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和多爾袞進入北京後的政治決策比較,清朝成功靠李自成襯托

李自成和多爾袞進入北京後的政治決策比較,清朝成功靠李自成襯托

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大軍進入北京城,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煤山自縊殉國。

四月三十日,李自成又退出北京城,經山西逃回陝西,他一共在北京城只待了四十二天。

隨後,清軍在多爾袞的率領下進入北京城,從此後就再也沒有離開,開始了清朝對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統治。

李自成這麼快就退出北京,把這座極具政治意義的城市拱手讓出,看似是因為在山海關一片石大戰中的慘敗。

可北京城的防禦體系完整,李自成在山海關下的大戰也非全軍覆沒,清軍又不善於攻城,如果想要守住北京,從軍事角度上來說,應該並不困難。

李自成和多爾袞進入北京後的政治決策比較,清朝成功靠李自成襯托

但李自成就是毫無保留地退出了,而清軍卻在接替了李自成後,牢牢地在北京站穩了腳跟。

李自成的退出是因為政治上的失敗,失去了民心,導致在北京及周邊地區成了無根之源,他守不住北京。

清朝統治者卻比李自成聰明得多,他們沒有犯李自成在北京城犯下的錯誤。

那麼,李自成在北京城都做了些什麼?清朝又做了些什麼?

下面做個簡單的比較,就能知道,本已經搶佔了先手的李自成,為何給清朝做了嫁衣。

李自成進入北京城後,政治上的作為是一塌糊塗,從史料中的記載中看,主要有三點讓其大失民心:

1、李自成只肯任用前明四品以下的官員,四品以上的統統拒絕他們為新朝效力。

2、任由麾下大將劉宗敏等對前明官員、勳貴“拷餉”,用殘酷的手段逼迫他們交出財產。

3、命令底層百姓每五家供養一名順軍士兵,並任由士兵“淫掠”,逼死百姓無數。

僅以上三點作為,就讓李自成得罪了北京城中從勳貴到士子,再到百姓所有的階層。

李自成和多爾袞進入北京後的政治決策比較,清朝成功靠李自成襯托

沒有對手的話,還能憑藉武力強壓,但有了清軍的逼迫,他在北京城內積攢的怨恨,就成了最大的軟肋。

因此,李自成在北京及周邊地區完全無法落腳,除了自己從陝西帶來的軍隊可以信任,他得不到任何幫助。

再來看清朝,其實際執政者多爾袞在率領大軍進入北京城後,政治上的作為就高明太多。

以相對李自成所做的三點來比較的話,清朝的多爾袞是這麼幹的:

1、在北京城內的所有官員,不管是前明的官員,或是曾為李自成效力的大順朝官員,統統予以原官承認或不降級任用。

2、承認前明官員、士子、勳貴等擁有的私人財產,還把他們被李自成部下搶奪的田產等全部歸還。

3、禁止清軍士兵騷擾百姓,“令諸將士乘城,廝養人等毋入民家,百姓安堵如故。”

顯然,清朝當時的掌權人多爾袞,遠比李自成懂得如何收買人心。

李自成和多爾袞進入北京後的政治決策比較,清朝成功靠李自成襯托

兩相一比較,北京城內及周邊地區計程車紳、勳貴和百姓,即使心中或許有華夷之分,可從實際利益上看,誰都願意選擇順從清朝。

當然,清朝的恩賜也只是暫時的,等他們徹底在北方站穩了後,態度就會變一變。

比如,清朝在佔據北京的半年後,就頒佈了“圈地令”,並在八年內一共頒佈三次,允許旗人圈佔百姓的土地。

再比如,清朝在佔據北京一年後,頒佈“剃髮令”,開始強制所有百姓“剃髮易服”。

進入北京後,大順朝李自成的選擇是先搶了再說,流賊習性不變,清朝多爾袞的選擇是“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奔著坐穩江山萬里而來,李自成敗得不冤。

李自成和多爾袞進入北京後的政治決策比較,清朝成功靠李自成襯托

實際上,清朝在政治上的決策,基本上都是漢族官員建議的。

李自成本也能如此,而且,即使李自成稱帝時,是認得党項人李繼遷為先祖,但前明士紳、勳貴和百姓對他的認同感,依舊遠遠超過清朝,認為他是本族政權。

可他卻因為進入北京城後,政治決策上的亂來,沒能得到有識之士(他自己麾下的謀臣檔次都太低)給予的合理的建議、策略,以至於功敗垂成。

如果李自成能得到北京城內絕大部分階層人士的認可,哪怕兵敗山海關,以殘兵加北京城內的萬眾一心,未必就守不住北京。

能守住北京,山海關一時之敗,不會讓李自成的政權迅速垮掉,這座城市的政治意義太大,基本可以代表著民心所向。

李自成和多爾袞進入北京後的政治決策比較,清朝成功靠李自成襯托

綜上,清朝能快速獲得北京及周邊地區的民心,全是因為李自成,否則,被視為異族的清朝政權哪能那麼快就被認可?

要知道,在崇禎朝時期,清軍也曾五次入關,北京城及周邊地區都被禍害得不輕。

這些地方計程車紳、勳貴、百姓對清朝從痛恨迅速轉變為順從,全靠李自成襯托。

參考文獻:《明史》《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