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有人寧死不斷髮;清朝滅亡,有人死活不剪辮子

說起清朝人的辮子,今日自然人見人厭。想當年,滿清入關後,強令漢族人改換衣冠,剃髮蓄辮,激起無數民怒民怨:“吾頭可斷,發不可剃!”

明朝滅亡,有人寧死不斷髮;清朝滅亡,有人死活不剪辮子

但是,一百年前西方東漸,辛亥革命成功清帝退位時,讓清朝人把頂在頭上200多年的長辮子去掉,卻非一件容易的事,當年的那一幕竟然再次重演,只不過在保皇守舊分子口中,變成了:“吾頭可斷,辮不可剪!”

史料記載,第一個剪辮的中國人是旅日華僑馮鏡如,他是在恥辱的《馬關條約》簽訂的1895年,率先剪掉辮子以示與滿清決裂。此後,大批留日學生加入進來。

1904年,新編的軍隊為方便戴軍帽,也將髮辮剪去一束,甚至有的警察也剪去髮辮三分之一。在學生和軍隊帶動下,社會上的剪辮風氣逐步抬頭,南方,尤其是廣東更為流行,路人見到剪去辮子的男人,紛紛誇為時尚。

到了辛亥革命前,清廷內部也有“剪辮易服”的議案,連光緒兩個出洋考察過的弟弟載濤和載洵也先後提出:“非剪髮易服,不足振起全國之精神。”

明朝滅亡,有人寧死不斷髮;清朝滅亡,有人死活不剪辮子

圖:擔任海軍大臣的載洵在海外考察照片

但是,在全國範圍內,特別是北方內地,留辮子的習俗還是根深蒂固。滿人固不待言,很多飽讀詩書的清朝士大夫階層對剪辮子深惡痛疾。

有人大聲疾呼,有人發表文章,稱“辮子就如同大清的國粹、血脈、命根子”,剪掉辮子就等於剪掉大清的氣數。他們最慷慨激昂的誓言是:“吾頭可斷,辮不可剪!”

時間進入1911年之後,剪辮子成了大勢所趨。1911年1月,上海組織了四萬多人的剪辮大會,10多個理髮師義務剪髮,“現場只聞拍掌聲、叫好聲、剪刀聲、被剪者相互道賀聲一片,當日剪辮者有千餘人。”

1911年2月,香港,有11000多個華人剪去了辮子。1911年4月,清朝軍艦“海圻”號應邀參加英王加冕儀式,統領程璧光下令300多士兵一律剪掉拖在腦後的髮辮,以符合世界潮流,獲得士兵的一致擁護。

1912年民國成立,臨時大總統下令強制剪辮,稱“凡我同胞,一律剪辮;除以胡尾,重振漢室”,各地紛紛張貼告示,成立剪辮團體,召開剪辮大會,強行移風易俗。

對於那些頑固不化者,拿上海為例,當時的措施是這樣的:

其一,各地開辦“義務剪辮大會”,為群眾義務剪辮;

其二,一些激進的學生和士兵,自發組成剪辮團體,在大街上巡邏,一旦發現留辮子的人,就把他團團圍住,強令剪掉,導致每天路上都會出現吵鬧,爭執,結局多半是被迫剪掉辮子的哭哭啼啼回家;

其三,大力宣揚辮子的陋弊,當時最刺激人心的一句口號是:“除此數寸胡尾,還我大好之頭顱”。

明朝滅亡,有人寧死不斷髮;清朝滅亡,有人死活不剪辮子

圖:街頭強行剪辮的一幕

最絕的一招,來自一個富商,他在公共租界的“暢園茶館”設了個理髮攤,宣稱:三天內來此剪辮免費,並奉送大肉面一碗!這一招,果然吸引了絡繹不絕的市民前來,三天送出去近三百碗大肉面,三百根辮子落地!

到了1922年7月,末代皇帝溥儀也剪掉了自己的辮子。但是,“頭可斷,辮不可剪”的殉道者還是有:1927年6月,國學大師王國維拖著一條長長的辮子投昆明湖自盡。同一年,北京尚有4000多遺老遺少固執地保留著辮子。

無法考證,最後一條滿清的辮子是何時消亡的,但是,歷史至少透過辮子的興衰告誡我們:世界潮流,不可阻擋。

1913年,民國推行剪除辮子運動,中國掀起拒絕剪辮子的抵抗高潮。地方各勢力進行了剪辮與護辮之爭,最後竟發展成激戰。有些人寧可打死官員也拒絕剪辮!

當剪辮人揪住他頭髮時,他還在寧死痛罵:沒有辮子哪來的大清朝,沒有大清朝哪來的你?你個假洋鬼子!

諸如辜鴻銘所言:頭上辮子好剪,心裡辮子難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