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高馬大”可以為所欲為嗎?盤點NBA賽場上各位置輝煌的演變史

前言

同比大部分體育競賽會區分選手的位置以達到分工協作的目的,籃球這項運動也會因球員的身形、打法習慣、各項技術等因素而把球員劃分為不同的位置。一位球員是否能夠發揮所長並登峰造極,與球隊所賦予其的位置息息相關。因此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定位,絕對是每位球員的必選題。籃球場上的位置系統的分為後衛、前鋒及中鋒,而這三個位置細分化定義後又分為控球后衛、得分後衛、小前鋒 、大前鋒以及中鋒。

“人高馬大”可以為所欲為嗎?盤點NBA賽場上各位置輝煌的演變史

各位置球員的數量

籃球圈有句諺語“身高是教不來的”,身材高人一等的球員是可遇不可求的,即使是在平均身高200cm左右的NBA,一位身高七尺(213cm)的中鋒依然是球隊的“稀有物種”。

“人高馬大”可以為所欲為嗎?盤點NBA賽場上各位置輝煌的演變史

NBA歷年來各位置球員數量圖

從圖中可知中鋒的人數是遠少於前鋒和後衛,即使把前鋒後衛再各自細分,中鋒人數依然明顯落後。會造成這樣分佈的原因首要的當然是身材高大的球員相對稀少,在較少的樣本中到擁有出色籃球天賦與技術的球員數量自然就更少。

“人高馬大”可以為所欲為嗎?盤點NBA賽場上各位置輝煌的演變史

另外,從聯盟中各位置球員的平均職業生涯長度來看,以後衛的4。9年最短,其次是前鋒的5。1年,而中鋒最長,高達5。7年。中鋒這個位置對球員的身體素質損耗相對低,且在優秀中鋒難尋的情況下,球隊必然不會一直補充新的中鋒球員,這也是造成中鋒球員人數相對較少的原因。

各位置球員登場數量的逐年變化

而中鋒的數量一直以來都是這麼少嗎?

“人高馬大”可以為所欲為嗎?盤點NBA賽場上各位置輝煌的演變史

NBA各位置球員登場數量逐年變化圖

從上圖能明顯看出每年年初初登場的後衛和前鋒數量相去不遠,而中鋒數量似乎每年都低於其他兩個位置,但別忘了後衛和前鋒各自代表了是兩個位置的總和,而中鋒只有一個,因此若試著把後衛和前鋒的數量除以2,則會發現另一種情況。

NBA各位置球員登場數量逐年變化圖(後衛、前鋒指標除以2)

“人高馬大”可以為所欲為嗎?盤點NBA賽場上各位置輝煌的演變史

再次對比後明顯發現在2015年之前中鋒位置的球員雖然佔多數但還是落後其他兩個位置,但差距並不特別大,尤其在2000年前後聯盟流行“陣地戰”打法時,有數個賽季中鋒登場人數還高於前鋒和後衛。但在2015年之後中鋒與另外兩個位置的差距就越拉越大了,原因在於“小球戰術”的流行,三分球出手數量達到歷史新高,整個聯盟生態的轉型讓許多傳統中鋒難以適應,因此許多球隊轉而將重點放在培養優質的“3D”球員而非囤積中鋒,自然導致了這樣的情況發生。

“人高馬大”可以為所欲為嗎?盤點NBA賽場上各位置輝煌的演變史

注 :兩張變化圖可以明顯看到四個高峰,分別是1946-47賽季聯盟剛成立、1949-50賽季聯盟隊伍增加、1967-68賽季ABA成立以及2017-18賽季,其中2017年之後後衛、前鋒人數的增加與球隊大量嘗試使用發展聯盟球員或非選秀球員有關。

各位置登場球員的身高變化

雖然NBA歷史上不乏高個子後衛以及矮個子中鋒的情形,但大致上三個位置平均身高差距還是非常明顯的,其中後衛最矮 (190cm),其次是前鋒 (201cm),最高則是中鋒 (209cm)。

“人高馬大”可以為所欲為嗎?盤點NBA賽場上各位置輝煌的演變史

NBA歷年來各位置球員身高變化圖

而身高也隨著年代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尤其是在1947年到1980年這段時間內身高的增長最為明顯。對比1947年各位置球員的身高,1980年每個位置的球員身高都增長了大約10cm左右,而這樣的增長直到1980年以後才趨於平緩。至於球員身高增長的原因有很多,除了現代營養均衡,科學訓練之外,與 NBA更加國際化進而吸引世界各地優秀且高大的外籍球員加入也有關係。

“人高馬大”可以為所欲為嗎?盤點NBA賽場上各位置輝煌的演變史

注 : 1960-61賽季登場的中鋒身高之所以特別突出的原因為當賽季只有兩位中鋒登場,分別為208cm的達爾·依摩霍夫以及221cm的斯維登·哈爾布魯克。

各位置球員歷年MVP佔比

MVP通常代表著該賽季表現最好,對比賽最有影響力的球員,而歷年來的MVP得主中,又是哪個位置的球員居多呢?

“人高馬大”可以為所欲為嗎?盤點NBA賽場上各位置輝煌的演變史

NBA各位置球員MVP佔比

從圖表中得知,在1980年以前MVP幾乎由中鋒所壟斷,當時球員平均身高不高,規則上也沒有特別對禁區有所限制,身高馬大的中鋒在得分和摘籃板上可謂如魚得水,其他球員幾乎難以與之抗衡。回望比爾·拉塞爾、威爾特·張伯倫等球員能達成場均20個籃板的紀錄不足為奇。

“人高馬大”可以為所欲為嗎?盤點NBA賽場上各位置輝煌的演變史

而在1985年後由於“炮轟”打法的盛行,三分球戰術使用頻率增加以及球員身體素質的提升,加之聯盟新增了許多限制禁區球員的規則(加大禁區範圍、禁區三秒違例等等),讓中鋒在MVP獎項上的競爭力下降了不少。近年來除了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期“四大中鋒”能奪得MVP獎項之外,幾乎都是後衛與前鋒球員榮獲這個獎項。

結語

回顧NBA歷史,有別於前鋒與後衛,中鋒著實是相對獨立且特殊的存在。除了先天的身材優勢讓一般的球員望塵莫及之外,“上古時期”中鋒對於聯盟的影響力空前的巨大。但近年來在“小球戰術”當道下,無疑為中鋒昔日的輝煌掩上了一層黯淡的色彩,只能期待未來NBA能有改變籃球生態打法的超級中鋒加入,讓中鋒這個位置找回久違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