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危受命,保住明朝江山,為何最後無力鎮壓奪門“叛變”?

明太祖朱元璋建國之後,就確定了一套嚴格的繼承製度,要想讓江山變得更加穩定,也就需要保證皇位的正常傳承。這樣一來確實保證了皇位的傳承,可對於很多人來說,就不是什麼好事了,因為像一些庶出的皇子,就沒辦法繼承皇位,除非前面嫡出的子女都死得差不多,否則他們根本沒有繼位的機會。不過,有一些皇子就是例外的,他們的運氣可能比較好,真就得到了繼位的機會,比如景泰帝朱祁鈺。原本他作為庶出皇子,是根本沒有繼承皇位的機會,

可一場土木堡之變,徹底改變了他和明朝的命運。

臨危受命,保住明朝江山,為何最後無力鎮壓奪門“叛變”?

在於謙等人的推舉下,他順利繼承皇位,一開始他確實只是一個代理皇帝,可隨著于謙等人穩住北京,打退了瓦剌進攻,明朝的江山被保住,朱祁鈺的皇位就變得穩固了。

朱祁鈺最初並不願意做這個皇帝,畢竟這是一個爛攤子,可這個時候,他也不願意放棄自己好不容易坐穩的皇位,哪怕他哥哥回來,他也沒有把皇位讓出去。

可他怎麼都沒有想到,自己一直防備哥哥復位,卻還是出了差錯,在他統治的後期,爆發了著名的奪門之變,他的哥哥朱祁鎮重新坐上了皇位。這場政變還牽連了于謙等一批重臣,這些人慘死讓明朝國力再度受損。

臨危受命,保住明朝江山,為何最後無力鎮壓奪門“叛變”?

明朝是歷史上中央集權做得比較好的朝代,很少會出現皇帝被底下人用政變方式推下臺的情況。

朱祁鈺也是一位相當不錯的君主,他任用於謙這些人,讓國家的情況變得好起來,漸漸走出了土木堡之變的陰影。可他為何會敗給自己的哥哥呢?

按理說他應該有能力制止奪門之變,沒想到這場政變不僅沒有被制止,還進行得非常順利,京城裡面最有權勢的兩大人物,朱祁鈺與于謙都沒有能制止。顯然,這裡面確實有著一些原因,這也與朱祁鈺意外獲得皇位有著極大的關係。

臨危受命,保住明朝江山,為何最後無力鎮壓奪門“叛變”?

朱祁鈺作為代理皇帝,他靠著平亂得到了一定的威信,可他的皇位一直都不穩定。這與朱祁鈺沒有一個繼承人有著直接關係,原本按照他和孫太后的協議,太子的位置應該是朱見深的,可朱祁鈺也清楚,自己做了皇帝,

怎麼可能還讓自己的侄子繼位呢?

他肯定希望能把皇位留給兒子,只是他確實比較倒黴,在位多年卻沒有一個孩子能活下來。這件事就讓朱祁鈺非常被動了,隨著他的身體越來越不好,國內的這些臣子都看得很明白,皇位遲早要回到朱祁鎮這一系,朱祁鈺這一系是註定要絕嗣了。

因此這些人就漸漸開始背棄朱祁鈺了,他也不能說完全失去權勢,只是他的皇位已經註定要傳回朱祁鎮一系了,這是所有朝臣都預設的事情,朱祁鈺再想有什麼變動已經很難了。

臨危受命,保住明朝江山,為何最後無力鎮壓奪門“叛變”?

由於這件事已經讓朝野上下有了公論,那這場奪門之變的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朱祁鈺當時離死亡非常接近,他去世可能就是時間的問題,皇位的歸屬早就有定論了,那底下的這些臣子們當然就不會反對朱祁鎮復位了。

因為要是一起反對,朱祁鎮就屬於反叛,可能他這一系也會遭殃,那明朝的皇位繼承就會出大問題,于謙就是清楚這裡面的利害關係,所以他對這件事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如果臣子們都不支援的話,那麼朱祁鈺就沒有勝算了。因為當時朱祁鈺的身體相當糟糕,他已經很長時間沒辦法正常處理政務了,皇帝們權力最為脆弱的時候,就是在重病的時候。

臨危受命,保住明朝江山,為何最後無力鎮壓奪門“叛變”?

朱祁鎮這些人抓住了這個機會,朱祁鈺因為生病不僅反應遲鈍,在宮中也沒有做什麼準備,更重要的是,孫太后是站在自己親生兒子這一邊的。

孫太后當時立朱祁鈺,也是沒辦法的辦法,畢竟國家需要一個年長的君主才能穩住局面。

可隨著江山穩固了,他們之間的矛盾也開始出現,畢竟朱祁鎮才是她的親生兒子,也是原本的皇帝,她肯定希望皇位能回到朱祁鎮這一系。孫太后在朝中也有著極大的勢力,她也能控制內宮,奪門之變中,孫太后無疑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臨危受命,保住明朝江山,為何最後無力鎮壓奪門“叛變”?

有她的支援,再加上朝臣們基本預設,朱祁鈺就徹底陷入了孤立,除了一個皇帝的身份之外,他也沒有什麼能和朱祁鎮對抗的了。

不得不說朱祁鈺也是比較可惜的君主,明明很有作為,可惜自己卻投錯了胎。要是一開始繼位的人就是他,可能明朝就不會有土木堡之變這樣的事情,也就不會走向衰落了。

要是他還能多活一段時間,或許也就不會有奪門之變,哪怕他能有個繼承人,他都能穩穩壓住自己的哥哥。可惜他這些都沒有,就這樣他漸漸失去了一切的優勢,丟掉了好不容易才到手的皇位。

隨著朱祁鎮的復位,原本景泰朝那種開明的政治風氣一下子就改變了,朱祁鎮和他弟弟比起來,確實是沒有足夠出色的政治手腕和治國能力。

我是

史海魅影

,關注我為歷史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