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麼放假?

馬上就到元旦假期了,如今現代人已經熟悉了雙休日和法定節假日、寒暑假等等假期。那麼,古代人又是怎麼放假的呢?他們也有著雙休日嗎?哪些節日的假期最長?哪個朝代的假期最多?

歷朝歷代,放假方式可大有不同……

1

漢代就有“雙休日”和法定節假日

秦代及以前有沒有明確的休假制度,已不可考。在當時,官員要休假稱為“告歸”或“謁歸”。劉邦在秦朝做亭長時,作為最基層的公務員,常常要請假回家種地,如《史記》中記載“高祖為亭長時,常告歸之田。”晉代陸雲在《請吳王觀書啟》中稱:“孔子假期玩年,至於韋編三絕。”這裡的“玩”應解釋為反覆體會,意思是說孔夫子在假期裡還一直在反覆研讀《易經》,說明春秋時期也是有假期的。

到了漢代,朝廷制定了較為完備的休假制度。當時規定,官員每工作五天可以休息一天,稱為休沐。如《初學記》記載“休假,亦曰休沐。《漢律》:吏五日得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那時的官員晚上是要住在官署的,相當於24小時工作制,所以工作五天後,要回家好好洗洗澡,休息休息。從出土漢簡記載的官吏休假情況來看,一些地方上的官吏實際上是每工作五天休息兩天,可能是因為工作地點離家太遠,一天來不及往返,所以增加了一天的路程假。這樣看來,就和現在的雙休日一樣了。休沐還非常靈活,並不限於固定日期,可以根據個人情況進行調整。

漢代也有節令假期,主要包括臘日、伏日和冬至、夏至等。這些節日朝廷會舉行祭祀,普通官員則可以放假回家休息。節假日同樣也有加班的,如《漢書》記載:“及日至休吏,賊曹掾張扶獨不肯休,坐曹治事。”顏師古對此的註釋中稱:“冬、夏至之日,不省官事,故休吏。”

除了法定假日,遇到家裡有特殊情況的時候,人們可以請假。在漢代,請事假和秦代一樣叫告歸或謁歸。因漢代重視孝道,父母去世,官員必須要回家休喪假,最長可達三年。如官員生病,可以請三個月的病假,超期一般要被免官。但是,高階官員得到皇帝的優賜可以延長病假,稱為賜告。對於工作表現好的官員,皇帝還會特別賞賜帶薪假期。

2

魏晉開始出現長假

唐代工作九天休一天

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出現長假制度。據《全晉文·啟斷眾公授假故事》記載,五月農忙時節,可以休田假,九月要準備寒衣,可以休授衣假,各15天。每年還有四次私祭假,每次四天,用於回家祭祀。本人婚假給九天,親戚結婚也能休假一至五天,還有掃墓假60天。此外,《晉令》中還規定一年的事假為60到95天。這麼一看,那時的假期還真不少呢!

唐代實行輪流值班制,官員們不用每個工作日都住在官署值班,因而休息時間大幅縮水。唐代的假期改為每十天休一次,固定在每月的初十、二十和最後一天休假,稱為旬休。如著名的《滕王閣序》中有“十旬休假,勝友如雲”的句子。每個月三旬,正好休息三次,稱為上浣、中浣和下浣。浣也是洗的意思,可見旬休相當於原來的休沐。

這麼看來,唐代人平時的“休息日”少了許多,好在其他假期有所增加,對辛勤工作的人們來說也是一種彌補。在唐代,元日、冬至、上元(元宵節)、寒食、七夕、中秋、重陽、中和節(二月初一)、上巳(三月初三)、春分秋分、立夏立冬、春秋二社等節日都放假,一般一到三天,有的長達七天。

此外,唐朝皇帝尊老子為始祖,將二月十五日老子的生日定為降聖節,要放假一天。從唐玄宗開始,皇帝的生日要放假一天或三天,老皇帝或皇后的忌日也放假。官學的學生保留了田假和授衣假,類似於現在的寒暑假。官員們每月還可以請兩天(後來增加到三天)的事假,根據老家的路程遠近每三五年還給一定的探親假,婚假、喪假的制度也都保留。

有時,由於一些特殊的情況,皇帝臨時取消朝會,也會使得大臣獲得變相的休假。這些特殊情況包括日食等特殊天象、大雨雪等特殊天氣、皇族成員或者重臣去世等。唐代還制定了請銷假制度,假期期滿後按規定要到衙門銷假,稱為“參假”,不按時銷假的話,要扣一個月的工資。

3

宋代的節假日最多 明代最少

宋代依然保留了唐代的旬休制度,雖然有時會因為戰事緊張等原因暫時取消,但過後都會恢復,大體保持穩定。

宋代的各類節日名目最為繁多,堪稱歷朝之最,主要包括:歲節(相當於現在的春節)、寒食、冬至各放假七天;天慶節(正月初三)、先天節(七月初一)、降聖節(十月二十四,因宋朝皇帝尊趙玄朗,即財神趙公明為祖先,所以降聖節改為趙公明的生日)各放五天;誕聖節(皇帝的生日)、上元、中元、夏至、臘日各放假三天。天祺(也叫天禎節,四月初一)、天貺(kuàng)節(六月初六)、人日(正月初七)、中和、二社、上巳、端午、三伏、七夕、授衣(十月初一)、重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等等都放假一天。宋朝很多皇帝通道教,那些看著不太熟悉的假期大多和道教節日有關,這還不算宋徽宗發明的後來又被廢除的一些節日。

在這些名目繁多的假期中,有一些假期官員雖然可以不上朝,但是還要正常辦公,稱為朝假。與唐代一樣,遇到老皇帝和皇后的忌日及忌日的前一天,或者天氣不好下大雨雪,也不上朝,可以放假。其他的婚假、喪假、探親假、私祭假(父母忌日)什麼的也都保留。宋代官員請病假稱為“尋醫”,需要兩名同級別的官員作為擔保,一次最多可以請假一百天。滿百日還未康復的,需要再次履行請假手續。總之,宋代是假期種類最為豐富的一個朝代,以至於南宋大臣羅願在奏議中表達了自己對假期太多的擔憂:“一月之中,休暇多者怠居其半,少者亦十餘日。”

到了明代,假期可要少得多了。首先,每月三天的旬休取消了,這意味著官員們沒有了日常的休息日。與此類似,節假日也少多了,據《明會典》記載,“法定節假日”主要包括正旦(正月初一)放假五天,冬至放假三天,元宵節放假十天。明代不僅假期少,還都集中在冬天。其他時間,基本上就是連軸轉的工作了。當然,也有特殊的情況,比如翰林院的庶吉士就可以享受工作五天一休沐的待遇,國子監的學生每個月的初一、十五也會放假,不過,“學霸”畢竟是少數人。在明代,也可以請事假、病假,但是整體上來說,明代的假期還是太少。

清代基本保留了明代的放假辦法,依然沒有旬休,只有元旦放七天,元宵放三天,冬至、端午、中秋、重陽各放一天。後來,朝廷採取“集中放假”的方法,把冬至、元旦和元宵節整合在一起,放假一個月。放假的具體時間由欽天監負責,在十二月十九至二十二四日之間選擇一個吉日。屆時,會把官印封存起來,稱為“封印”,表示停止辦公,直到一個月後才開印。《燕京歲時記》中封印條目記載:“每至十二月,於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四日之內,由欽天監選擇吉期,照例封印,頒示天下,一體遵行。”擇吉時而放假,也是精神上的鼓勵。

“封印”之後,學館的學生們也跟著放假,稱為放年學,基本上相當於現在的寒假了。(據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