袁承志的故事,使得這些人因為有交集被引入到了小說之中。這一大批人中,很多都能與其歷史形象相符,只有少數對不上,與歷史形象完全不符。其中,大太監曹化淳完全與歷史形象對不上。他原是大明朝的忠臣,卻活生生被寫成了惡名遠揚的叛徒,直到現在還沒有洗清。

在小說中,曹化淳是給李自成軍隊開門的那個小丑,而且,這個印象已經深入民心。計六奇在《明季北略》裡提到,李自成進攻北京城,攻西直門沒有成功,轉攻彰義門。申時,彰義門突然被開啟,原來是曹化淳開啟的,讓叛軍順利進入到了北京城。

此後諸多的史料,都參考《明季北略》裡的內容,將曹化淳定義為開城獻降的無恥之徒。但奇怪的是,《明史》裡卻沒有相關的記載。此外,曹化淳根本就沒有進入《明史》中的宦官隊伍。如果,他真的是能左右北京城局勢的大太監,那麼,怎麼可能進不了宦官的隊伍呢。

曹化淳真的是個大奸臣嗎?一樁歷史冤案,因為金庸先生影響更大了

所以,曹化淳到底有沒有開啟城門呢?

個人覺得,這是無中生有的事,他不可能開啟城門。曹化淳十二歲進宮,詩文書畫,無一不精,陪伴在當時還是王爺的朱由檢身邊,深得朱由檢的信任。後來,朱由檢繼承大位,曹化淳也順利晉升。之後,朱由檢讓曹化淳專門負責平反魏忠賢手裡的冤案,曹化淳專心處理此事,共平反了兩千多件冤案。

崇禎十一年,深得信任的曹化淳晉,升為司禮秉筆太監兼東廠提督,這是屬於他的人生巔峰。可是,第二年他就告假回家了,從此,再沒有過問朝廷的事情。此外,李自成攻城的時候已是崇禎十七年,而此時曹化淳已經在家待了五年,所以,他怎麼可能跑回北京城給李自成的軍隊開門呢?

其實,真正開門獻降的是兵部尚書張縉彥,並且,開啟的城門也不是彰義門,是正陽門。張縉彥迎接李自成的先鋒部隊進城,卻讓無辜的曹化淳承擔了幾百年的罵名,真是可恥。

曹化淳真的是個大奸臣嗎?一樁歷史冤案,因為金庸先生影響更大了

曹化淳對明朝是忠貞不二的,即使明朝滅亡了,他還惦記著明朝。

在清兵入關後,民心漸漸傾向於清朝,但是,曹化淳卻惦記著明朝。他向清朝統治者上書,請求妥善處理崇禎皇帝的陵墓,給明朝末代皇帝保全臉面。清廷同意了,派人將崇禎皇帝的屍首妥善安葬,且使用皇帝的規格、規模對待。從那時候開始,“曹化淳開門獻降”的流言就傳開了,大家對此深信不疑。

反而是順治皇帝出來闢謠,想還他一個清白。雖然,清廷出來闢謠,但是,民間卻不認可,特別是在明朝舊部東林餘黨的推動下,讓曹化淳更加無法洗清自己。所以,“曹化淳開門獻降”至今還流傳著,且被收入了很多典籍中,比如《流寇傳》、《國榷》、《痛史本崇禎長編》、《崇禎實錄》、《明史紀事本末》等。此外,後人書寫的史籍中,也引用了這種說法。

比如:蔡東藩先生的《明史通俗演義》,以及新中國成立後的眾多歷史教材。

曹化淳真的是個大奸臣嗎?一樁歷史冤案,因為金庸先生影響更大了

曹化淳活在的時候,聽到了這些流言蜚語,也覺得非常冤枉,明明不是自己乾的事情,非要扣在自己身上。他閱讀南方傳來的野史筆記時,見仍有“捏誣之語,”深恐“流傳既廣而秉筆者不加確察,便成無窮之穢”,遂於1662年去世前作《被誣遺囑》及《感懷詩》四首,並抄錄舊稿《記事俚言》和《剖陳疏稿》、《告歸底冊》,分發給諸子侄。

為此,他還寫詩一首《忽覩南來野史記內有捏誣語感懷》,來表達了自己的冤屈,詩的內容如下:

報國愚忠罔顧身,無端造誣自何人?

家居六載還遭謗,並信從前史不真。

這是曹化淳的絕命詩,表達了對自身的感慨及對流言的無奈。此時的他,終於體會到了文人的無恥,感受到了被他排斥的魏忠賢的無奈。

參考資料:

【《明史·袁崇煥傳》、《明史·流賊傳》、《明史紀事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