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風雲之七國之亂】晁錯之錯(四)

【大漢風雲之七國之亂】晁錯之錯(四)

【大漢風雲之七國之亂】晁錯之錯(四)

氣死了申屠嘉的晁錯繼續升級。他被皇帝劉啟任命為御史大夫,這崗位的主要職責是監察百官,和宰相、太尉並稱“三公”,是帝國最高行政長官之一。

這充分體現了劉啟對晁錯才華的欣賞和對他能力的信任。

羅大佑在歌曲《皇后大道東》中唱到:“要靠偉大同志搞搞新意思。”

劉啟重用爭議幹部晁錯的意思是,向天下表明,政權已順利交接完畢,自己真正做莊,體現意志的時刻來到了。

晁錯,登上了他政治生涯的頂峰。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是杜甫在《望嶽》中的名句。寫此詩時,杜甫24歲,正當青春有力如虎,成名?成功?

對他都還早得很呢,小杜同志在詩中充分表達了他對上層社會的嚮往和謀取功業的雄心,精神可嘉。

其實,真正有大閱歷、大智慧的人,往往對登頂充滿畏懼。

“絕嶺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上層。”這是袁世凱的二公子袁克文所作《感遇》詩中的兩句。

此詩政治意味極濃,意在勸袁世凱要適可而止,順應潮流,不要稱帝復辟,以至亢龍有悔。

可惜,老爹不相信兒子,反而去相信什麼不知所謂的“妓女請願團”,結果一場鬧劇,落得慘淡收場。

【大漢風雲之七國之亂】晁錯之錯(四)

到達頂峰,如果換個角度來看,無論再向哪個方向前進,都是下坡,甚至,有失足落入萬丈深淵的危險。

可惜,晁錯沒有這個覺悟,他正殫精竭慮地為劉啟謀劃一件大事,削藩。

晁錯認為,各封國的面積過大,綜合實力強大,已成為帝國安全的巨大隱患。

這個觀點,我們並不陌生,前些日子,賈誼曾向上任皇帝劉恆提起過。

晁錯現在把這冷飯重新端出來,並不算抄襲賈誼,因為在處置上,他提出了和賈誼完全不同的方法。

早年間,賈誼提出的建議是“推恩”。

根據現行政策,封國國王死了,由封國太子繼承王位。賈誼建議,封國不必再設立太子,國王死後,把土地分攤給他所有兒子,如此,封國自然變小,便失去了和中央對抗的實力。

這招極高明的地方在於,會得到封國王子們的普遍支援,便於推行。

晁錯急進的性格決定了他不認同賈誼的做法。

他拿出前些日子在劉啟高祖父祭廟開路的魄力,告訴劉啟,費那事幹嘛,直接找茬處罰封國國王,削減他們的土地,待把大國削成小國,把姚明減成潘長江、把西服減成褲頭之時,威脅自然解除。

比較賈誼和晁錯的兩種解題方式,可以得出結論:賈誼的方法固然費時較長,但相對穩妥;晁錯的搞法固然快捷扼要,但更可能激化矛盾,釀成大亂。

另有一點是,找茬是負責監察百官的御史大夫的職責所繫,晁錯責無旁貸,他把自己擺在了矛盾的風頭浪尖上,堅決和所有封國國王為敵。

對此,晁錯漫不在乎,他的經驗是,只要有皇帝支援,就會佛擋殺佛、鬼擋殺鬼,無往而不勝。

晁錯固然不在意,但晁錯的老爹卻很在意。

【大漢風雲之七國之亂】晁錯之錯(四)

得到訊息,晁老爹巴巴地從潁川(河南省禹州市)老家跑到長安。

他告誡兒子:你小子才走上高階領導崗位幾天,就建議削減人家封國土地,離間他們劉氏之間的關係,現在,所有的仇恨都集中在你身上,你圖個啥?(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疏人骨肉,口語多怨,公何為也?)

晁錯心底無私天地寬,回答得理直氣壯:俺是為了中央政權的穩固,不削藩,皇權不得體現,國家不得平安。(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

晁老爹被兒子的大義凜然頂得半天無語,最後,老漢脾氣發作:姓劉的天下是穩固了,我們姓晁的一族眼看就要大難臨頭。

老頭最後一跺腳:晁大人,你好自為之,我走了。(吾去公歸矣。)

老頭說走就走,走得很徹底,回家就服毒自殺。他留下遺言:我不用等著別人來收拾我。

【大漢風雲之七國之亂】晁錯之錯(四)

烏角道人|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

【大漢風雲之七國之亂】晁錯之錯(四)

鐵路職工,本名李康

愛沽酒,間讀史

閒散散,懶洋洋

生無異象,世居襄陽

少無大志,安享小康

閒說古人,不問滄桑

【大漢風雲之七國之亂】晁錯之錯(四)

圖片 | 摘自網路 編輯 | 黃手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