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一個國家的強大,要看這個國家有多少馬

春秋戰國,一個國家的強大,要看這個國家有多少馬

春秋戰國時代的馬

春秋戰國時代,衡量一個國家的強大與否,就會說這個國家是千乘之國,更強的則還有萬乘之國。史書中有:“晚世益甚,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戰國時代萬乘之國就有七個,而千乘之國也是有五個。史書中還有:“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周武王屈屈三百輛戰車,就能攻滅殷商王國,而戰國時代的眾多諸侯國,即便是戰車最少的諸侯國,在軍事力量上也是能與周武王直接對抗了。

在這樣的年代裡,戰亂不斷,對戰車的需求量自然而然就相當的大,而對駕馭戰車的人才需求也是相當的大,很多著名人物皆是從戰車御手而後成為主將的,古代六藝中就有專門的“御”學。這些御手們站在戰車之上,其中最為重要的本領就是控制戰車前面的戰馬,秦國的眾多先祖甚至本身就是因為善於“御馬”而為天子所重用的。一輛戰車需要多少匹馬呢?春秋戰國時代一輛戰車上往往有三人,站在中間的那位就是“御者”,戰車前方中間有兩匹馬,稱為“服馬”;另外兩匹馬則在兩側,是為“驂馬”。 《詩經》有“駟驖孔阜,六轡在手”,就是說“御者”要用六條轡駕馬御車,可見一輛戰車至少就有四匹馬。

春秋戰國,一個國家的強大,要看這個國家有多少馬

春秋戰國時代的馬

萬乘之國,馳騁戰場之馬,至少就超過四萬匹。千乘之國,馳騁戰場之馬,也是超過了四千匹。從某種程度上來看,一個國家的強大,其實就要看這個國家有多少馬。關於這個問題,顯然很早就為天子諸侯們所重視,《周禮》中就有“掌牧六牲”的牧正,這些牧正就要負責牛馬的馴養,秦國先祖造父、非子等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左傳》載:“不有行者,誰扞牧圉”,還有“牛曰牧,馬曰圉”,後來養牛的人就是牧,養馬的人就是圉。

戰國時代,就是國力衰弱的魯國人,也非常重視馴養馬匹。《詩經》中有:“有駜有駜,駜彼乘黃……駜彼乘牡……駜彼乘駽”,這些都是魯國人讚揚魯僖公的馬之強壯。可見,國有良馬往往是值得炫耀的事情,這跟一個國家的軍事力量相關,養得起上萬的良馬,這個國家再差也差不了哪兒去。魯國還有三桓家族,當國君力量衰微後,他們也各自馴養了很多馬匹,比如在叔孫氏的封邑中,就專門有管理馬匹的家臣,是為“馬正”,也就是弼馬溫。當然這個弼馬溫的地位可就比那孫悟空要高得多,別人的屬下還有“圉人”專門負責馴養馬匹。

春秋戰國,一個國家的強大,要看這個國家有多少馬

春秋戰國時代的馬

很多名人都跟馬有關,比如王亥馴養馬,九方皋相馬,齊桓公攻打山戎孤竹時有老馬識途,還有齊國的軍事將領田忌賽馬,至於秦朝還有個趙高指鹿為馬,馬之在天子諸侯心中的地位是相當重要的,《左傳》有:“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餘馬首是瞻。’”人們為什麼會說馬首是瞻呢?顯然這是來自戰場之事,即是賓士在最前面的戰馬就代表著這場戰爭的方向,就是要朝著馬首衝擊的地方,打敗那裡的敵人,就是最終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