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大部分是一系列的內隱行為(心理程式)習慣組成,是可以修改的

性格大部分是一系列的內隱行為(心理程式)習慣組成,是可以修改的

人的性格是童年時和親近的人的互動形成的,是你為了適應環境,主觀有意和無意之中透過操控自己的身體生理活動而建立的。一個個體為了適應當時的環境,生存下去,他會時時的控制操縱自己的生理,以進行某些行為活動,比如討父母的喜歡,和鄰居孩子交朋友,甚至穿衣吃飯等,這都需要他操控自己的身體生理來達到目的。性格就是這種操控形成的固定的習慣,它是個體和其他個體交往互動時,對自己身體生理操控的習慣固定下來形成的框架。只是很多時候,它是我們無意識之中建立的操縱身體生理的習慣,而且還是小時候形成的,成年後,人們早已遺忘了它。更因為它是無意識之中形成的,就算在童年當時,我們也不知道它的形成過程。所以,現在需要內省回憶來讓自己覺察體驗到當時的這個形成過程。

要改變童年就塑造的性格非常艱難。要內省,要回憶童年,回憶你和最親近的人,對你性格影響最大的人,對於多子女家庭,這些最親近的人可能是排行離你最近的上面的那個兄弟或姐妹,比如對老三影響最大的是老二,對老二來說,老大影響最大,對老大來說,對他影響最大的是老二和父母。對獨生子女來說,影響最大的可能是母親。其他人也有很大影響,也需要分析。在性格的分析中,真空填補原理非常重要,它是決定你和最親近的人性格互補的原因,從一個人的性格可推測到和他最親近人的性格。回憶要非常具體,具體到當時的身體感覺、心理感受等。要分析你的性格的來龍去脈,它是怎麼形成的,怎麼在童年和親人互動形成的。

改變性格的第一步是覺察,這個可以用自我分析作引導。先分析思考你的親人為什麼那樣對待你,你又為什麼那樣對待他們?當你一步步的分析思考這些問題時,童年的記憶也會一步步隨之湧來,你自然就能覺察到當時你的性格的形成過程。還要覺察你的性格具體的模樣,這模樣包括它的生理反應、生理感覺。

性格大部分是一系列的內隱行為(心理程式)習慣組成,是可以修改的

從古到今,人們通常都認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性格是天生的,不可能改變。但事實不是這樣的,性格給人的神秘難以人為干涉的感覺是因為心理學不發達造成的。性格是一系列的內隱行為,是你有意識或無意識操縱你的身體生理所形成的一系列習慣模式,大部分它是在童年被塑造的,是你和你最親近的人的人際互動建立的內隱行為模式,它可以被看成是類似電腦程式一樣的“心理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