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喪葬習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要在墳上堆一個土包的?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喪葬文化,歷來都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中國古代的喪葬方式,多種多樣,如崖葬、海葬、土葬等等。在這其中,土葬是傳統中原王朝,最為常見的一個喪葬方式。

中國古代的喪葬習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要在墳上堆一個土包的?

古代的中國,因為長時間處於農耕文明的狀態,所以信奉入土為安。而在歷史的演變當中,人們出於對死亡的崇拜和敬畏,對於墳墓一事,就越來越重視了。

但是,提到土葬這件事,我們不禁會產生一個疑問:為什麼墳墓上面,都需要埋一個小土包?這種習俗,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實際上,如今我們所熟知的喪葬習俗,其實是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演化的。

在原始社會,一直到剛剛開始形成系統的文明,出現所謂的王朝。漫長的時間裡,古人在喪葬問題上,其實並沒有那麼多的講究。那個時候的人們,往往是直接埋入土裡。既無棺槨,也無墳墓,就只是單純的把人埋進去而已。

但是到了周朝之後,開始出現了很大的變化。

按照《周禮》記載,周朝的時候,一般的平民仍然保持著這種直接入土的習俗。而諸侯和周天子,則可以建造墳。所謂的墳,就是指地上的那個土包。

喪葬文化的變化,其實主要是源於生產力的進步。

因為在原始社會的時候,大家的物質極度匱乏,也沒有嚴格的階級區分。所以那個時候,很多原始人經常是使用公墓,一群人埋在一個坑裡面。但到了周朝以後,奴隸制社會開始逐漸發展到鼎峰,階級開始有了嚴重的分化。作為奴隸主的貴族,為了彰顯自己的不凡,肯定要和普通平民或者奴隸去區別開。所以,墳和墓的差別就開始出現了。

中國古代的喪葬習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要在墳上堆一個土包的?

到了春秋戰國之後,隨著原本奴隸制社會的逐漸瓦解,周朝的禮制開始不再通行。很多平民也開始逐漸效法貴族,在自己的墳墓上弄一個小土包。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們所理解的墳墓,開始逐漸出現了。

再往後,到了秦漢時期,尤其是到了漢朝,喪葬文化開始空前繁榮起來。

尤其是漢朝,因為當時漢朝實行了一套名為舉孝廉的制度。透過比誰更孝順,來選拔人才。當時的人們,為了顯示自己更孝順,往往就不惜一切代價,把祖先的墳墓給修的更好。據相關史學家估計,最鼎盛的時期,漢朝三分之一的國家財富,都被埋到了土裡。

這也是為什麼,後來三國時期的曹操,在缺乏軍費的時候,會向地下的這些墳墓打主意。沒辦法,因為裡面的好東西實在太多了。

中國古代的喪葬習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要在墳上堆一個土包的?

再往後,隨著朝代的不斷更替,我們的喪葬習俗也開始逐漸變化,而且變得越來越繁雜。比如說,在墳墓的稱呼上,就極為冗雜。帝王的喪葬地稱為陵,貴族的喪葬地多稱為冢,平民的才被稱之為墳或者墓。

另外,就連墳頭上的那個土堆,能夠堆多高,也是有嚴格要求的。皇帝的墳最高可堆九丈,而平民如果超過了一定規格,就會被視作逾越禮制,會受到嚴厲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