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陽畫水鎮陸宅村-古建築文化

東陽畫水鎮陸宅村-古建築文化

陸宅村,位於東陽市西南畫水鎮,距市區14公里。全村現有994戶3045人,其中陸姓佔總人口的81%。其餘還有吳、王、蔣、張、李、沈、金、郭等共41姓。

宋熙寧八年(1075),孫陸展(1015年—1078年)從巉頭(今陸秀行政村巉頭自然村)遷居高沙,開創陸宅村的基業,迄今已近千年,經歷了36世。

陸宅村原名高沙驛,簡稱高沙,族譜裡至今仍稱高沙。緣起於村落周圍一處處較高的沙丘。原陸宅自然村,在陸如鐸(1440—1505)時分為前田、後田並後續堂房,後演變為民樂、平原兩個行政村2004年,平原、民樂、鍾店、高平、下深塘、白泥塘等六個行政村合併,設立陸宅行政村。

陸鈺(927年——987年),陸宅先祖。五代吳越國授御史大中丞,授大將軍,進太子太保,藝精騎射,胸富甲兵。開寶九年(976年),被宋封為開國公。奉旨功成身退,食祿一千石。

吳越國王錢弘俶,策兵相援北宋統一。宋開寶九年,宋太祖趙匡胤10月駕崩。其弟繼位,號太宗。錢弘俶見朝事多變,遂遣陸鈺與大理評事、朝議大夫蔣駟,保錢王的王妃黃妃及年幼太子惟濟隱避高沙12年。宋太宗久與錢弘俶有隙,借錢弘俶60壽慶之際,以設宴慶賀為名,命人置毒於酒中,錢弘俶當晚發毒身亡。宋雍熙四年(987年)聞吳越王錢俶死訊,黃妃及太子驚恐不已,為免受禍害累及地方,當即投河而死。陸鈺、蔣駟二公見此,痛不欲生,效仿母子,投河殉難。

陸鈺等殉難後,陸鈺夫人高氏遣子遷往巉頭隱居。宋仁宗登基後,錢俶獲得平反,陸氏三世孫陸展又遷回陸宅,開基建宅,拓路挖渠,繁衍生息,成為陸宅始祖。為追念陸、蔣兩公的忠烈精神,宋仁宗賜建“盡忠廟”,藕形河賜名“太子河”。宋天佑元年(1023年)御賜詩曰:“一身許國能報國,萬死求仁已得仁。夜月荒祠飛蝙蝠,秋風高冢臥麒麟”。1024年,陸鈺被追諡為忠敏公。明朝開國元勳劉基題,“生忠於國,歿效靈通;其不待而存,又不墜而終”。原有陸鈺、蔣駟忠烈牌坊和神位等古蹟,現已無存。但廟宇仍在,太子河已建成公園,對外開放。

陸志(1037—1099),天資聰穎,博通經文,尤工音律。宋治平乙巳(1065年)會試,以《秋水芙蓉賦》一文舉進士及第。授文林郎、禮部議制主事、大理寺評事。為官清正廉潔,紹興二年(1095年)宋哲宗賜議事大夫。

古建築

陸宅古建築始於宋代,盛於明清。民國前建築現存20多處,其中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一處即城隍廟;文保點兩處,分別為五惇堂和四維堂。儲存較為完好的還有永和堂、三祝堂、迎旭堂、尚德堂、聚奎堂等。

城隍廟

東陽建有兩座城隍廟。一座建在吳寧鎮解放路南端,解放後已毀壞無存。另一座即建在畫水鎮陸宅村平原北側(高沙),俗稱“下城隍”,至今尚存。下城隍建在畫水之腹地,綠水環流四周,匝北崛起一坪,形似蓬萊仙島。左有東嶽,右立文昌,旁有“十殿”。

據《東陽陸氏宗譜》著載:陸珏(927-987)、蔣駟(902-988)攜吳越王錢弘俶愛妃王妃、黃氏扶幼子錢惟濟來到畫水高沙驛,最終在太子投河盡難。陸珏、蔣駟捨生取義。後人在城隍廟西北側建“盡難廟”,俗稱“太子殿”,人們一直有“城隍殿帶戚太子殿”之說。說明城隍殿要比太子殿早。

1984年6月,東陽縣人民政府下發了東政(1984)13號檔案,將下城隍廟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東陽畫水鎮陸宅村-古建築文化

五惇堂

陸宅村最具代表性的古老建築物之一,前後五進,建於明弘治年間。五惇堂祖陸如鐸,生於正統四年,卒於弘治十八年(1439—1505),授將士郎。弘治七年(1494)五惇堂落成,進士趙良(中憲大夫、江西省提刑按察司副使)與洪塘鄉進士、表侄郭基同撰賀詞。

五惇堂以仁、義、禮、智、信五常而取名,屬高沙(陸宅)西派,以建築工藝、取材大小得體、防火結構通暢而聞名。材大而無過、地闊而有序。坐北朝南,前後共分五樽。左右四排廂屋相依連襟。門前庭後兩口池塘如天地日月陰陽對峙(前曰臺門塘,後稱蓮花池)。東西廂屋各有雙重,均以天井相隔。東西廂房中間配有十八羅漢井相互照應,井池相通,水源互連。五惇堂建築面積6000餘平方米,門樓兩樽有樓南北偎依,反照正堂。門前兩對旗杆插雲叢生(旗杆石尚存)。元寶石鋪路,古文錢撮合,現賓主之尊,如今都變成水泥地。雙獅對舞迎往來之客,鼓怪石高1。5米,豎在大門兩邊。門檻高二尺,顯得十分威嚴。傳說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人人敬仰。明清東陽籍學子考取進士後都要前來瞻仰。明萬曆庚辰(1580)進士,天啟五年(1625)南京兵部尚書許弘綱詩《題城隍》:“天私一壑寄闌身,畫水東頭古廟新。作客久知歸去好,論交漸覺老來親。將毋雅集千象星,況有高吟動鬼神。吳下士龍名下士,願同幹輸卜西鄰”。清光緒甲午年(1894)二甲進士,歷官刑部貴州司、刑部觀政、中憲大夫龔啟芝聯“水鏡澄瀾吟琴動操,德聲含詠道化編謠”至今仍見於五惇堂石柱。

五惇堂正堂,荷花柱立地,盤古門登堂,龍鬚篆梁結頂。一概雕樑畫棟,高低大小確切如生,前柱二對牛腿雕獅活靈活現。有十八根荷花柱著地,石鼓柱盤平索,取香樟木為主要材料。五惇堂正堂還配有四季彩燈,如花萼葉。五惇堂中堂,20根正柱落地,道光十一年(1831)10月25日夜被焚,殃及正堂、廂房,受損嚴重。道光十九年(1839)7月7日重修完畢。所以現在廂房參差不一。傳說中堂五行屬火,後裔不得重建,如今柱盤石尚存。

中堂又隔十米間,為後樽堂樓,故曰“後堂屋”。27根柱落地,同樣雕樑畫棟,門窗全部精雕細作,前簷走廊更為壯觀,是以船蓬型圓圖弓栓結頂,屬古今建築物中罕見之工藝。每樽建築都有磚砌金字馬頭與廂房隔絕,既顯示莊嚴又起防火作用。五惇堂建築自古可稱江南一絕,東南西北多少豪門富第取樣仿造皆不及乎!解放後重整過二次,1993年再重修一次。五惇堂建築被《浙江省名村志》收集(523頁)。2004 年 4 月列為東陽市文物保護點。

東陽畫水鎮陸宅村-古建築文化

▲五惇堂(正堂)

東陽畫水鎮陸宅村-古建築文化

▲五惇堂後堂屋拱形頂

陸氏宗祠

畫水陸姓的第一座陸氏宗祠是陸宗周負責建造(曾授嘉禾縣令),建於宋紹熙庚戌年——慶元元年(1190—1195)。康熙34年(1695)重建。《陸氏宗譜》記載建造時的情景是:“伐木許許,鑿石磷磷,擁躍歡呼,爭前恐後,遂覺報本之情。”是故改名“敦本堂”宗祠。

陸宅陸氏宗祠前後三樽,每樽五間,川房12間,共有27間,落地柱頭108根,佔地面積5700餘平方米。陸氏宗祠坐北朝南,正前面設有龍虎門——邊門。中門兩面有一樣平的盤古門,畫上二個威武的門神。宗祠前面還造有好幾座牌坊,除陸志的進士牌坊以外,其餘基本是守節牌坊。

東陽畫水鎮陸宅村-古建築文化

四維堂

先人以注重禮義廉恥之意取名的建築“四維堂”,位於畫水鎮白泥塘村。明弘治年間建立以來,該堂為族人活動中心。四維堂四正兩廂,前後五進,依次為門樓、堂樓、大廳、堂屋、花園,左右兩側廂房樓上樓下都通行。2004年4月被列為市文物保護點。

三和堂

位於五惇堂以西,八字臺門,兩邊廂房,中間三間為三和堂,堂上有樓,樓中分有兩簷,川房有十餘間,門窗均裝欞飾,根據整個廳堂的結構可斷為清朝初期建築。三和堂先祖陸良輸,生於嘉靖戊申年(1548),卒於萬曆戊午年(1618),陸良輸任廣東連州星子縣、陽山縣兩縣巡司,死於陽山官署。

東陽畫水鎮陸宅村-古建築文化

尚德堂

座落於陸宅村民樂的尚德堂,是陸氏遷入畫水以來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物,建於宋紹熙庚戌年(1190)。堂名“尚德”,不忘舊之根本。元宵迎龍燈要先在此祭祀,子孫婚嫁喜禮在此舉辦。目前尚德堂堂仍然是民樂村民的娛樂場所。

三祝堂

以上祝天才、下祝地靈、三祝人才得名。現存一楹三間,坐落五惇堂左下手,十八根柱撐梁,龍鬚椽梁結頂,牆頂磚砌馬頭。以香樟樹為主要材料,構堂宏偉。數百年來一直保持堂貌如舊無損,近年族人又集資重修三祝堂,使舊堂煥然一新。

東陽畫水鎮陸宅村-古建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