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雍正上位的三大功臣,雖然御賜太廟卻都慘

康熙是一個明君,他功績卓著造福後世,受到了後人的好評,但是他有一點沒有做好,那就是繼承人的選擇問題。

康熙的生育能力強,他以35子、20女(寫上宗譜的有24子11女)的驕人成績,成為了帝王體系中名副其實的翹楚。

他的兒子們,為了他那把龍椅和那坨玉印,結成了大爺黨、太子黨、三爺黨、四爺黨和八爺黨。著名的“九子奪嫡”就是康熙的兒子們留給歷史的慘痛典故。

最後,胤禛靠制度上位,接過了康熙爺留下的爛攤子,成為了剛柔並濟、累死累活的雍正帝。在胤禛制勝兄弟們的戰列中,十三阿哥胤祥、張廷玉、隆科多、年羹堯、馬齊、戴鐸、鄂爾泰、田文鏡和李衛,九大功臣,功不可沒。

依附雍正上位的三大功臣,雖然御賜太廟卻都慘

而此九人,本應在雍正在任時,更好地為主子效命。但問題來了,九人有著三種不同的歸宿。

胤祥、張廷玉、鄂爾泰配享太廟

胤祥雖與雍正是同父異母,但比一奶同胞的兄弟要親(雍正與十四阿哥胤禵同母生,卻是政敵,胤禵投靠了老八)。在康熙帝去世的第二天,入承皇位的雍正便任命胤祥為四位總理事務大臣之一,同日晉升為和碩怡親王,處理重要政務,後來受命總理戶部掌管全國財政。雍正初政,胤祥迅速成為臺柱,對雍正治績助力甚大,遂得世襲罔替的許可,成為清朝第九位鐵帽子王。雍正八年(1730)五月初四,積勞成疾地胤祥病故,令享太廟。雍正下旨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成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例。

依附雍正上位的三大功臣,雖然御賜太廟卻都慘

張廷玉是康熙朝重臣,後追隨雍正,歷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是《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總裁官。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皇帝病危,臨終前命張廷玉與大學士鄂爾泰等同為顧命大臣,遺詔他日以張廷玉配享太廟。張廷玉晚年辭官歸裡,因故兩度觸怒乾隆,但乾隆二十年(1755),張廷玉病故,乾隆仍遵遺詔,命配享太廟,使之成為有清一代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

鄂爾泰原是內務府員外郎,與田文鏡、李衛併為胤禛心腹。鄂爾泰官運的轉機是在雍正繼位之時。雍正三年被遷廣西巡撫,四年調任雲貴總督,兼轄廣西。雍正十三年,鄂爾泰與張廷玉等同受遺命輔政,擔任總理事務大臣,歷任軍機大臣、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等。乾隆十年(1745),鄂爾泰病逝,配享太廟。

依附雍正上位的三大功臣,雖然御賜太廟卻都慘

戴鐸是雍正在府邸時期的一個重要策士,給胤禛制訂了奪嫡方針策略,出了很多點子教雍親王如何謙恭為皇。雍正即位後,戴鐸並沒有撈到什麼好處,先被髮到年羹堯處當差,還被雍正指為貪官,最後被雍正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