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地下結構滲漏原因與控制措施分析

免責宣告:該篇文章來源建築結構《建築地下結構滲漏原因與控制措施分析》作者:王公勝, 孫文, 張志江,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摘要] 建築地下結構防水問題是影響整個建築物結構安全及耐久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對地下混凝土結構防水質量問題進行了歸納。以實際工程為依託,對該建築地下結構施工過程中出現的滲漏事故進行了現場調查,分析事故原因是該工程設計不滿足規範要求,外加地下室施工期間降水不到位,上覆土層回填不及時,區域性抗浮不滿足底板強度從而導致開裂,造成地下水從施工縫、後澆帶、結構裂縫處滲出。後期採用注漿法對滲透部位進行了處理,滲漏問題得到了明顯改善,但尚需對地下室結構進行進一步加固補強。

[關鍵詞] 地下結構; 滲透; 地下水; 降水; 抗浮; 加固

0 前言

隨著經濟的不斷髮展及城市人口的持續增長,城市用地的日益緊缺。地下空間的開發與利用能夠有效緩解這些矛盾[1-2]。然而,建築地下結構部分與上部結構不同,屬於隱蔽工程,長期處於複雜的地下環境中,特別是地下水的影響,容易產生滲透、漏水等質量問題,需要花費極大的代價進行補救,同時,浸水也會對建築結構的效能、承載力、耐久性等造成不可逆的影響[3-4]。因此,建築地下結構的防水設計與施工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視。

目前地下車庫滲漏水病害現狀,原因主要集中在設計、施工和材料等幾方面[5-6]。地下結構裂縫的型別主要有荷載裂縫、自收縮裂縫、溫度裂縫[7-8]。針對地下建築物滲漏水的治理技術使用比較多的方法主要有直接堵漏法、多次抹面法、化學注漿法等[9-10]。

本文對地下混凝土結構防水質量問題進行了歸納整理,以實際工程為依託,對施工中的滲漏水病害原因進行了分析,對該工程採用的化學注漿法補漏措施及注漿效果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和論述。

1 混凝土結構防水質量問題分析

地下工程混凝土結構滲漏部位及成因較為複雜,一般地下工程混凝土結構防水問題可分為以下幾類:

( 1) 混凝土裂縫滲漏。主要現象是混凝土表面出現不規則的收縮裂縫或環形裂縫,當裂縫貫穿於混凝土結構本體時,產生滲漏。

出現以上問題時,主要的防治措施有: 加強混凝土養護,規範施工; 用耐鹼聚合物乳膠等材料密封; 貫穿性裂縫,可用環氧、丙凝漿液等灌縫。

( 2) 變形縫滲漏。主要是金屬止水帶焊縫不飽滿或與鋼筋相連形成滲漏通道,橡膠或塑膠( PVC) 止水帶接頭沒有銼成斜坡進行粘接搭接。還有可能是變形縫處理混凝土振搗不密實導致。

主要的治理措施是:應儘量減少變形縫的設定,或選擇合適的構造形式和材料; 地下防水工程在施工過程中應保證有效降水,排除地下水在施工過程中的不利影響。

( 3) 混凝土施工滲漏。因為施工縫留置不當,施工縫混凝土表面沒有鑿毛,殘渣清除不徹底,未做企口或安裝止水帶等原因導致的施工縫處混凝土骨料集中、酥軟,從而沿縫隙出現滲漏。

主要的治理措施有: 防水混凝土連續澆築; 採用補償收縮混凝土; 加強施工縫處混凝土振搗; 採用粗凝膠漿、氰凝等灌漿對滲漏點進行堵漏等。

( 4) 預埋件、穿牆管( 盒) 部位滲漏。主要原因有: 預埋鐵件及環片表面有鏽蝕層未清除、暗線管接頭不嚴或套管用有縫管、預埋件固定不牢或受振動後鬆動、混凝土振搗不密實、溫差作用等。

主要的治理措施有: 電源線路儘量以明線為主; 穿過防水混凝土的管道必須滿焊止水環且焊縫密實連續; 避免防水混凝土結構內的鋼筋、綁紮絲等觸及模板; 管道和電纜穿牆部位保證混凝土振搗密實等。

( 5) 後澆帶部位滲漏。主要表現為後澆帶兩側結合部產生滲水,溼跡斑斑或呈線狀。主要的治理措施有: 儘量採用木模封縫; 去除鋼筋或鋼板止水帶上的鏽皮; 保證混凝土養護時間; 防止出現變形裂縫等。

( 6) 混凝土蜂窩、麻面、孔洞、露筋滲漏。主要治理措施有: 處理前應將基層鬆散部鑿毛清理並對填補澆灌材料進行養護。

2 工程概況

依託專案位於甘肅省臨夏市,所處場地為大夏河Ⅰ級場地,毗鄰大夏河60m。地下水位埋深1。 0 ~1。 4m,水位較高。專案地庫總建築面積17 975。 96m2,設計抗浮水位為1 839。 2m( 相對標高-2。 5m) 。

地庫底板結構設計為350mm 厚C30 混凝土抗水板,抗滲等級P6。配筋為三級鋼12@ 150,柱距基本為縱橫向7。 8m,區域性上下有10@ 150 負彎矩鋼筋。

地基為原始地基,持力層為中風化泥質砂岩層( 紅板岩層) 。地質情況自上而下分別為: ①層雜填土( Q4ml ) ,層厚0。 3~1。 4m; ②層卵石( Q4al+pl ) ,層厚3。 0~4。 3m; ②-1層淤泥質粉質黏土( Q4al+pl ) ,層厚0。 4~1。 2m; ③層強風化泥質砂岩( N) ,層厚1。 9 ~3。 7m; ④層中風化泥質砂岩( N) ,未揭穿。底板防水設計採用1。 5mm 厚單面反應粘防水卷材,無防水保護層( 專案由於保護與放線原因,增加了50mm 厚C20 細石混凝土保護層) 。側壁防水採用1。 5mm 厚單面反應粘防水卷材。

3 工程現狀

目前,該專案結構已全部完成( 兩個坡道尚未完工) ,側牆回填完成2 /3。結構施工期間,結構面基本未發現積水情況( 後澆帶內有積水) 。地庫側牆開始回填後,地庫地面出現大面積積水,面積約為地庫面積的1 /3。陸續封閉後澆帶後,積水現象仍然無法停止。

實際施工中採用管井降水,水泥管井伸入至紅板岩中,為降水完整井,但降水效果較差。而後輔以明溝集水坑降水法,施工期間降水深度一直不能滿足施工需要。經現場探查,該專案設計抗浮水位為1 839。 2m( 相對標高-2。 5m) 。實際現場水位為1 840.4 m( 相對標高-1。 3m) 。

建築地下結構滲漏原因與控制措施分析

4 事故原因調查分析

4。 1 病害現狀

現場調查顯示: 滲漏裂縫主要分佈在後澆帶、施工縫位置,特別是後澆帶位置,基本都存在滲漏現象。地下水先通過後澆帶或施工縫形成滲出點,隨著滲透的地下水不斷增加,受浸泡的混凝土逐漸形成線狀直至片狀,如果清理不及時,會浸泡整個地下室地面,後澆帶、施工縫位置滲漏情況見圖2。

由於浮力作用,導致地下室的不均勻沉降持續發展,現場調查發現,部分地下室砌體牆出現倒“八”字裂縫、部分柱腳也出現裂縫,並不斷髮育,詳

建築地下結構滲漏原因與控制措施分析

圖3 柱頂、柱腳裂縫

情見圖3。

後經地下室頂板覆土回填,該工程地下室柱腳、砌體牆上裂縫寬度明顯減小,可見採取覆土回填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地下水浮力引起不均勻沉降對結構的不良作用,裂縫發育有所緩解。

4。 2 地質條件及施工因素分析

透過現場調查,造成以上事故的地質條件及施工過程方面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 1) 該工程地下室結構滲漏問題的主要原因是降水深度一直達不到地勘與設計要求,不能滿足低於基礎開挖深度0。 5~1m 的要求,加之停電等因素,降水工作長期不到位甚至短暫停止,致使施工過程中地下室結構及底板防水材料泡水,甚至區域性在水中作業,嚴重影響底板防水質量。

( 2) 根據設計要求,施工降水需要持續至後澆帶達到設計強度和頂板覆土完成後方可停止。但現場地庫側牆肥槽回填後,明溝降水無法實施,且未採取其他有效降水或排水措施,造成地庫側牆與底板水位上升,壓力增大,加速了地下水的滲透。

( 3) 地庫頂板設計排水盲溝做法工序複雜,工效低,且土方單位配合困難,致使頂板未能及時覆土回填,區域性抗浮不夠引起不均勻沉降,造成底板區域性產生裂縫,為地下水的滲透提供了新的通道。

( 4) 原場地埋深4m 左右,基本為均質砂石土,飽和地下水情況下,整體形成平衡狀態,場地南高北低,地下水沿著砂石層同大夏河一樣自南向北滲流。目前地庫施工完成,東西方向長度200m,直接攔斷滲漏通道,導致上游水位增高。高水位、大壓力、降水效果差,導致南側地庫擋牆多處滲漏,消防水池內側也出現滲漏。室外積水情況見圖4。

建築地下結構滲漏原因與控制措施分析

建築地下結構滲漏原因與控制措施分析

4。 3 設計因素分析

該工程地下室產生滲透等病害,除地質條件複雜、施工不規範外,不排除設計不合理或不滿足規範要求的因素。因此,首先針對地下車庫抗浮設計,採用無樑樓蓋模型,根據實際情況對該工程分別進行原設計條件、實際最高水位( 不考慮頂板覆土重量) 、實際最高水位( 考慮頂板覆土重量) 三種工況進行設計複核,見圖5、表1。

建築地下結構滲漏原因與控制措施分析

建築地下結構滲漏原因與控制措施分析

建築地下結構滲漏原因與控制措施分析

建築地下結構滲漏原因與控制措施分析

由表1 可見,現狀防水底板水頭與原設計條件相比增大了30。 9%,相應地,地下車庫所受地下水浮力也增加了相應比例,此外,在原設計條件下,雖然抗浮力滿足1。 05 的安全係數,但是經驗算,防水底板配筋均不滿足設計規範要求。

接下來,針對原設計情況及現場實際水位兩種情況,對地下車庫擋牆進行了複核計算。計算簡圖見圖6。經計算,原設計情況和現場情況下部分地

建築地下結構滲漏原因與控制措施分析

下車庫擋牆裂縫寬度不滿足規範允許值0。 2mm 的要求。以現場實際條件工況為例,採用水土合算,計算過程如下:

建築地下結構滲漏原因與控制措施分析

建築地下結構滲漏原因與控制措施分析

建築地下結構滲漏原因與控制措施分析

原設計及實際情況計算得到的配筋及裂縫寬度結果如表2 所示。由表2 可以看出,根據實際情況計算得出的各部位配筋及裂縫寬度明顯大於原設計情況,已無法滿足原設計要求。

最後,對該工程地下車庫防水構造措施進行核查顯示,本工程主體結構防水措施為P6 防水混凝土、1。 5mm 厚單面反應粘高分子防水卷材; 水平施工縫防水措施採用中埋式止水帶; 後澆帶防水措施僅採用C35 補償收縮混凝土。對照《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範》( GB 50108—2008) 表3。 3。 1,本工程原設計主體結構、水平施工縫選用滿足規範要求,後澆

建築地下結構滲漏原因與控制措施分析

帶防水措施選用不滿足規範要求; 後澆帶防水措施僅選用補償收縮混凝土,防水措施不滿足規範要求。本工程原設計地下室外牆迎水面鋼筋保護層厚度為20mm,基礎及地下室底板迎水面鋼筋保護層厚度為40mm; 根據《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範》( GB 50108—2008) 第4。 1。 7。 3 條規定,防水混凝土結構鋼筋保護層厚度應根據結構耐久性和工程環境選用,迎水面鋼筋保護層厚度不應小於50mm。防水混凝土結構迎水面鋼筋保護層厚度不滿足要求。

5 滲透控制措施及效果分析

透過對該工程滲水問題的調查與分析,提出幾點整改措施,具體如下:

( 1) 對存在滲漏和有缺陷的部位進行全面排查診斷,將裂縫、混凝土不密實部位、滲漏點等分述清楚,判斷其表徵和具體性質。

( 2) 明確擬採用堵漏材料的屬性和適用範圍,根據其排查診斷結果,有針對性地提出滲漏處理措施。對於乾燥縫隙,建議採用壓力注入改性環氧灌漿料; 對於潮溼滲漏縫隙,建議採用壓力注入聚氨酯化學漿料。聚氨酯化學漿料,應選用水溶性等具有良好親水性、遇水能均勻分散、潮溼基面粘接強度好、止水快的材料。變形縫處,建議採用彈性聚氨酯,以適應此部位沉降、伸縮等變化的需要。

( 3) 選用的堵漏材料,應明確其物理力學效能指標,提供合格證、檢驗報告; 根據其不同的施作堵漏物件,確定漿液用料配合比。

( 4) 細化堵漏騎縫鑽孔、注漿嘴佈設、封縫、配置漿液、灌注、封口等注漿工藝內容。透過前期對該工程地下室側牆進行注漿法處理,側牆滲水現象明顯緩解,目前剩餘滲水點較少,證明採用注漿法處理該工程地下室滲水問題是有效的。但是,考慮到滲透隱患的完全解決及結構強度的恢復等問題,建議進一步採取隔水洩壓、抗浮錨杆等措施。

6 分析與結論

經過現場調查與後期設計複核,確定該工程地下室底板、砌體牆出現裂縫、滲漏等病害是設計因素及施工因素綜合導致的。透過對該工程地下室病害原因的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 1) 該工程抗浮水位選取不符合現場實際情況,即實際抗浮水位與設計抗浮水位嚴重不符是導致事故的根本原因。

( 2) 本工程出現病害主要是因為在降水不到位、地下水水位不滿足設計要求和正常施工條件下倉促施工導致的,次要原因是抗滲、降水措施設計、現場回填不及時,加重了結構病害。

( 3) 針對地下結構滲透病害,採用聚氨酯化學漿料進行注漿,能夠緩解滲透現象,但要完全解決滲透病害,恢復結構強度,還要採取隔水洩壓、抗浮錨杆等進一步抗浮及結構補強措施。

參考文獻

[1] 李凱文.地下室結構滲漏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 建築結構,2012,42( 1) : 120-123,119.

[2] 餘躍進.關於建築工程的地下防水質量控制措施分析[J]. 民營科技,2013( 7) : 171-171.

[3] 王坤.高層建築地下結構防水的質量控制[J]. 建築,2014( 13) : 70-71.

[4] 範世平,滕年保,張宏宇,等.深圳某大廈地下室底板滲漏水綜合處理技術的應用[J]. 建築結構,2007,37( S1) : 608-609.

[5] 楊麒繁.地下車庫結構防水設計與施工[J]. 四川建材,2009,35( 5) : 92-94.

[6] 紀明,袁玉祿.天津某大廈地下室基礎底板抗滲加固施工[J]. 建築結構,2007,37( S1) : 610-612.

[7] 胡俊,孫小華.地下結構裂縫預控與防水最佳化設計[J].施工技術,2013,42( 3) : 110-115.

[8] 胡連成.房屋建築滲漏水的治理實踐[J]. 鐵道建築,2001( 7) : 31-33.

[9] 範廣好,夏吉安.地下建築物滲漏水治理技術[J]. 施工技術,2007,36( S1) : 127-129.

[10] 王軍輝,韓煊,周宏磊,等.地下水環境與運營期的城市地下空間相互作用[J]. 土木建築與環境工程,2011,33( S2) : 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