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萬歐洲騎士對抗6萬蒙古兵,兩天後卻只剩千人,這仗怎麼打的?

其實賽約河之戰是一場被曲解的戰役,所謂的6萬蒙古騎兵以少勝多戰勝匈牙利軍團,實際在兵力對比上應該不是這樣。而且匈牙利的10萬軍隊中包含了4萬庫曼遊牧民族,來自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的僱傭步兵,匈牙利騎士估計連1萬人都湊不齊,真正硬碰硬的也是北路拜答兒與亨利二世率領的三大騎士團的決戰。整個圍繞東歐的戰爭蒙古軍隊取勝的關鍵在於匈牙利內部問題和蒙古軍隊的戰術思想以及裝備剋制。

10萬歐洲騎士對抗6萬蒙古兵,兩天後卻只剩千人,這仗怎麼打的?

匈牙利形勢不利

蒙古西征長子軍集結於匈牙利平原佩斯城下的時候,匈牙利國內的矛盾依舊突出。這是源於匈牙利王國在12世紀的不斷擴張中形成的,王室與封建領主的權利之爭逐步白熱化。安德魯二世時期,貴族們脅迫國王簽訂了維護貴族特權的《金璽詔書》,其中涵蓋了稅收、募兵、土地等方面,更為甚者的是國王不得正調軍隊征伐貴族,這使得他們有恃無恐。

10萬歐洲騎士對抗6萬蒙古兵,兩天後卻只剩千人,這仗怎麼打的?

到了貝拉四世的時候,他力圖改變這種嚴重威脅王室統治的局面,於是分別引入了神聖羅馬帝國的騎士團,以及被蒙古人打的無家可歸的遊牧民族庫曼人(突厥分支)。而這些野蠻的庫曼人成為匈牙利原住居民的強烈抵制,因為他們的生活習慣與這裡格格不入,他們的偷盜搶劫打破了這裡的寧靜,故而當蒙古人兵臨城下的時候匈牙利人還對國王抱怨著“讓這些庫曼人保衛你的王國吧”。而庫曼人在受到搶劫排斥後也不得不往南退入瓦拉幾亞平原,這樣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行為在庫曼人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以至於後來的臨陣倒戈。

“按照新召開的忽鄰勒臺所達成的決議,帝國的邊界必須多方位向外大力推進。”——《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

對比之下的蒙古,此時已經征服了伏爾加河以西的烈也贊、科羅木納諸城。1238年,隨著鐵門關被貴由、蒙哥奪取,高加索南北交通線全部打通。次年,斡羅斯全盤被蒙古佔佔領,加之後方的金國早已被滅,蒙古帝國除了往西繼續打,已經沒有了別的選擇,更何況匈牙利平原是蒙古大軍繼續向西歐進軍的門戶,故而成為拔都軍團唯一的目標。而從北路南下匯合的拜答兒更是擊潰了亨利二世率領的歐洲三大騎士團聯軍,這在心裡上對匈牙利人是極具震懾的。

10萬歐洲騎士對抗6萬蒙古兵,兩天後卻只剩千人,這仗怎麼打的?

匈牙利方面指揮失當

此處要說的指揮失當並非只是賽約河之戰,而是在拔都軍團的北路軍攻打波蘭時,亨利二世就中了拜答兒的“誘敵出城”之計。而後蒙古兵臨佩斯城時,貝拉四世也是被這種計策引入了賽約河處發生野戰。

10萬歐洲騎士對抗6萬蒙古兵,兩天後卻只剩千人,這仗怎麼打的?

北路的拜答兒於1241年三月,擊敗波蘭軍團並攻下首都克拉克夫(波蘭南部),繼而兵鋒直指波蘭藩屑國西里西亞(波蘭西南部),西里西亞國王亨利二世集結了聖殿、醫院(聖約翰)、條頓騎士團3萬軍迎戰,這才是題中所說的正牌歐洲騎士,但亨利二世太過於自負,他認為歐洲這三大騎士團是戰神一般的存在,沒有人能夠擊敗他們,於是尋求了蒙古人最希望看到的戰術選擇——平原野戰。

“速不臺出奇計,誘其軍至漷寧河”——《元史》

再來看匈牙利布達佩斯,這在當時是兩座城,分別是首都布達城以及國王的行宮所在地佩斯城,他們分別位於多瑙河兩岸,兩城中間由吊橋連結,並在城內透過船舶往來互通,物資與士兵的調配非常方便。而且布達背靠山地,佩斯地處平原,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二合一攻防體系,這類似於我國古代的襄陽和樊城。如果佩斯失守,守軍和人民還可以退入布達城再切斷吊橋,憑藉多瑙河的天塹阻擋敵人前進的步伐。

10萬歐洲騎士對抗6萬蒙古兵,兩天後卻只剩千人,這仗怎麼打的?

拔都本來也是想在冬季趕往佩斯並奪下此城,再越過冰封的多瑙河攻打布達城,但拔都到達佩斯城時已經是4月份,冰凍已經融化,就在這樣的有利條件下,貝拉四世還是相信了拔都的“退兵”是真的,於是傾全國之兵追至賽約河畔,這也是蒙古人最希望看到的結果。

蒙古的戰術與裝備剋制

蒙古人的作戰方式體現了我國古代大多數遊牧民族的戰術思想,這個思想最核心的就是想盡一切辦法不與敵軍近戰,這個戰術思想源於他們的精湛的騎術與射術。

10萬歐洲騎士對抗6萬蒙古兵,兩天後卻只剩千人,這仗怎麼打的?

這個馬背上的民族從出生開始就與馬接觸,而他們所騎的蒙古馬又是一種極有耐力的品種,雖然個頭不高,沒有歐洲騎士的馬雄壯魁梧爆發力十足,但蒙古馬的靈活性與耐力使得歐洲騎士追不上,打不著。因為歐洲騎士的馬除了屬於爆發型品種以外,還揹著身披重型鎧甲的騎士,這種身披“板甲”的騎士在歐洲戰場上憑藉強大的衝擊力而所向披靡,但蒙古軍隊從來不會用重甲騎兵與之硬碰硬,而是用輕騎兵擾亂敵人的陣腳,消耗敵人的體力,射擊敵人的薄弱環節以及馬匹,等到敵人抵抗能力衰弱時再由重甲部隊進行收割。

10萬歐洲騎士對抗6萬蒙古兵,兩天後卻只剩千人,這仗怎麼打的?

根據我國古代兵器研究專家們復原的蒙古短弓實測得出,蒙古弓在50以內是可以穿透歐洲“板甲”的,25米以內則可以穿透板甲刺入腹腔,刺入腹腔就完全可以讓一個歐洲騎士喪失繼續作戰的能力,這種由牛角與牛筋為主要材質製作的反曲複合弓具有強大的威力,所以也能解釋了蒙古輕騎兵“放風箏”式的打法,放在今天就叫做走位!而蒙古人所製作的玩刀類似於阿拉伯國家的制刀風格,其彎曲度加強了刀鋒的切割能力,並有效的使刀鋒洩力,增大刀具的持久作戰能力。他們還針對歐洲重甲騎兵發明了一種“鐵骨朵”,這種兵器是採用最古老的打擊式攻擊手段,對身著厚厚盔甲的騎士造成震盪以及骨折的傷害。

10萬歐洲騎士對抗6萬蒙古兵,兩天後卻只剩千人,這仗怎麼打的?

蒙古人自身的裝備已經足夠剋制歐洲騎士,與此同時,他們還從漢人和金人那裡學會了製作重型投石機,這種投石機比同時期歐洲國家所研製的投石器射程更遠,裝填的石塊更大。在歐洲騎士衝鋒之時,蒙古軍往往會先以投石機造成一波傷害。然後再用從漢人那裡學會的火箭射向歐洲騎士,這種火箭雖然殺傷力不大,但給歐洲騎士造成的心裡打擊卻很大,他們也因為這種火箭而稱蒙古人會施法術。

10萬歐洲騎士對抗6萬蒙古兵,兩天後卻只剩千人,這仗怎麼打的?

當貝拉四世與拔都分駐賽約河兩岸後,拔都偷襲橋頭失利再一次激起了貝拉的信心,故而當拔都發動第二次正面奪橋後,貝拉連軍營都不在守了,直接拉出陣勢與拔都對戰,此時拔都因為背靠河流,因而無法施展蒙古軍隊的放風箏戰術,故而是敗了一陣,但拔都在戰前安排了上下游迂迴渡河的軍隊及時趕到戰場,一舉擊垮了貝拉的雜牌聯軍,此戰中庫曼人悉數倒戈投降。貝拉退回到軍營中後,拔都再一次使用了投石機與火箭猛攻貝拉營地,再以“圍三闕一”的計策引誘貝拉軍突圍,早已設下埋伏的拔都軍守株待兔的將貝拉殘餘截殺殆盡,貝拉本人在侍衛的掩護下狼狽逃亡。

10萬歐洲騎士對抗6萬蒙古兵,兩天後卻只剩千人,這仗怎麼打的?

綜上所述,蒙古攻打歐洲城市時,本就喜歡引誘城中守軍出城野戰,而與貝拉唇齒相依的亨利二世首先中計,導致東歐最精銳的三萬騎士幾乎全軍覆沒,而貝拉本人放棄堅城的舉動也是愚蠢至極,也許國內的輿論下,他只想證明一下自己,但他操之過急,因為此戰之後的一年多,東方傳來了窩闊臺汗去世的訊息,蒙古大軍撤退東歸,如果貝拉固守堅城一年多,也許就不會有拔都對於佩斯城的焚燬。而蒙古軍隊的強勢也是此戰的關鍵,他們的軍事裝備以及人均三到四匹戰馬的配置支撐,是這場戰爭勝利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