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晉升為“嬪”,才配當一宮主位?除了身份轉變,還享2種特權

導讀

歷朝歷代,人們對皇宮趣事,總是津津樂道!或羨慕或感嘆。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有300多歷史的清朝後妃制度。

先來引入1個影視劇中的小片段,《甄嬛傳》一直被奉為宮鬥劇經典中的經典,女主甄嬛幾經波折,才被皇帝寵幸,皇上對她自然是喜歡得不得了,更是接連七日的專房之寵。這個行為引起皇宮其他的娘娘們的不滿,怒氣沖天告到太后那去了。

為何晉升為“嬪”,才配當一宮主位?除了身份轉變,還享2種特權

太后就開始讓皇上去一趟,表現是去給太后請安,實則是訓話,說起這新得寵的莞貴人,皇上說:“什麼時候皇額娘得空,兒子讓莞貴過來,您多調教調教她。”

可太后回話說,這滿宮裡的女人,比花還多,貴人位份的女人,就像那開滿了遍地的小花,

等她有了出息,熬到了嬪位,哀家再見吧。

為何晉升為“嬪”,才配當一宮主位?除了身份轉變,還享2種特權

為何晉升為“嬪”,才配當一宮主位?除了身份轉變,還享2種特權

從這話中,我們不難發現,這貴人身份連見太后的資格都沒有。

那這皇帝的後宮制度到底是怎樣的呢?

清朝自入關一統中原之後,就漢文化的影響下,沿襲明朝舊制,創設了東西六宮,有明確的后妃等級制度,不但分等級,而且在等級的人數限定上也有明確的規定。在《清史稿·后妃列傳》中,

是這樣記載的:“皇后居中宮;皇貴1,貴妃2,妃4,嬪4,貴人、常在、答應則無定數”。

將后妃分為8個等級,

另外還有一個不入流的等級,也就是可以侍寢的宮女,被稱為“官女子”。每種等級所享受的待遇是不一樣的。如果按照民間的叫法,皇后就是正妻,皇貴妃至嬪為妾室,嬪以下的,無論是貴人、常在,還是答應、官女子,就像是大戶人家的通房丫頭,連妾都算不上,

而且沒有朝服和朝冠,某些大型的活動,比如祭天或才祭祖是沒有資格出席的。

為何晉升為“嬪”,才配當一宮主位?除了身份轉變,還享2種特權

而且后妃等級,還要看家族來區別對待,家族身份高貴,那很有可能入宮後身份的起點就高

。就比如說《甄嬛傳》中,一起進宮的甄嬛和沈眉莊,沈眉莊的父親沈自山,是濟州協領,而且是正三品的官位。相當於現代的省長,而甄嬛的父親甄遠道是大理寺少卿,相當於是一個法院的院長,所以一進宮,封了沈眉莊為貴人,甄嬛為常在。

由此可見,在後宮中,只有熬到嬪位,成為皇上的妾,才算成了半個主人

,才配當一宮之主位,否則就得寄居在其他娘娘的偏殿,還要承擔服侍“一宮主位”的義務。

為何晉升為“嬪”,才配當一宮主位?除了身份轉變,還享2種特權

比如不得寵的欣貴人,熬了許多年,還只是一個小小的貴人,跟後來居上的祺嬪同住儲秀宮,祺嬪為主位,處處壓制她,後來欣貴人才站隊甄嬛,並表示,與其這樣不如當一宮主位來得痛快。

后妃升級到嬪,成了一宮主位,除了身份轉變,成為半個主人,還享2種特權:

可以撫養自己的孩子,甚至撫養低等級的妃子所生的子嗣

清宮規定,只有嬪以上的主位才有資格撫養皇嗣,而且非特定節日,也不可以隨意見面。所以養母也只是名義上的身份,等到皇子公主們,長大到一定年齡之後,如果生母的位份夠高,就可以定時相見,有些公主從出生到出嫁,與生母見面的次數也不過是數十面。可想而知,孩子過繼給高階嬪妃之後,生母與孩子見面的次數就更少了。

為何晉升為“嬪”,才配當一宮主位?除了身份轉變,還享2種特權

較好的晚年待遇

當皇上駕崩之後,只有嬪級以上的妃子,才可以遷去跟太后同住,晚年的養老生活才能得以保障,不致於落得悲涼下場。

所以混到“嬪”,才算真正由奴婢轉變為主子,有了出頭之日,晚年才能被善待!這也是深宮女子最好的歸宿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