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聖旨製作精良,為何留存下來的很少?

古代的聖旨確實有很多,聖旨的材質都是製作精良的材料,這是因為聖旨是古代帝王權力的象徵和展示,所以製作的材料是十分用心的,並且聖旨的字面和其軸柄也是不同的材質,其質地一般是按照按官員品級有所不同。在當時發放聖旨個官員,一般一品為玉軸,二品為黑犀牛角軸,三品為貼金軸,四品和五品為黑牛角軸。其質的堅固,能夠長時間擺放,有利於收藏和儲存。至於聖旨字面的材料,大多數採用上好的蠶絲製成的綾錦織品作為底子,其背面繪製的圖案大多為祥雲瑞鶴,可以說是富麗堂皇。同時在聖旨的兩端一般為了防止偽造,還特地設定有翻飛的銀色巨龍作為其獨特的標誌,一般的人是無論如何也難造出來的,因為其工藝獨特,只有皇家才有。而古代的聖旨作為帝王下達的文書命令以及封贈有功官員,或賜給爵位名號頒發的誥命或敕命,一般而言其聖旨顏色越豐富,則說明接受封贈的官員的品級和職務越高。雖然如此真正能夠儲存下來的並不多,且多為明清時期的聖旨,主要是因為戰火及儲存不善等情況造成的這樣的情況。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來談談:

古代的聖旨製作精良,為何留存下來的很少?

古代的聖旨情況

我們一般在看到聖旨的時候,在宣讀內容的開頭總會看到“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幾個字,這是有來由的,在史書中有相關的記載,以後一直遵循著這一習慣,其來由如下:

“受命於天,天意之所予也,故號為天子者,亦視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春秋繁露·深察名號》。這是“奉天”的來源。至於“承運”,又牽扯到鄒衍的“五德始終說”。鄒夫子認為五行相生相剋,五行又配之五德,每一個朝代都代表其中一德,如黃帝尚土德、夏尚木德、殷尚金德、周尚火德。五德迴圈往復,朝代便興亡絕續。

;所以如果我們用今天的白話來解釋的話,那麼所謂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翻譯的意思就是“奉上天之命而承世運之道的皇帝下詔書說”。而聖旨最後的結束語欽此二字,就是皇家專用名詞,是到這裡結束的意思,也是一種規定的格式。但是古代的詔書,不都是昭曰,還是制曰,區分的方式就是:昭曰,是由皇帝口述旁人代寫的;而制曰,是由皇帝親手所寫的。這就是二者之間的具體區別。

並且皇帝的聖旨不是隨便就發的,一定要在規定的場合中才能使用,因為這是官方正式的皇帝文書,是代表鄭重的儀式。所以不是所有場合都用聖旨的,聖旨的留存在每個朝代的規定也不同,有的可以讓接受聖旨的人留存,有的在宣讀後必須由該接受人隨後上交,有的則是安排的官員宣讀後直接帶回,這也使得古代的聖旨真正能夠留在民間的不多,即使有也大多數是傳家寶一樣地儲存著。

古代的聖旨製作精良,為何留存下來的很少?

古代聖旨的儲存

之前談到了古代的聖旨即使有相關的官員宣讀給接受者,但是聖旨也不是就這樣由接受的人直接儲存的,每個朝代都有相關的規定,在明清時期大多數時候是可以由接受者自己儲存聖旨的。

但是古代的聖旨能夠流傳下來的並不多,現在能夠在公開場合見到的真正的聖旨,也就是各大博物館以及知名的拍賣會了。為何很難儲存下來,主要原因是:首先,古代社會的朝代更迭造成的戰亂使得大部分聖旨都毀於其中,畢竟對於戰爭中計程車兵來說聖旨不是金銀珠寶拿來也沒有什麼用,一般都是一把火直接燒了。其次,就是聖旨在皇宮或者地方的儲存中因為自然或者人為原因而儲存不善,被水浸泡,被蟲蛀,被火燒,被汙染,這些都造成了聖旨的毀壞。最後就是中國近代外國列強的幾次入侵造成了大批文物外流,這更加劇了聖旨的缺失。

古代的聖旨製作精良,為何留存下來的很少?

綜上所述,在古代聖旨之所以難以能夠完整地儲存下來,主要還是歷代戰亂造成的,很多聖旨就這樣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其次就是儲存不善造成的,所以留下來直到如今的聖旨就顯得彌足珍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