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初年,功臣雲集,呂后為何能一一擺平?離不開一個重要鋪路人

呂后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臨朝稱制的女性,在初掌大權的時候,必然會遭到權臣的反對,呂雉是如何解決這些漢朝初年的功臣的呢?

漢朝初年,功臣雲集,呂后為何能一一擺平?離不開一個重要鋪路人

呂后和武則天不同,他並沒有想要篡奪劉氏的皇位,只是臨朝稱制,換句話說她的訴求就是讓自己的兒子當皇帝。

呂后的主要鬥爭物件並不是朝中忠於劉氏的重臣,而是戚夫人和她的兒子。

呂后是和劉邦共過患難,並且兩次為劉邦做出犧牲的夫妻,第一次是劉邦放走看押的人,自己跑到芒碭山落草為寇,留在家裡的呂雉直接進了秦朝的監獄。

第二次就是和劉邦的父親一起在項羽的營中當了28 個月的人質,這兩年零四個月可不白待,雖然每天都面臨著生死,但呂雉這一段的付出為後來執掌朝政積累了巨大的政治資本。

而且呂后其實並沒有一個準備謀權奪政的這樣一個過程,在劉邦臨死前,呂后還曾詢問劉邦蕭何死後相國的人選。並且在劉邦和蕭何相繼去世後,呂后掌權的時候,啟用了劉邦和蕭何推薦的曹參,這說明起碼這時呂后並沒有篡奪劉姓江山的野心,而是一心為了穩定劉氏江山的穩定。

呂后所殺的彭越等人,其實並不是呂后前進路上的絆腳石,呂后殺他們的時候,他們已經失去了權勢,殺他們的作用最大就是立威震懾他人,為自己的兒子繼位做保障。

漢朝初年,功臣雲集,呂后為何能一一擺平?離不開一個重要鋪路人

說到這大家應該也看明白了,漢朝初年那些功臣先後被殺,主要工作並不是呂后做的。就拿前面提到的彭越舉例,彭越與韓信、英布並稱漢初三大名將。

為了當上皇帝,劉邦其實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他把大片關東的土地分給了韓信、彭越、黥布等人。劉邦當上皇帝之後,對這些異姓諸侯王非常不信任,想盡各種方法要剷除這些心腹之患。

劉邦討伐陳豨的時候,有人向他告發說彭越要造反,劉邦直接將彭越拿下,最後將彭越降為平民,流放到蜀地的青衣縣(今四川名山縣)。彭越流放途中正好碰到了呂雉,於是他就向呂雉哭訴冤情,希望呂雉幫他向劉邦陳情。呂雉表面答應彭越,等到了劉邦身邊,呂雉說了這樣的話:

“彭王壯士,今徙之蜀,此自遺患,不如遂誅之。妾謹與俱來。”

就是讓劉邦把彭越殺了,以絕後患。

漢朝初年,功臣雲集,呂后為何能一一擺平?離不開一個重要鋪路人

劉盈繼位的時候只有十六歲,劉邦去世前清楚地知道,劉盈一旦繼位,必然是呂后掌權。但劉邦並沒有竭力避免這一情況的發生,反而給呂后鋪好了路。

劉邦先是任蕭何為相,蕭何和呂雉乃是豐沛故人,兩人關係良好。

蕭何的繼位者劉邦也選好了,曹參這個人更加重視這個來之不易的安定局面,對呂氏一族始終敬而遠之。

為了不起衝突,曹參甚至對惠帝想要親政的願望袖手旁觀,寧願讓他暫時作個有名無實的傀儡皇帝,就是不願意挑起呂氏外戚和劉氏皇族的正面衝突。

不過曹參這位猛將擔任相國,對呂后也起到了震懾作用,曹參在世之時,呂后未敢公然違反劉邦“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盟約。

曹參死後,漢初的這些功臣也都年紀大了,接下來的鬥爭就在漢朝的第二代中間展開了。總的來說呂后的上位還是依賴劉邦的扶持,呂后掌權的過渡也非常平穩,並不如大家想象中的血雨腥風。劉盈繼位後,呂后掌控朝政大權,蕭何繼續為相國,朝政大事內決於呂后,外決於蕭何,一切相安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