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把夏侯惇看做猛將?真實的他更像是曹操的“賢內助”

在中國歷史上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的歷史恐怕是人們最為熟悉的,這除了《三國演義》的推廣作用之外,在這段歷史上也確實湧現出了大量值得歌頌的英雄人物,在一千多年裡受到了無數後人的追捧和喜愛。

還把夏侯惇看做猛將?真實的他更像是曹操的“賢內助”

上圖——《三國演義》中的猛將

在三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曹魏集團中,更是猛將如雲,以張遼為首的五子良將都是當時的雄傑,典韋,許褚等人也是不世出的猛將。在這些人的光芒掩蓋下,夏侯惇的戰績便有點拿不出手了,他在多次戰鬥中都沒有亮眼的表現,甚至還多次落敗,這使得有不少人都說他能夠身居高位,靠的全是和曹操的親戚關係。

但事實上,與其說夏侯惇是一名戰將,他更像是曹操依仗的內政重臣。在曹魏建國之後,夏侯惇也被視作開國功臣中的翹楚,更是第一批進入曹操太廟的三名臣子之一,那麼夏侯惇的具體貢獻究竟有哪些呢?

還把夏侯惇看做猛將?真實的他更像是曹操的“賢內助”

上圖——曹魏名將夏侯惇

一、不起眼的戰將

夏侯惇作為曹操的親族,在曹操討伐黃巾軍的時候便加入了曹操集團,成為了早期核心班底的一員。這夏侯惇在年少的時候就曾經因為有人辱罵自己的老師而將其殺死,這說明夏侯惇在年少的時候也是一員猛將。

但是個人的武勇和統兵的能力並不是能夠劃等號的,雖然從很早的時候開始,夏侯惇就被曹操委以重任,但是他在戰場上的表現卻並不盡如人意。在曹操討伐陶謙的時候,夏侯惇受命鎮守濮陽,不過張邈和陳宮等人在曹操出征之後卻密謀反叛,迎來呂布入駐兗州,夏侯惇為了救援曹操在鄄城的家眷,主動帶兵出擊,這讓濮陽城防空虛,被呂布偷襲得手。

還把夏侯惇看做猛將?真實的他更像是曹操的“賢內助”

上圖——夏侯惇劇照

夏侯惇這種選擇雖然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濮陽的失守險些讓曹操丟掉了整個兗州,如果不是後來曹操在濮陽死戰,三國曆史的走向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夏侯惇在守城的時候表現不佳,其在執行進攻或者救援任務的時候也不是很讓人滿意。在劉備駐守小沛的時候,曾經遭到了呂布大將高順的進攻,曹操當時派夏侯惇前去救援,但是其在半路上就被高順殺得大敗,只能灰溜溜地逃回去。

還把夏侯惇看做猛將?真實的他更像是曹操的“賢內助”

上圖——呂布麾下名將高順

後來劉備和曹操反目之後,劉備對曹操控制下的葉縣發動進攻,夏侯惇又一次領命出征。不過他在到達戰場之後沒有聽取李典等人的建議,貿然對燒燬軍營後撤的劉備軍發動了追擊,結果被劉備設好的伏兵所敗,幸得李典來救,否則其很有可能就做了劉備的俘虜。

還把夏侯惇看做猛將?真實的他更像是曹操的“賢內助”

上圖——火燒博望坡

而在此戰之後不久,夏侯惇就淡出了曹操一線戰將的行列,雖然後面其也參與了平定張魯,抵抗孫權等戰鬥,但是其一般都是坐鎮中軍,因此也沒有什麼突出的表現,這讓夏侯惇的戰鬥履歷顯得平平無奇,甚至有些寒酸,完全比不上曹魏軍中的其他猛將。

但就是這樣一位看似能力平庸的將領,卻被曹操視為肱股之臣,而且其也被封為大將軍,成為曹魏軍中官職最高的存在,他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呢?

二、曹操背後的治世能臣

熟悉三國曆史的朋友們肯定知道魏武帝曹操有一個非常知名的評價便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而曹操身處亂世,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叱吒風雲的奸雄。而在曹操背後,需要有更多的治世能臣,幫助他穩定後方,夏侯惇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

還把夏侯惇看做猛將?真實的他更像是曹操的“賢內助”

上圖——參與屯田計程車兵

現在有許多人會將夏侯惇戲稱為“夏侯種田”,因為在夏侯惇這樣一個武將的傳記中卻有以下一段有趣的記錄:

時大旱,蝗蟲起,惇乃斷太壽水作陂,身自負土,率將士勸種稻,民賴其利。

說的是在夏侯惇擔任河南尹的時候遭遇大旱和蝗災,夏侯惇擔心百姓糧食不夠吃,便主動帶領士兵參與到農業生產之中,保障了糧食的供應。一個大將軍下田做農活確實會令人感到違和,但是這段話也同樣說明夏侯惇相對於武將而言,更像是一個內政大臣,而他也確實為曹操霸業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還把夏侯惇看做猛將?真實的他更像是曹操的“賢內助”

上圖——官渡之戰

夏侯惇的第一個貢獻自然和他夏侯種田的諢號分不開,那就是保證了曹軍的糧食供應。奠定三國局勢的官渡之戰就發生在今天的河南地界,當時身為河南尹的夏侯惇並沒有出現在前線作戰,他當時應該在負責曹軍的糧草供應。雖然曹軍當時經常會遇到糧食短缺的問題,但是卻並沒有出現斷糧的情況,這其中有著夏侯惇的不小功勞。

另一方面,夏侯惇也是屯田制的先行者,在東漢末年的時候,由於戰爭的破壞,北方的大量耕地變得荒廢,政府也找不到足夠的人口來開墾這些地區。而夏侯惇率領軍士投身農業生產的舉動給了曹操靈感,其在北方多地推行屯田制,讓士兵在沒有戰鬥任務的時候從事農耕,這保障了曹魏地區的糧食產量,為其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還把夏侯惇看做猛將?真實的他更像是曹操的“賢內助”

上圖——洛陽古城

而且擔任河南尹的夏侯惇還投身於東漢舊都洛陽的興建,我們知道在董卓遷都的時候,曾經命人焚燬了洛陽城,這對這座古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壞。以至於漢獻帝回到洛陽之後甚至只能在殘垣斷壁間給大臣們開會。

不過等到曹丕即位的時候,洛陽卻被曹丕選做了都城,這說明在這短短的時間之內,這座古城得到了良好的修繕,而這一切和夏侯惇的默默付出是分不開的。夏侯惇在內政上的這些貢獻,讓他看起來更像是曹操的“賢內助”,是幫助其穩定後方的重要角色。

還把夏侯惇看做猛將?真實的他更像是曹操的“賢內助”

上圖——曹操像

夏侯惇除了在內政方面有突出表現之外,身居高位的他也是曹魏戰略制定者之一。

在現存的三國時期書信檔案中,就有夏侯惇寫給曹操的書信,在信中他提到了曹魏若想統一全國,最好要先從蜀國下手,他還針對這一計劃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夏侯惇對於局勢的判斷和之後司馬氏先滅蜀,後吞吳的發展路線如出一轍,這說明夏侯惇也是一名出色的戰略家,有著突出的政治智慧。

三、高尚品行為群臣表率

夏侯惇除了是一位內政好手之外,其性格也和人們印象中的猛將形象不太一樣。人們之所以會對夏侯惇有性格暴躁的印象,主要是因為夏侯惇在兗州之戰中被射瞎了一隻眼睛,因此長期以獨眼形象示人,這讓他在一些影視作品中的扮相顯得十分兇悍。而且在歷史上夏侯惇也是一個殺伐果決的人,這都會讓我們產生其性格兇悍的聯想。

還把夏侯惇看做猛將?真實的他更像是曹操的“賢內助”

上圖——夏侯惇的獨眼造型

而且在歷史上也有關於夏侯惇的一個小趣事兒,即他在瞎了一隻眼之後,一直對自己的形象不滿意,因此每當照鏡子的時候他都會氣不打一處來,然後將鏡子擲在地上摔碎,這似乎也能夠體現出他的魯莽性格。

但是實際上夏侯惇雖然有時會發脾氣,但其在大部分時間都是一位知書達理的君子形象。他在軍中任職多年,自己卻沒有留下一點財產,每當他領到獎賞之後,都會將這些物品賞賜給身邊的將士,這樣愛兵如子的人又怎麼會魯莽衝動呢。

更重要的是,上面提到夏侯惇在擔任地方官員的時候,能夠關注民生疾苦,“民賴其利”四個字就說出了夏侯惇最重要的貢獻,那就是贏得了百姓的支援,這在亂世之中是很不容易的。

而百姓的歸附對於曹操來說是他穩定統治的重中之重,出於這個原因,將夏侯惇封為第一功臣確實也不為過。而一位能夠得到百姓愛戴的地方大員,想必也是性格和藹可親的,這和我們通常印象中性格剛烈的夏侯惇似乎有很大差距。

像夏侯惇這種品德高尚,忠心耿耿又愛民如子的官員。自然成為了曹魏群臣學習的榜樣,因此在建立曹操太廟的時候,夏侯惇成為了第一批入廟配祀的武將,而他也確實擔得起這樣一份殊榮。

還把夏侯惇看做猛將?真實的他更像是曹操的“賢內助”

上圖——魏武帝曹操

四、結語

夏侯惇作為曹魏集團中的初期骨幹,是其軍事將領中的重要人物,不過他在戰鬥中的表現卻不像他的名聲那般響亮,多次被敵人擊敗,甚至被一些人稱為“夏侯經驗包”,這讓部分人將他看作了名不副實的代表人物。

還把夏侯惇看做猛將?真實的他更像是曹操的“賢內助”

上圖——曹魏大軍形象

不過歷史上的夏侯惇雖然在戰績上沒有什麼亮眼的地方,但是他卻在內政建設方面作出了極大的貢獻,這也是其能夠躋身曹魏一線重臣的根本原因。

首先夏侯惇在官渡之戰中保障了曹魏的後勤供應,並且還身體力行參與農業發展,穩定了曹魏的經濟基礎,也為屯田制的開展作出了表率。與此同時他還在洛陽的重建工作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內政賢才。

而且他在品行上也堪稱群臣典範,他不但對於曹魏政權忠心耿耿,而且對於自己麾下的將士以及治下的百姓都十分關心,堪稱愛民如子,因此他也收穫了百姓的支援與愛戴。這讓曹魏政權在中原地區站穩了腳跟,是他們能夠取得大發展的關鍵所在。

注:

本文中關於夏侯惇事蹟的描述,參考於史料《三國志諸夏侯曹傳》、《文帝紀》、《武帝紀》。

瞭解更多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鴻儒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