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歷史的華麗轉身,淺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如何才能成功

第一,如果策反東三郡孟達的時間可以做得更精細,蜀漢北伐的成功率會增加。

孟達在諸葛亮出兵北伐之前,一系列愚蠢的操作,暴露了他政治的無恥、軍事的天真。這一切還要從孟達投降曹魏之後記起。孟達降魏,曹丕先是派人去考察。使者還曰“將帥之才也”,“達既至譙,進見閒雅,才辯過人,眾莫不屬目”(注1)。

感受歷史的華麗轉身,淺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如何才能成功

這使得曹丕很器重孟達,以孟達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為新城郡(注2),以孟達為新城太守,委以西南之任。

世上的一切都是雙刃劍,孟達也因此遭到了不少人的嫉恨。朝中只有桓階、夏侯尚與孟達交好。但隨著曹丕、桓階、夏侯尚先後離世,孟達朝中遭人嫉恨,自己又久在外領兵疆場,他心裡越來越不安。

結果,孟達一邊不斷地向曹魏表忠心,一邊跟諸葛亮眉來眼去,私下還聯絡了東吳。更無恥的是,孟達還暗地裡聯絡了蜀漢的永安都督李嚴。這種狡兔四窟的做法,讓諸葛亮極其厭惡,最終諸葛亮選擇將他作為棄子,能用就用,不能用就當炮灰。

《晉書·宣帝紀》記載:“蜀相諸葛亮惡其反覆,又慮其為患。達與魏興太守申儀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詐降,過儀,因漏洩其謀”。就是諸葛亮派人故意向孟達的對手洩露了孟達的機密,逼其起兵造反。

誰知司馬懿根本不按常理出牌。在送出書信穩住孟達的同時,司馬懿星夜兼道,八天就趕到孟達上庸城下,趁著孟達猝不及防的機會破城,將孟達斬首示眾,傳首京師。

感受歷史的華麗轉身,淺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如何才能成功

上文我們提到,孟達再次舉兵反叛,是被諸葛亮故意洩露訊息逼反的,但諸葛亮沒有想到孟達敗得那麼快,雖然吸引了曹魏注意力的東移,但因為其被司馬懿迅速剿滅,曹魏反倒在東三郡的處理上,及時徹底的解決了問題,減少了潛在的威脅。

那孟達這枚棄子,有沒有可能起到更好的作用呢?答案是可以的。鑑於他腳踩四隻船的貪婪心理,孟達在司馬懿那裡早就上了黑名單。因此何時逼反孟達,決定權在諸葛亮手裡。最佳時機應該是諸葛亮突襲隴右的同時就給孟達送信,約好共同起兵,再捎帶手把孟達與自己勾搭的資訊透露給曹魏。

這時諸葛亮形勢一片大好,趙雲出斜谷的疑兵牽制了主力曹真,諸葛亮突襲隴右諸郡皆降,訊息到達孟達那,一方面會堅定孟達再次反叛的決心和信心,極有可能正式宣佈重新迴歸蜀漢。另一方面司馬懿也面臨兩種選擇,一是如史實記載的迅速出兵剿滅孟達。或者司馬懿根據形勢,會對孟達採取安撫的政策,先穩住孟達。但既然確認了孟達的反心,曹魏方面一定會預備相當的兵力提防孟達。

感受歷史的華麗轉身,淺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如何才能成功

三國時期的東三郡

兩種方案,都將牽扯曹魏的兵力部署,影響曹魏的戰略佈局。北伐成功的可能性會增加。

第二,如果東吳合理安排策應蜀漢的時間和方案,北伐的成功率會大大增加。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肯定提前與東吳進行了溝通,就相互呼應和配合有過約定,但沒有約定具體日期。從蜀漢的角度考慮,出兵的具體時間屬於軍事機密。從東吳的角度考慮,策應蜀漢,既要履行策應的職責,還要最大限度避免自身損失,進而再考慮取得成果。

感受歷史的華麗轉身,淺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如何才能成功

東吳策應蜀漢北伐的石亭之戰示意圖

而此時的諸葛亮早已經退回漢中,處理了相關責任人,並自貶三級。從時間節點看,東吳策應的時間晚了。

那麼諸葛亮能不能既確保自身軍事機密不洩露,又讓東吳及時地策應自己呢。

因此,理論上不存在諸葛亮戰事初期進展順利,再告知東吳:你們也可以起兵響應了。在古代交通、通訊極其不發達的情況下,時間來不及。何況如果要求東吳動用主力響應蜀漢,集結大軍需要時間,劃不划算,有沒有風險,東吳都要斟酌。

要破解這個題,只有利用精準的時間差和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施行。

諸葛亮出兵突襲隴右之前,可以先派出使者約請東吳出兵響應,要求是不必集結大軍玩真的,派一支偏師即可,起兵時間為諸葛亮出兵之後的一週左右。而諸葛亮出兵的時間就是計算好的使者到達東吳的時間。

不知道讀者看明白沒有,我來解析一下這個方案的可行性:一是東吳獲悉蜀漢北伐的具體日期時,蜀漢已經出兵了,即使訊息走漏也沒關係的。二是東吳不必花費很大的人力物力就可在短期內集結一支萬餘人的部隊,這支策應蜀漢的部隊一旦戰事不利便虛晃一槍隨時撤退,說不定進展順利還能摟草打兔子獲得區域性的勝利,這顯然是東吳可以接受而且能夠做到的。三是這樣操作將對蜀漢的北伐有很大的策應作用。歷史記載諸葛亮突襲隴右,曹魏“關中響震,朝臣未知計所出(注4)”。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讓沒有任何防備的曹魏方寸大亂,如果東吳此時也能及時出現在東線戰場,曹魏一定也摸不清東吳到底想幹嘛,來了多少人。這將在心理上,戰術上和戰略上給曹魏造成極大的衝擊,部署軍事力量時一定會捉襟見肘、措手不及。北伐的成功率會大大增加。

第三,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否可行?一旦成功,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將獲得重大成果。

那麼,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到底有沒有成功的可能性?一旦成功,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兩個版本的子午谷奇謀。

第一個版本是《資治通鑑·魏紀》記載:“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茂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亮以為此縣危,故不用延計”。

第二個版本《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

這兩個版本的前半部分大致相同,都是用五千到一萬多輕裝部隊高速出子午谷用閃電戰突襲關中,不同的是後半部分:第一個版本是計劃佔領長安一線,待諸葛亮主力從斜谷出來會合,目標就是一舉拿下咸陽以西的關中地區。

感受歷史的華麗轉身,淺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如何才能成功

三國時期連線關中與漢中的諸條棧道示意圖,可以看到子午道是距離長安最近的一條

但是問題來了,如果按照第一個版本,蜀漢成功之後,就要以長安——咸陽為據點構築防線。但對於後續源源不斷增援的魏軍,雙方將在關中平原開展拉鋸戰,關中就地補給將無法實現,總兵力處於劣勢,後勤補給還要透過秦嶺運輸。這顯然不是諸葛亮和魏延願意看到的。

第二個版本則是要搶佔潼關天險,將魏軍增援拒於關外,切斷曹魏潼關內外的聯絡,由諸葛亮的主力部隊掃清駐紮於關中的常規守備軍,進而佔領整個關中地區。

第二個版本為什麼相對可信?因為歷史記載《三國志》作者陳壽為了確保史書的真實性,只要不是百分之百可信的史料,他寧可棄之不用。以這個標準為前提,陳壽的三國志記載的第二個版本雖然篇幅略短,但方案內容更詳細、更完備,也就更可信。

所以我們圍繞第二個版本來編制一部《子午谷奇謀可行性研究報告》。報告涉及七個方面的內容,我們按照實施的順序逐一捋清。

三國時期的子午道,人煙稀少,不利於大軍輜重行駛,但小股部隊可行,且私密性高,魏延要求的五千到一萬精兵規模不大,且只帶口糧,屬於輕裝行軍。

感受歷史的華麗轉身,淺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如何才能成功

現在的子午谷依然是一條險路

明末的高迎祥想效仿魏延走子午道突襲長安,結果被孫傳庭設伏全軍覆沒。但背景不同,情形則不同,諸葛亮這次北伐從實際情況看,曹魏完全沒有防備,隴右皆降,關中空虛,屬於基本不設防的狀態。而漢中通往關中的棧道有多條。曹魏絕不可能單獨在子午谷出口設伏。

綜合三點因素,走子午道可行。這是第一個方面。

魏軍在長安一帶有多少部隊呢?根據《資治通鑑·魏紀》記載:“始,國家以蜀中惟有劉備。備既死,數歲寂然無聲,是以略無備預”。由於魏國根本沒有想到蜀漢會發動進攻,所以關隴地區的防禦力量非常薄弱,基本就是各郡的地方軍。

關中沿秦嶺的據點有陳倉、眉城、武功、長安等地,按照常規計算。前三據點各一到兩千兵守備,長安作為規制較高的一座城,駐守的軍隊頂多也就五六千人而已。

守軍數量不佔優勢,而主帥的情況如何呢?《資治通鑑·魏紀》記載:茂性無武略,而好治生。說白了就是打仗不行,享受生活的法子可是一套又一套。我們試想一下,當魏延的奇兵突然出現在長安城下,就是沒有出現魏延說的“怯而無謀,必乘船逃走”,主帥夏侯楙也沒有擊退魏延的可能,即使確保城池不丟,也絕不敢主動出擊。

第二個方面我們交代清了,長安守軍不會成為魏延下一步戰略的阻礙。

三國時期,由中原通往關中有三個選擇,走潼關最方便快捷、武關其次,或者渡黃河走蒲坂津渡口的天險。

魏延的下一步戰略是留一部分守軍繼續圍困長安,然後搶先搶佔潼關。

從長安到潼關的距離約為130公里,也即370漢裡,根據司馬懿打孟達用8天走1200漢裡的行軍速度,平均急行軍的話每日可走150漢裡。魏延集團3天左右應可趕到潼關一線。如果魏延軍在長安作戰3天不管是否能拿得下,再趕到潼關,也不會超過8天的時間。

而魏軍增援的大軍卻最快也需要十天以上才能趕到(洛陽得知訊息3天、魏軍商討對策1天、兵力集中調動2天、向西開進4~5天,潼關到洛陽約有215公里,既614漢裡),故從時間上魏延軍完全可以提前佔領潼關。

由於當時潼關處於魏國內地,故平時不會有什麼守關部隊,並且魏延是從潼關背後偷襲,時間還可再縮減一些。

綜合上述分析,魏延搶先佔領潼關的可能性很大。這是第三個方面。

而諸葛亮的主力部隊也會在二十天左右沿斜谷進發到關中,前提是輕裝行軍,不用完成攻城任務。因為對於可能還在堅守的陳倉、眉城、武功、長安等要地(一定有直接投降的),蜀漢只需少量兵力圍守。主力迅速東進與魏延軍會師於潼關,再分兵北進蒲坂津渡口和南下武關,封鎖另外的兩個進入關中的通道。

感受歷史的華麗轉身,淺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如何才能成功

子午谷奇謀設想圖

曹魏走潼關被魏延阻攔,再改變策略分兵走武關和蒲坂津渡口,這又需要時間。等趕到武關和蒲坂津渡口,諸葛亮的主力部隊也已經守住關口。

至此,北上進攻關中的計劃全部完成。我們的第四個方面分析完畢。

東部戰線,封鎖了潼關、武關和蒲坂津渡口,西線曹魏的增援同樣不能忽視,不過要相對簡單些。從史實來看,魏國隴右和河西地區兵力不多而且分散,短時間內組織一支大軍支援關中很難,而且蜀漢防禦西線的增援,同樣可以在位於關隴大道隴山的東側堵住隴右的援軍(街亭在關隴大道隴山西側)。

何況曹魏的隴右援軍如果想透過佔據漢中切斷蜀漢後路,那麼曹魏一方就變成了需要穿越茫茫秦嶺進行補給的一方了。

就算曹魏的援軍真的直奔漢中而來。對比三國後期曹爽伐蜀,漢中太守王平只用區區三萬人就擊退了敵人。一萬留守部隊面對隴西的少量援軍,只要戰術得當,可保漢中不失。

第五個方面也講清了,曹魏西線的增援蜀漢可以有效應對。

魏軍會不會從剛收復的東三郡進攻漢中呢?三國時期的東三郡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湖北省竹山、竹溪、陝西安康等地,到漢中也都是高山峽谷,道路艱險。魏軍很難在短時間內集結大部隊並做好進攻準備。

我們參照史實,諸葛亮突襲隴右形勢危急,魏國優先採取的策略是張頜走關隴大道馳援隴右,而司馬懿帶領的大軍在擒殺孟達佔領東三郡之後,並沒有對漢中有任何動作。

透過東三郡進入漢中,切斷蜀漢後路的情況不用重點考慮。第六個方面我們交代清了。

最後一個問題,魏延子午谷奇謀的輔助成功因素。本文的前兩部分,我們透過分析諸葛亮策反東三郡的時間和東吳響應蜀漢的時間如果得當的話,北伐的成功率會提高,也間接為子午谷奇謀的成功加了力。

子午谷方案實施的同時逼反孟達,不管是他選擇了重新迴歸蜀漢,還是選擇中立,東三郡都不會成為子午谷奇謀的掣肘。

子午谷方案實施之前,用同樣的方式與東吳約定策應時間,一旦蜀吳配合默契,司馬懿大機率會被調往襄陽、合肥一帶的中路、東路防線。蜀漢拒守潼關、武關和蒲坂津渡口,慢慢消化關中的難度會進一步降低。

我們透過七個方面,論述了子午谷奇謀實施的可行性和比較大的成功機率。可能有人會說,子午谷方案的成功,完全是後人的異想天開,一廂情願。您說的所有因素都滿足,那是不可能的。

但學會模糊定理的朋友們一定會明白,結合戰場上的瞬息萬變,我們七個方面的因素肯定不會都按照理想化的方向推。但別忘了,有利因素會化為不理因素,同等機率不利因素也會化為有利因素。綜合推論,只要隨時調整戰術和策略,子午谷方案在戰略方向上是可行的,在成功機率上是比較高的。

這份《子午谷奇謀可行性研究報告》論證透過。

透過七個方面的分析我們發現,子午谷奇謀對比歷史上真實的第一次北伐完全是一個加強版:真實的諸葛亮北伐,戰略上是突襲隴右,守住街亭、上邽,堵住關中援軍,慢慢消化隴右和涼州,再逐步蠶食關中。

而子午谷奇謀,戰略上則是突襲關中,守住潼關、武關和蒲坂津渡口,慢慢消化關中、隴右和涼州,然後蠶食中原。如果蜀漢攻下漢朝舊都長安,從雙方實力對比的變化,蜀漢的政治影響力、國際聲譽、民心所向都是一種莫大的鼓舞。

一旦子午谷奇謀成功,蜀漢的版圖將包括四川盆地、漢中盆地、關中平原以及現在的甘肅等地,諸葛丞相和他的蜀漢文武臣子們,一定會做一個夢,這個夢,叫夢迴大秦。

感受歷史的華麗轉身,淺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如何才能成功

子午谷奇謀成功後,蜀漢的假想版圖,與秦國統一六國之前的版圖十分相似

惜哉子午谷奇謀,惜哉魏延。

第四,諸葛亮北伐守街亭的主帥不是馬謖換成別人,北伐一樣可以取得預期的成果。

上文我們用了較大篇幅講了子午谷奇謀,後人對於其成功的可能性總是進行各種詬病,雖然本人從諸多方面進行了分析,但大部分的分析文章都不太認可這個方案。所以我們不糾結子午谷奇謀了。

我們就事論事,歷史上真實的第一次北伐,關鍵的街亭守衛人選如果不是馬謖換成別人,有沒有成功的可能。我相信在這個問題上,所有的人都會和我說出同樣的答案,魏延。

為什麼必須是魏延。我們先來看看惜字如金的陳壽先生如何評價魏延。《三國志·蜀書·魏延傳》: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魏延以勇略任,並鹹貴重。

一個善於帶兵,勇猛過人,性格頗有特色還善於謀略的形象就是正史中對魏延的記載。這段文字,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又性矜高”。不知大家有沒有同感,一個單位,有本事的人都有脾氣,沒脾氣的人都沒本事。

感受歷史的華麗轉身,淺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如何才能成功

相信讀到這,每個朋友都在對著螢幕偷笑,因為您的身邊,這兩類人應該都不少。魏延就是那個有本事還有脾氣的人。這玩意在當代,叫個性。那魏延的個性和本事體現在哪呢?我們透過正面和側面來進行了解。

當年劉備打贏漢中之戰,需要物色一位大將鎮守。大傢俬下都在傳,肯定是張飛,飛“奕以心自許”。等到劉備宣佈任命,眾將皆驚。劉備直接將魏延從牙門將軍升為鎮遠將軍,漢中都督、漢中太守。

在上任時魏延也做了表態發言,按照中國傳統文化的習慣,魏延肯定要特別謙虛:能夠破格提拔,這是領導多年的培養和信任,是同志們長期以來的支援和幫助,我能力還有不足,還要多學習,多請教,謝謝大家。

誰知劉備問魏延將如何開展工作時,魏延霸氣地答道:如果曹操舉傾國之力前來,我請求為大王擋住他,如果是一偏將率十萬大軍前來,我請求為大王吞掉了他——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

魏延沒有吹牛,後來劉備夷陵兵敗,蜀漢損失慘重。加上南中叛亂,曹魏和東吳對漢中虎視眈眈,魏延鎮守的漢中依舊鐵板一塊,針插不進水潑不來。

魏延獨創的鎮守策略,不依靠漢中的城池死守,而是主動出擊,堵住秦嶺進入漢中的出口。這套策略被魏延的繼任者屢試不爽,不論是後世的曹真、曹爽,千軍萬馬都被堵在了秦嶺的棧道里出不來,可以說為蜀漢續命幾十年。魏延兌現了自己的諾言。

要證明魏延的水準,我們還可以透過側面來了解。我們先來誇誇他的對手郭淮。郭淮是三國中後期曹魏的名將,漢中之戰主帥夏侯淵陣亡,“三軍皆失色”,郭淮和杜襲“收斂散卒,號令諸軍”及時穩住了軍心;三國晚期,姜維屢次北伐,在名將鄧艾沒有調到西線戰場之前,郭淮屢次擊退姜維的進攻。此外,郭淮作為雍州刺史,還“屢破羌胡”,為曹魏西北防線的穩定做出了突出貢獻。

就是這樣一個厲害的角色,魏延與之交手,戰果如何呢。公元230年(曹魏太和四年,蜀漢建興八年),也就是魏國大司馬曹真發動多路大軍伐蜀的同一年,蜀漢也向魏國發起了一次反擊行動,並且取得了大勝。這就是史稱的陽谿之戰。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是歲,魏延破魏雍州刺史郭淮於陽谿;《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谿,延大破淮等。

關於這場戰役,各種史料均有記載,雖然簡略,但卻非常明確、肯定,而且各條史料的內容高度一致。史書中的術語是“破”、“大破”,這個詞可不是隨便用的,是指在交戰中取得了顯著的勝利,擊潰甚至殲滅了敵軍。

在與諸葛亮北伐有關的歷史記載中,出現“破”字的場合只有兩次:一次是第二次北伐自陳倉退軍時被魏將王雙追擊,“破之,斬雙”;另一次就是陽谿之戰。另一個可佐證大勝的證據就是魏延、吳懿在此戰後都加官進爵,魏延升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吳懿進封高陽鄉候,遷左將軍。

當然,我們也應看到,上述記載都來自蜀漢的史書,並不見於魏書,包括在“郭淮傳”中都沒有提及。這一方面是魏國史書揚勝諱敗的因素。另一方面,這恰恰說明了郭淮在這次戰役中一定是被“大破”,如果是小小的失利,曹魏的史書也犯不上那麼小氣。

論等級,二人都是三國晚期的名將不相上下,都是準黃金。魏延還要更年輕些,張郃歲數有點大了;論當時雙方的狀況,張郃從洛陽急行軍幾百裡趕到街亭,已是強弩之末,魏延帶領計程車卒行軍距離要近得多;論領導水平,魏延“善養士卒”,手下的忠誠度和團結度沒得說。張郃作為早年曹魏的降將,在受信任程度上始終排在曹氏和夏侯氏之後。

張郃唯一的優勢,是兵力和兵種。但魏延的特長恰恰可以彌補這一不足。善於野戰的他,面對街亭複雜的地形地勢,若再有王平輔佐,互為犄角遙相呼應,充分發揮運動戰的優勢。效仿陽谿之戰——由吳懿率部佔據有利地形吸引魏軍(費曜部)來進攻,而魏延則率軍實施機動突襲,從側後擊潰魏軍主力。

感受歷史的華麗轉身,淺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如何才能成功

我們有理由相信,街亭之戰換成魏延做主帥,會有三種結果:大機率擊敗張郃;魏延不能短期打敗張郃,拖住張郃是沒有問題的;哪怕魏延敗給了張郃,也不會敗得那麼慘,那麼快,張頜也會“傷敵一萬自損三千”,短期內張郃不會再組織起有效力量馳援隴右了。

往事越千年,如今的成都,有一座武侯祠,是中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由武侯祠、漢昭烈廟及惠陵組成。武侯祠現有極其珍貴的人物塑像幾十尊。劉、關、張三人之塑像於昭烈殿及東西兩側配殿單獨祭祀。

感受歷史的華麗轉身,淺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如何才能成功

成都武侯祠的劉關張塑像

兩側東、西配殿分別塑有蜀漢文臣、武將坐像各十四尊。東側文臣以龐統為首,西側武將以趙雲領銜。這些人物都是在蜀漢建國、創業和發展過程中做出過突出貢獻的人物。每個塑像如真人大小,個個氣宇軒昂,形神兼備。

感受歷史的華麗轉身,淺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如何才能成功

成都武侯祠西配殿武將塑像

行文至此,回望上文子午谷奇謀未能付諸實施的唏噓,街亭之戰如果換帥的遐想。我忽然覺得,幾千年來,成都武侯祠那一尊尊神采奕奕,栩栩如生的文臣武將中間,我們欠魏延一尊塑像,一柱香火。

第五,街亭之戰主帥即使是馬謖,有沒有成功守住的可能

我們首先要搞清楚諸葛丞相為什麼要“違眾拔謖”,關於守街亭的人選,歷史記載得比較詳細,歸根結底是諸葛亮的用人策略。後人詬病諸葛亮選人用人比較自私,尤其對荊州派系情有獨鍾,出於情感和拉攏,才選用了馬謖。其實我們有點冤枉諸葛丞相了。

作為人口基數低,地處偏遠的蜀漢來說,人才的培養是其生存的根本。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文有蔣琬、費禕、董允,武有姜維、王平,這些人都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諸葛亮的用人眼光。我們不能因為一個馬謖,就否定了諸葛亮的選人用人水平。諸葛亮需要用實戰為蜀漢的可持續發展培養接班人。

我們要搞清楚的第二個問題,既然馬謖是街亭的主帥,此時的魏延幹嘛去了?沒錯,諸葛亮這次北伐,目的無非是“全據隴右”,但沒想到碰上了隴西太守遊楚這個硬骨頭。而守衛街亭的重擔交給馬謖,魏延大機率在“攻城拔寨”。

既然魏延能攻善守,諸葛丞相顯然一邊寄希望於馬謖在街亭能夠拖住張頜,這邊肯定寄希望於魏延能早日攻破拒不投降的隴西、廣魏二郡,那樣即使馬謖敗了,諸葛亮也已經全據隴右,依靠這些據點和曹魏打持久戰。

現實是諸葛丞相把魏延給浪費了。這樣安排,可惜了魏延。為什麼這樣說呢?古代攻城,幾乎是下下策,不得已而為之。古代戰爭最後城破,無非是彈盡糧絕出城投降。在冷兵器時代,守城和現代瓦匠砌牆一個道理,無論是三七牆還是二四牆,活好了水泥沙子,提前給磚捎上水,剩下的事就是一層一層碼了,說白了沒啥技術含量。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看一個典故:戰國時期,楚國要攻打宋國,魯班為楚國特地設計了一種雲梯準備攻城。身為宋國人的墨子得到這個訊息,急忙趕到楚國 ,為了讓楚王相信他的雲梯沒用,墨子解下衣帶圍作城牆,用木片作為武器,讓魯班同他分別代表攻守兩方進行表演。魯班多次使用不同方法攻城,都被墨子擋住了。魯班攻城的器械已經使盡,而墨子守城計策還綽綽有餘。

這再次說明了,諸葛丞相的人事安排是有偏差的,別說魏延,就是祖師爺魯班真的搬來了雲梯,短時間內蜀漢的軍事力量是無法攻破魏國的城池的。所以我們說對魏延的使用上,有點浪費了。

感受歷史的華麗轉身,淺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如何才能成功

古代難度最大的攻城戰示意圖

為什麼選馬謖?我們還是要聊一下諸葛丞相的良苦用心。畢竟,培養接班人同樣重要,年輕幹部馬謖能否繼續進步,需要在軍隊中樹立威望,需要戰功,也需要積累經驗值,那我們要怎樣安排才能魚和熊掌兼得呢?

答案就是魏延任街亭主帥,馬謖王平為副將。馬謖只要學習、觀察、鍍金就足夠了。說不定還能發揮馬謖善於謀略的特長,給魏延出點好點子,給街亭來一場大勝仗。等北伐勝利,論功行賞,蜀漢的宣傳部門給馬謖攢點材料還是富富有餘的。

我相信以魏延的為人,諸葛亮找魏延商量:小魏啊,你看這次北伐,守住街亭你是頭功,這個丞相我心知肚明。你看看馬謖跟你也學了不少東西,私下沒少向你表達敬意。馬謖年輕,今後咱們的事業還得指著這些年輕人,你這次的一些突出表現,勻給馬謖點怎麼樣?魏延大機率會答應。

我還是那句話,有本事的人都有脾氣。但是,這種人往往格局很大,不會因這種虛名而斤斤計較。如此一來,北伐這盤棋的死局,也就全部盤活了。魏延守街亭,馬謖跟著鍍金刷經驗值。

糾結了半天街亭的人選為什麼不是魏延。我們再來聊聊最後的無解。就算是馬謖守街亭,如果策略得當,能否守住街亭。

首先是街亭當時有沒有防禦工事。街亭上一次成為軍事主戰場,還是在東漢初年。那時劉秀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隗囂是剩下的為數不多的割據政權,位置大致就是諸葛亮這次北伐的隴右,所以在關中通往隴右的諸多道路中,隗囂應該在重要關口都修築了防禦工事。

那街亭的防禦工事是不是一座“城”呢,參照《資治通鑑·魏紀三》的記載:謖違亮節度,舉措煩擾,舍水上山,“不下據城”,說明當時的街亭是有個城堡類的防禦工事的。

推測一下情況可能是這樣的:馬謖到了街亭,也看到了那處防禦工事,但讓他失望的是,這處要塞年久失修,已經殘破不全,原來固若金湯的街亭要塞現已不復存在了。

這樣推測的理由是,東漢初年街亭要塞的作用是防範由東面而來的敵人。自東漢統一全國之後,到三國時期的曹魏,隴右一直沒有出現割據政權,街亭已經失去了防禦的功能。兩百多年過去了,必然年久失修。

感受歷史的華麗轉身,淺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如何才能成功

這對馬謖來說是一個極為嚴重的新情況,現在去修整工事,時間來不及了,張郃的大軍馬上就到,在這種情況下馬謖才想到了上山。上山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

那麼我們設想一下,馬謖如果堅決地依託這個殘破的防禦工事,有沒有可能改變街亭之戰的結果呢?

只要有城,馬謖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依託城池佈置最基本的防禦裝置,張郃的騎兵作用將大打折扣。如果張郃繞開馬謖直奔隴右,馬謖完全可以依託街亭掐斷張郃的補給,畢竟張郃急行軍趕到街亭,肯定只帶了口糧,大批輜重補給還在後面。

就算張郃真的繞開馬謖,憑他的五萬騎兵對陣蜀漢的數萬主力,還有名將魏延,張郃並不佔優勢。因此如果馬謖據城而守,最有可能的是跟張郃在街亭耗下去,而這正是諸葛亮最希望看到的。

張郃不會攻城嗎?肯定會,但街亭的城池肯定是一座小城,馬謖的一萬五千人正好可以肩靠肩背靠背據守。這也是為什麼魏延敢用五千人攻打長安還有把握的原因了。因為長安城大,城池越大,守城的兵就越分散,攻城一方即使人數不佔優勢,也可以集中優勢兵力找到突破口。

我們再退一萬步,馬謖就是上了山,就一定會敗得那麼快嗎?馬謖上山,是為了揚長避短,步兵居高臨下對抗騎兵,雙方基本可以算是平手。但馬謖錯在不該“守山”,而應該主動出擊,趁張郃落腳未穩出其不意地來一次突襲。

其實這樣安排,是把馬謖豁出去了,畢竟從山上衝鋒居高臨下有一定優勢,但面對數倍於自己的騎兵,等衝勁過去了,馬謖與張郃的部隊必然交織在一起,最終的結果是馬謖犧牲,這隻隊伍團滅。

但這也夠了,本就是強弩之末的張郃,被馬謖這麼一拼,必然也是損失慘重,繼續前行支援隴右恐怕也要掂量掂量。何況此時諸葛亮已經派出魏延、高翔前來接應馬謖。張郃唯一能做的就是休整隊伍等待後援。馬謖必然會名垂青史,成為蜀漢乃至後世的英雄。

可惜的是馬謖放棄了據城,選擇了上山,採取了守山。結果就是水源被切斷,軍心渙散,張郃以最小的代價殲滅了馬謖的部隊。

這就是歷史帶給我們的魅力吧。本篇文章,我們以蜀漢第一次北伐的一系列歷史事件、人物為主線,逐個分析了每個細節的成敗,並用假設的方式演繹了全新的歷史。即如果某一個因素改變了,某幾個因素改變了,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是有可能成功的。歷史一定會改寫。

但歷史沒有如果,前人做過的事,形成的事實,後人無法去改變。但後人可以去評價、去分析,更要善於從正反兩個方面去研究歷史,才能獲得更加豐富和寶貴的經驗教訓。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我們讀三國,為的不是唏噓、感嘆和遺憾,而是為了後來的人,少走一些彎路,多一些坦途。

在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一書中,編譯者汪耀進教授這樣寫道:它應該是一個萬花筒,滿是五顏六色的、支離破碎的紙片,稍稍轉動一個角度,又拍成了一個新的組合。

相關文章《從綜合國力的角度解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何失敗》

注2:東三郡,是指在漢中以東的三個郡,即房陵、上庸和西城三郡的統稱。房陵郡的治所在房陵縣(今湖北房縣),上庸郡的治所在上庸縣(今湖北竹山縣),西城郡的治所則在西城縣(今陝西安康)。東三郡屢屢出現於《三國志》中,並不是偶然的。主要原因在於這三郡所處的地勢險惡,周圍重山疊嶂,自成一體。而就戰略位置而言,東三郡是聯結荊州和益州的重要樞紐。

注3:干支紀日法是漢族民間使用天干地支記錄日序的方法,是農曆的一部分,也是歷代曆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稱,它與干支紀年法一樣,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來記錄日序,從甲子開始到癸亥結束,六十天為一週,迴圈記錄。

注4:原文出自《資治通鑑·魏紀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