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這樣的刺客,為何能和秦皇漢武並肩,在《史記》中單獨列傳?

中國人寫書,目的十分的簡單:干預現實,批評現實。而作為史學著作,司馬遷的《史記》不僅記載了王侯將相的豐功偉績,同時他還為一些在歷史大潮中,可以算得上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做傳,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就是《史記。刺客列傳》。可是,為何司馬遷會給刺客單獨列傳呢?

荊軻這樣的刺客,為何能和秦皇漢武並肩,在《史記》中單獨列傳?

刺客的事蹟介紹

一個人著書立說之時,受到的影響多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寫書人本人的想法,另一個就是當時社會的價值觀。所以,在討論司馬遷為刺客做傳的出發點之前,我們不妨先簡單的對《刺客列傳》中的刺客做一下簡單的梳理,以此來更好的討論司馬遷做此事的原因。

荊軻這樣的刺客,為何能和秦皇漢武並肩,在《史記》中單獨列傳?

在《刺客列傳》中,出現的刺客共有五人。第一個人是曹沫,他行刺的物件是齊桓公,因為管仲的勸說,齊桓公讓曹沫最後的結局是身名兩全。第二個是專諸刺王僚,結局是事成後專諸身死。第三個是讓刺襄子,最後以刺衣伏劍結束。第四個就有名一些,是聶政刺俠累,但是文中的重點不僅僅是聶政的武功高強,而是他感恩圖報,以及聶政的姐姐為了使得弟弟留名赴死的壯舉。第五個就是大名鼎鼎的荊軻刺秦王,最後結局荊軻身死,刺殺失敗。

荊軻這樣的刺客,為何能和秦皇漢武並肩,在《史記》中單獨列傳?

縱觀這些刺客的事蹟,除了他們都是以微不足道的身份,去刺殺高位之人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之所以捨身行刺殺,有很大的感恩圖報的因素,以及滿滿的復仇精神,而這些也是司馬遷給他們做傳的部分原因。

荊軻這樣的刺客,為何能和秦皇漢武並肩,在《史記》中單獨列傳?

司馬遷個人的情感因素

上文講到,一個人寫文章的因素會受到自身原因和社會大環境的雙重影響。因為,古人寫書的目的大概可以分為兩種:干預現實,批評現實。這些在司馬遷的《太史公序》中都有寫到:“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退論著書策以述其憤。”說的是一個人之所以寫文章,是為了排解心中的鬱結,所以才借用往事來作為思考的論據。

荊軻這樣的刺客,為何能和秦皇漢武並肩,在《史記》中單獨列傳?

而司馬遷一生最大的鬱結,就是眾所周知的遭受宮刑了。只是,讓他遭受此難的人是當時的天下至尊,即便他心中憤懣,也無法對其尋仇。所以,他才將滿腔的怒意投入到了文字當中,他記載了那些有勇氣對高位行刺的人,在他看來這樣的人是滿懷勇氣的。同時他也記載了那些對仇人念念不忘之人,正是因為這些人的存在,才會促使刺客行刺的誕生。

荊軻這樣的刺客,為何能和秦皇漢武並肩,在《史記》中單獨列傳?

尤其是荊軻刺秦,可以說是滿懷了司馬遷本人的感情。比如,在荊軻的傳記中,還有一個名垂千古的人物,就是蓋聶,比起荊軻他是毫不遜色的人物,因為蓋聶之前與荊軻並不相識,卻因為感念荊軻的義舉自發的幫助他。此時,對比司馬遷遭受宮刑的始末,他與李陵也是並無私交,但是因為感念與李陵以少戰多的勇氣,在眾人無人敢進諫之時,挺身而出為他講話。

荊軻這樣的刺客,為何能和秦皇漢武並肩,在《史記》中單獨列傳?

本身就有義舉的司馬遷,寫蓋聶是因為認同這樣的價值觀。寫荊軻也是因為感念於他的壯舉,因為本身身有冤仇,但是,他畢竟是一介書生,與聶政、豫讓、荊軻者流不同,所以,他採用的方式是將悲憤寫進書裡,這是一種文化復仇,這也是他本身的感情因素,對他做《刺客列傳》的推動。

荊軻這樣的刺客,為何能和秦皇漢武並肩,在《史記》中單獨列傳?

社會大環境因素

除了本人的情感因素,秦漢時期盛行的復仇精神也是一大原因。秦漢時期是個倡導復仇的時代,不管是各種典籍,如《論語》中: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還是,各個學派,如儒家的學說就有很典型的復仇色彩,並且當時其他學派的典籍中都是伸張復仇大義的。而一個時代的文化流向,司馬遷這樣的文學大牛,自然可以領會到復仇精神。

荊軻這樣的刺客,為何能和秦皇漢武並肩,在《史記》中單獨列傳?

可是,司馬遷是文人,沒有刺客們的武藝,讓他拿著劍去復仇,是根本不可能的。再則,宮刑讓司馬遷領會到了君主專治之毒,不能不對專制淫威產生畏懼心理。司馬遷心理就是有著這兩種矛盾情緒的交織:一方面內心奔湧著熾熱的復仇岩漿;另一方面又極力否定、弱化血的復仇的可能性。

荊軻這樣的刺客,為何能和秦皇漢武並肩,在《史記》中單獨列傳?

這樣交織的心境讓他選擇了第三條路,既可以伸張復仇之義,又可以不流血犧牲,甚至從心理上超越專制暴君。那就是將自己的心思全部融入到自己所煮的史書中,所以,前文提到的《太史公序》才寫到: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史書中的人物就是他自己的化身,也是他對當時社會的復仇氛圍的認同。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發憤著書說”,其本質就是一種文化復仇。

荊軻這樣的刺客,為何能和秦皇漢武並肩,在《史記》中單獨列傳?

史學因素

但是,司馬遷畢竟是史學家,他的史學著作一定會有他作為史學家的史學觀點在。以《荊軻刺秦》為例,荊軻來自燕國,背景是在公元前228年,秦王派大將王翦攻趙,殺掉趙蔥,遂克邯鄲,虜了趙王。之後,王翦隨即奉命率兵駐紮中山,準備向燕國進攻。燕國這時處於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難境地,“燕弱小,數困於兵,今舉國不足以當秦。”於是,燕太子丹,才派遣荊軻刺秦。

荊軻這樣的刺客,為何能和秦皇漢武並肩,在《史記》中單獨列傳?

站在中國大一統的歷史程序來看,秦國的立足點是兼併和統一,而燕國的立足點則是反兼併,秦國和燕國之間存在著

兼併與反兼併之間的矛盾。

更重要的是,荊軻刺秦的時間是公元前227年,而秦朝完全統一諸國的大局已定:秦於公元前230年滅韓,在公元前228年破趙,幾個大國被殲滅,一統天下只是時間問題。

荊軻這樣的刺客,為何能和秦皇漢武並肩,在《史記》中單獨列傳?

可是,在形勢明朗的時候,燕國還是有刺秦之舉,除了國之大義,還有就是當初燕王為了討好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為人質。而燕太子的舉動除了為國,還有為自己報仇的因素,這也是當時社會復仇精神的體現。以及,司馬遷對於燕太子等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壯舉的欽佩。但是,最重要的是對當時天下兼併和反兼併之間的鬥爭的描述。因為這種矛盾一直存在到了漢朝建立前。

荊軻這樣的刺客,為何能和秦皇漢武並肩,在《史記》中單獨列傳?

綜述

綜上,記述刺客的《刺客列傳》,之所以可以單獨成傳,既有司馬遷本人的情感因素,也有當時社會盛行復仇的因素,更有司馬遷作為一個史學家的觀念因素。因為,司馬遷對於刺客們身上計程車為知己者死的讚許,也有對僱傭刺客之人的復仇精神的讚許,所以,微不足道的刺客才會在這樣的著作中有一席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