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中,古人下館子吃完飯放下銀子就走,老闆就不怕錢給少了?

電視劇中,古人下館子吃完飯放下銀子就走,老闆就不怕錢給少了?

現在的古裝劇的越來越多,貌似人們對古代的認識和了解大部分都是透過古裝劇來的吧。但儘管很多的古裝劇都把歷史故事表現的淋淋盡致,但也不乏有些地方是我們不理解的,就好比說我們在看古裝劇時,那些大俠,主人公之類的人去去到餐館吃飯,從來不問多少錢,吃完飯放下銀子就走 ,店小二為何從來也不數,如果給少了,那不就虧大了嘛?

電視劇中,古人下館子吃完飯放下銀子就走,老闆就不怕錢給少了?

在真實的古代,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用得起銀子,大部分人去飯店吃飯還是用銅板來結賬的,銅板體積小易丟失,於是古人將銅板用線串成串,這樣不僅打理起來特別容易,而且不易丟失,所以就有了“錢串子”這一說。在當時能夠用白銀吃飯的人絕對不是普通的老百姓。

電視劇中,古人下館子吃完飯放下銀子就走,老闆就不怕錢給少了?

明朝一兩百銀=200元人民幣=1000文錢=1吊(貫),而1錢=0。2元。例如在清朝一兩銀子足可以買150斤高檔大米。宋朝一兩銀子買200多斤大米。《紅樓夢》裡的劉姥姥說:“二十兩銀子夠莊稼人用一年的了” ,明代一兩半銀子夠一個老百姓用一年了。

電視劇中,古人下館子吃完飯放下銀子就走,老闆就不怕錢給少了?

當然了以上這些資料只是一個大概的資料,而且每個朝代不同時期一兩銀子的購買力也會有所不同,戰亂等特殊時期更不包含在內。畢竟考慮這麼多,太複雜,本人水平有限更不可能詳加細分。但以上這些資料足以證明,影視劇中動不動拿出一錠銀子是有多麼不靠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