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自刎也不肯過烏江?並不是因為蠢,只是他發現一個秘密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項羽作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真男人”,戰場上的王者。這樣的項羽為什麼在關鍵時刻如懦夫一般自刎呢。

究竟是有什麼隱情,一代梟雄居然在最後時刻落得如此悽慘的下場,還要被世人所恥笑。在親眼看著自己心愛的姬妾自刎後,自行放棄了唯一生還的希望。

項羽自刎也不肯過烏江?並不是因為蠢,只是他發現一個秘密

項羽做出這個決定不僅僅因為放不下尊嚴,而是因為他在橫渡烏江前發現一個巨大的秘密。

一代英雄的過往

提起項羽,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不外乎三件事。滅秦軍主力,鴻門宴,寧死不肯過江東。

項羽是楚國貴族的後代,祖父是大名鼎鼎的楚國名將項燕,父親是項梁。

項氏家族世代善戰盛產驍勇善戰的英雄將領。

在這樣的家族氛圍中成長,項羽自然對打仗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項羽從小就才氣過人,並且很早就展露了武術天分,性格更是豪爽不拘小節。

在父親和祖父的精心培養之下,項羽從小就接觸戰事訓練,對各種兵器信手拈來。

項羽自刎也不肯過烏江?並不是因為蠢,只是他發現一個秘密

項羽也早早立志要成為像父親和祖父那樣神勇的將領,帶領自己的軍隊打出自己的一片天下。

項羽不僅遺傳了項式家族強健的身體素質,還帶有對戰事天生的敏銳度,這種天賦讓項羽在日後的戰事上鮮有敗跡,也因為對自己要求過高,項羽無法接受敗績。

所謂大丈夫寧可死,也不能失去尊嚴。這樣的性格也為項羽最後悲慘的結局埋下伏筆。

成年後的項羽相貌堂堂,身高八尺,力大無窮,威風凜凜。能以一己之力扛起大鼎。

項羽二字就是勇猛的象徵,後人對他曾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描述。

項羽自刎也不肯過烏江?並不是因為蠢,只是他發現一個秘密

出身將相名門且才智膽識過人,項羽註定要有一番大作為。

公元前209年,項羽跟隨父親項梁起兵響應反秦號召。而後又自己領導反秦武裝力量,在反秦道路上立下一個又一個汗馬功勞。

鉅鹿之戰一戰成名,讓秦軍主力戰敗而退。在推倒秦朝政權的程序中項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一時之間,項羽風光無限,意氣風發,豪氣萬丈。

彼時劉邦趁機先行一步搶佔咸陽,項羽的謀臣嗅到劉邦身上擅於權謀的氣息。

提醒項羽先殺劉邦,否則會後患無窮。

但是自持英雄豪氣的項羽不屑於幹這等不光明正大的事,便在鴻門宴後與劉邦和解。

項羽自刎也不肯過烏江?並不是因為蠢,只是他發現一個秘密

公元前206年,劉邦為漢王。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早期二人並無爭端,心高氣傲,常勝不敗的項羽也並未覺得劉邦能成為自己的威脅。

但項羽未曾料到劉邦這個人雖然在戰事上並不勇猛,但卻心思縝密野心勃勃,擅於權謀和籠絡人心。

跟項羽比起來劉邦的優勢不在於外在力量而在於內裡的力量。

在項羽安於治理西楚時,劉邦早就十分忌憚項羽的勢力,悄悄暗自謀劃除去項羽,目的在於奪取西楚政權。

有勇無謀失天命

劉邦在躲過鴻門宴一劫之後內心後怕,同時也忌憚項羽的軍事力量,不敢立刻反抗。

項羽自刎也不肯過烏江?並不是因為蠢,只是他發現一個秘密

便暗中自我壯大,不僅廣納賢才重用有謀略的賢臣,更重視有軍事才能的將領。

一路上籠絡人心,擅於細微觀察人心的劉邦很快便靠著出色的領導力收集了最強軍事團隊,能夠和項羽的軍隊抗衡。

這就看出劉邦和項羽的不同之處,劉邦是領導力極強,雖然自身各項能力不行,但卻能夠讓各路高人為他所用,甘願輔佐劉邦。

而項羽更多的是一腔英勇,靠自身實力服人,自己親力親為打天下。

二者之間的對比,劉邦更像一個合格的領導者。而項羽更適合做一位英勇殺敵的將領。

果不其然,在權謀的道路上項羽還是敗於劉邦,劉邦精心設下四面楚歌的局,項羽不但入了局還賠上自己的軍隊和全部身家。

項羽自刎也不肯過烏江?並不是因為蠢,只是他發現一個秘密

正所謂亡人先亡心,勇猛如項羽一生戎馬之上,有的只是意氣風發地贏。輸對於項羽來說是十分罕見的,更何況被劉邦高超的計謀弄得如此狼狽。

最後只剩幾百親兵,這種絕望的局面是項羽前所未有的。他的英雄豪氣蕩然無存。他更無法忍受這樣心靈上的屈辱,一個英雄可以戰死沙場,可以忍受身體上的疼痛。

卻不能接受苟且偷生的自己!更何況心愛的女人已經被自己錯誤的決定害死,信心徹底被劉邦擊碎,情感上也處於極度絕望的境地。

一個人自殺的念頭只在一瞬間,項羽瞬間感應到天命不可違。悲涼之心一起再也聽不進隨從心腹的勸告。一心只求體面的死,於是策馬轉身重回敵陣,浴血橫飛。

項羽自刎也不肯過烏江?並不是因為蠢,只是他發現一個秘密

縱然項羽英雄氣概萬千,但終究是一人難敵萬軍。劉邦的計謀成功的擊潰項羽,而項羽也看透命運,知道自己即便是渡過江東也無濟於事。

結語

劉邦出身草芥,從小的生存環境艱難。在挫折中長大,自尊心不強,能忍受屈辱。

項羽出身高貴,從小心高氣傲,雖有資本心高氣傲,但承受失敗的心理抗壓能力不強。

二者的起點高度不一樣,能走到能相持對抗的同等地步,劉邦所經歷的屈辱和壓力勢必要比項羽多得多。

項羽自刎也不肯過烏江?並不是因為蠢,只是他發現一個秘密

正如處於乾淨環境中的花朵難忍骯髒的環境,不僅僅是指身體上難以忍受,而是心理上過不了自己的底線。

項羽對於自己的要求很高,本身就是名門貴族之後。身上肩負的不僅是自己的名聲還有家族的名聲。

鐵漢是不會被外力所打倒的,只能從內心擊潰他的防線。

作為久經沙場的將領,落到最後那麼狼狽的地步,尊嚴已經無從提起,在心腹將士面前崩潰。曾經意氣風發的項羽不在了,有的只是順應“天命”的敗將項羽。

之所以面對眾人“渡過烏江等待時機東山再起”的勸告,早已心灰意冷的項羽發現,自己敗了他發現一個不能說的秘密,就是自己內心放下了希望。

項羽自刎也不肯過烏江?並不是因為蠢,只是他發現一個秘密

想當年十幾歲看到秦始皇巡遊喊出“我可取而代之”的那個年少輕狂的少年,如今面對跟自己浴血奮戰的戰友死傷無數的情況下,他從內心覺得自己不可能再東山再起,狡猾的劉邦也不會放任他回家,與其活著給親人帶去災難不如自刎烏江了結生命。

那個“王不過項”的傳說之所以流傳至今,說明項羽不是空有力氣的匹夫,他在鴻門宴沒有殺害劉邦是對自己有自信,然而烏江邊上的劉邦深知自己的自信在部下在愛人的死亡中逐漸喪失了,與其苟活不如隨他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