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眼中的中國歷史,三個階段的不同發展。

梁啟超曾經將中國的全部歷史分為“中國的中國”“亞洲的中國”和“世界的中國”三個階段。

梁啟超眼中的中國歷史,三個階段的不同發展。

第一階段從黃帝一直到秦漢,有三千多年的時間,只能叫“中國的中國”,意思就是站在中國大地上舉目四望,不知有他,不論東西,一個原生文明就這樣在天地之間蓬蓬勃勃地自我生長,“見龍在田,天下文明”。

梁啟超眼中的中國歷史,三個階段的不同發展。

秦漢之後,隨著文明空間的擴大,才先後碰到了今天所說的亞洲這個範圍內的其他社會,如斯基泰、古波斯、古印度、突厥、阿拉伯、日本等,所以叫“亞洲的中國”,他們在這兩千多年與西方文明也沒有直接的對峙關係。

梁啟超眼中的中國歷史,三個階段的不同發展。

只是到了第三個階段(自乾隆末年至今),中華文明才真正遭到了西方文明的衝擊,同時也認識了世界其他文明。從此開始了一段真新的歷史。

這三個階段,前兩個階段合計就已經有五千多年了。第三階段,“世界的中國”是近代的事,亞洲一下子變成了全球,中國從唯一文明變成諸文明之一。但這段時間其實並不長,從喬治 馬嘎爾尼朝見乾隆皇帝算起不過220多年,從鴉片戰爭算起不過才180多年。只佔整個中華文明史長度的4%左右,這段時間在歷史上,只是周朝的四分之一,或秦漢大一統時期的一半。

梁啟超眼中的中國歷史,三個階段的不同發展。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中華文明成長至今的大部分時間其實都是很孤獨的自我成長著,沒有經歷很多文明衝突,或者說文明衝突尚未展開就消失在了自身文明的成長之中,好像初唐詩人陳子昂22字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梁啟超眼中的中國歷史,三個階段的不同發展。

在“亞洲的中國”這兩千多年裡,中華外緣的這一圈亞洲異族,武力入侵也好、文化入侵也好,最後都被吸收到了中華文明中,從原居地到原住民的整個社會,也都成了中華社會的一部分。

明代的黃周星曾感嘆陳子昂的這首名句:“詩中自有萬古,眼底更無一人”,很像在說中華文明的性格。

回顧往昔,將“亞洲的中國”和“世界的中國”的分界點定在了乾隆末年非常正確,因為這位乾隆帝恰恰就是這兩個文明階段的承前啟後者。

承前,就是他在版圖上所開拓出的太平一統之盛。透過這次大一統,中華文明將自己的“文化領地”擴充套件到了極大,長城早已不需要了,清帝為滿漢蒙藏各部共主,將西起喜馬拉雅山、東至太平洋、北起蒙古高原、南至中南半島這一廣達1380萬平方公里範圍內所有人民凝聚合成了構成中華文明“最大的我們“。

梁啟超眼中的中國歷史,三個階段的不同發展。

啟後,眾所周知,就是喬治 馬嘎爾尼代表英國國王為乾隆帝祝壽而正式訪華,中華文明此之後一方面開始了與西方文明之間的大博弈,另一方面進入了各文明林立的大世界。本來的”歷史的終結“,又成了”歷史的開始“,中華文明進入了又一個全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