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抹黑?“審醜、反精英”?莫言為什麼總是被批判和爭議?

文 | 讀書君

中國人有趨炎附勢、溜鬚拍馬的毛病,一個家徒四壁的窮人家裡,突然有一天冒出了一個升官發財、獲大獎的人物了,他家的門檻肯定被踩塌。

莫言生在農村,從小家境貧寒,讀到5年級就輟學了。後來,得知寫小說可以實現一天三頓吃肥肉餡兒餃子的自由夢想,從此他便下定決心要當一名作家。

最終,寫了幾十年,他終於寫出了名。

故意抹黑?“審醜、反精英”?莫言為什麼總是被批判和爭議?

2012年,一個世界矚目的諾貝爾文學獎被宣佈獲獎者名字的時候,瞬間引發了國內的一片譁然!這個獲獎者不是別人,正是莫言。

不過,作為文學界最高獎項的獲得者,莫言沒有像大家預想中的那樣,迎來的是無數的鮮花和掌聲。

當很多圈外人還為之感到一臉蒙圈時,莫言已經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和國外一片讚美盛譽不同,國內對莫言的評價,可謂是褒貶不一,甚至可以說,批判風頭蓋過了獲獎熱度,不少學者都發表了質疑評論。

清華大學趙南元教授就曾批評莫言:當著外國人的面貶低中國,怎麼坐得住!

故意抹黑?“審醜、反精英”?莫言為什麼總是被批判和爭議?

作家龍東更是直言不諱地指出:“莫言和村上春樹一人得獎,我將終生不讀不關注今年以後的任何諾貝爾得獎作家作品”。

財經作家蘇小則言辭犀利地批判了莫言及支援莫言的人說:

“他們都不太懂文學是幹什麼的,或者是身體知道,但靈魂不知道;理論知道,但生命不知道”。

甚至前段時間,知名媒體人司馬南還曾批判莫言的思想言論,暗指其不符合當代的社會主流價值觀(當然,這都是後話)。

故意抹黑?“審醜、反精英”?莫言為什麼總是被批判和爭議?

面對紛至沓來的各種罵聲和質疑聲,2012年12月10日,莫言在《講故事的人》中說出了自己的“感慨”心聲:

起初,我還以為大家爭議的物件是我,漸漸地,我感到這個被爭議的物件,是一個與我毫不相關的人。我如同一個看戲人,看著眾人的表演。我看到那個得獎人身上落滿了花朵,也被擲上了石塊、潑上了汙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著從花朵和石塊中鑽出來,擦乾淨身上的髒水,坦然地站在一邊,對著眾人說:對一個作家來說,最好的說話方式是寫作。我該說的話都寫進了我的作品裡。

故意抹黑?“審醜、反精英”?莫言為什麼總是被批判和爭議?

可以說,莫言的這段“訴說”,是其對當時社會對他質疑和謾罵的最無奈的迴應!

在中國,被罵的作家並不少,但是像莫言這樣常年被罵上熱榜的並不多見!那麼,莫言獲獎,為什麼會引發如此大的爭議呢?

這還得從他的人生寫作說起!

01 “故意抹黑”說

莫言,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故意抹黑?“審醜、反精英”?莫言為什麼總是被批判和爭議?

在獲獎之前,莫言在國內可以說是“籍籍無名”,2012年中國作家獲得諾貝爾獎的訊息傳回國以後,莫言成為了人人口中熱議的“紅人”,儘管當時還沒有幾人讀過他的作品。

當時,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為他擬定的獲獎理由是:透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不過,對於西方人給予莫言的這段肯定性的文學創作評價,國內的一些人倒是有很大的意見。

有人認為,莫言之所以能夠獲獎,是因為他用了各種誇張的手法在揭示中國社會的醜陋,批判中國,故意醜化抹黑中國,迎合西方人。

故意抹黑?“審醜、反精英”?莫言為什麼總是被批判和爭議?

比如《豐乳肥臀》中小說從始至終都貫穿著西方人的形象,甚至新增諸多的西方情節,讓西方讀者更要興趣地閱讀下去,且即便是寫中國人,其塑造的形象也符合西方人對中國人的心中想象中的模樣。

小說中無不流露著“一個作家自我殖民的濃重痕跡”。

故意抹黑?“審醜、反精英”?莫言為什麼總是被批判和爭議?

不少批判者認為,莫言的作品,故意放大了幾十年前中國社會的陰暗面,它是與社會價值主流背道而馳的,而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是按西方的價值觀標準。

莫言到底寫了什麼?讀過其作品的讀者,想必一定會對他作品筆下的各種豐富的故事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小說《蛙》中寫到小孩子餓到吃煤塊,以及文中寫到的因生育的政策而鬧出的各種悲劇。年青時的姑姑,因為接生了得,而被稱為“活菩薩”,而到了中年時,大改秉性,極端推行那時候的生育政策,甚至以“喝毒藥不奪瓶,想上吊給根繩”的違揹人性道德的原則方式處理問題,被人人視為“活閻王”。最後,到了年老時,姑姑才意識到自己的嚴重問題,飽受精神折磨。

不難看出,這個小說故事的背景,發生在上個世紀末,國內推行著嚴格的生育政策。

故意抹黑?“審醜、反精英”?莫言為什麼總是被批判和爭議?

又比如莫言在諾獎頒獎典禮上講述的“撿麥穗”的故事,提到母子兩人去撿麥穗,被發現後因為母親小腳跑不過,最後被抓住,看守人不僅沒收了他們揀到的麥穗,還打了他的母親,之後吹著口哨揚長而去。其母嘴角出血,坐在地上,滿臉絕望的神情。

大家都知道,這個故事發生的背景是一個特殊的時代,那是上個世紀60、70年代老百姓經歷過的最為貧窮、饑荒的年代。

故意抹黑?“審醜、反精英”?莫言為什麼總是被批判和爭議?

有人認為,莫言提到的這個故事並非真實,而是編造。雖然當時百姓的確經歷過飢餓,但是卻不存在“被打”一事。文學創作允許虛構,但不允許胡編亂造,尤其是昧著良心說假話。

02 “審醜”、“反精英”說

除了質疑莫言講故事的真實性,還有不少人批判莫言的作品是“審醜”、“反精英”,其對現實的批判似乎有些用力過猛。

故意抹黑?“審醜、反精英”?莫言為什麼總是被批判和爭議?

莫言的大部分作品中,充滿了各種“醜”的描寫,“醜”成了他直接描寫的物件。

魯迅曾說過諸如毛毛蟲、癩頭瘡、鼻涕、大便等不太美好的東西是不宜進行藝術創作的,它會直接破壞小說的美感。

而莫言恰恰相反,在他的小說中,死亡、蒼蠅、蛆蟲、膿瘡等醜惡事物無處不在。

比如他的小說《紅高粱》中,用了不少的篇幅對活剝人皮進行描寫,其場景描寫看得讓人感到膽戰心驚,甚至噁心反胃。

故意抹黑?“審醜、反精英”?莫言為什麼總是被批判和爭議?

又比如在《蛙》中,描寫接生婦女們“留著長長的指甲,眼睛裡閃爍著鬼火般的綠光,嘴巴里噴著臭氣”。

再比如《檀香刑》中對各種殘酷、血腥的施刑過程的細緻陳述;《靈藥》中對人開膛的描寫:“黑血綿綿地滲出來”、“散發著熱烘烘的腥氣”等等,在《紅蝗》中,莫言寫道:“女人嘴唇搐動著,確實像一個即將排洩稀薄大便的肛門。”類似的描寫數不勝數,無比讓人作嘔。

可以說莫言的作品,塑造了諸多讓人為之感到恐怖、驚嚇的意象,給人留下了血腥、汙穢、骯髒和恐怖的印象標籤。

故意抹黑?“審醜、反精英”?莫言為什麼總是被批判和爭議?

另外,關於莫言的“反精英”,小說中的描寫,基本都是圍繞鄉村人和事展開,鄉土氣息濃厚,且多為揭示和批判社會的黑暗以及人性之惡。

此外,還有人批判莫言“雙標”,兩面。在他的《北海道的人》中,他對中國是無盡的批判,對日本的北海道卻是讚譽不斷。

故意抹黑?“審醜、反精英”?莫言為什麼總是被批判和爭議?

03 莫言到底該不該被質疑批判?

關於寫作,莫言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行事風格。

此前,茅盾文學獎的獲獎名單出來.其他獲獎者都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莫言卻悄悄地待在山東高密老家的村子裡,媒體記者們幾乎找不到他。

他說自己並不是低調,也不是不看重茅盾文學獎,只是認為寫作是一個順其自然的事情,他說:“對作家來說,寫作是最難的,但也是可控的,寫完了之後讀者買不買,能不能得獎,就不是作家能決定的了。”

故意抹黑?“審醜、反精英”?莫言為什麼總是被批判和爭議?

的確,一個人的作品是好是壞,能不能打動讀者,讓別人稱讚肯定,並不是自己說了算,而是由他人說了算。

有人說,與其說莫言是一個天才,不如將其定義為一個“鬼才”,他的小說作品,充滿著太多的詭譎和放蕩的成分。莫言用天馬行空的豐富想象力,給讀者構建了一個“髒”、“黑暗”的直觀印象。

有人將莫言和魯迅做比較,因為兩者存在共同性的地方,那就是對現實黑暗的批判和剖析。

然而,因為說出了社會現實的某些黑暗面,而被視為是故意抹黑,這種過早下定義的批判似乎對作家來說,有失公允。

用莫言的話說“文學作品永遠不是唱讚歌的工具”。

故意抹黑?“審醜、反精英”?莫言為什麼總是被批判和爭議?

此外,莫言被質疑和批判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大眾對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到底是不是實至名歸的質疑。

然而,其實討論這個問題的意義並不大。因為首先一切以人的主觀思想評選出來的東西,總是很難達到人人皆滿意,正所謂是“眾口難調”!

其次,諾貝爾文學獎其實也不過是一個獎項而已,我們沒有必要將其抬高,將其視為至高無上的榮譽。更何況西方人的評價體系,也並不是絕對公平公正的。

再次,一個獲獎,並不一定獲獎者是絕對地碾壓眾人,而是可能恰好契合了時機,正所謂天時地利人和,作家正好在機緣之下,偶然拿下了獎項。

文學這東西,很難用一個非常標準的尺子去衡量,所以其好與壞有眾人的說法,正所謂是“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圖片源自網路,若侵權請聯絡刪除。

喜歡就點個贊、轉發分享吧

~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讀書文史。

故意抹黑?“審醜、反精英”?莫言為什麼總是被批判和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