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文化觀察3:克羅埃西亞,一生之戰

克羅埃西亞人,從不掩飾自己的弱小。

對陣巴西之前,格子軍團的主帥達利奇說,克羅埃西亞可能也就有巴西一個大城市的郊區那麼大,“他們有2億人口,我們才400萬”。在歐洲,有30個國家的人口超過克羅埃西亞。

克羅埃西亞人,也從不否認自己的強大。

還是這位生於1966年,全程經歷過前南解體,國家獨立戰爭的克羅埃西亞老足球人說,“雖然我們國家很小,但從不放棄。”如何以弱勝強,這是刻在每個克羅埃西亞人基因裡的東西。

對於此,達利奇的心裡有無數鐵證。而在數個小時之後,這樣的鐵證又增加了一例:對陣巴西的比賽進行到第117分鐘,佩特科維奇面對足球世界的巨人巴西,打入絕平球;隨後,門將利瓦科維奇又在點球大戰中封神。

世界盃文化觀察3:克羅埃西亞,一生之戰

背靠絕境,在沉默中爆發,擊倒強於自己數倍的對手。

克羅埃西亞人,究竟是第幾次做到了?

世人皆知的最早的一次,發生在1990年。

那是一切的起點。

民族覺醒,從足球場開始

時光倒流回32年前。

貝爾格萊德紅星vs薩格勒布迪納摩的比賽在賽前看上去毫不起眼。

但實際上,它發生在前南斯拉夫搖搖欲墜的大背景下,註定了它的與眾不同。

世界盃文化觀察3:克羅埃西亞,一生之戰

比賽中,支援紅星的塞爾維亞球迷和支援迪納摩的克羅埃西亞球迷發生衝突。起初只是口角,很快演變成騷亂,從看臺蔓延至場上。兩方球迷,維持秩序的警察把足球場變成角鬥場。

彼時效力於迪納摩的克羅埃西亞足球名宿博班,忽然發現有警察在幫著塞爾維亞球迷追打克羅埃西亞球迷。一時無名火起,博班衝向警察,飛腳、膝頂,將警察打到在地。

世界盃文化觀察3:克羅埃西亞,一生之戰

這一系列動作,被在場的媒體拍到,透過電視、報紙傳遍前南斯拉夫全境。

輿論譁然,卻並非一邊倒,而是形成旗幟鮮明且尖銳的兩派。塞爾維亞人痛斥博班的粗暴行為,而克羅埃西亞人則把博班奉為精神圖騰。他們認為,克羅埃西亞人沉默得太久了。博班在足球場的行為,說出了所有克羅埃西亞人想說的。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去。

克羅埃西亞人選擇爆發,而博班的行為則被視為他們爆發的第一聲宣言。1991年,克羅埃西亞宣佈獨立,從此拉開了他們長達7年之久的“獨立戰爭”。

多年之後,當FIFA為世界盃拍攝紀錄片時,他們為克羅埃西亞選定的主題是,國家身份的認同。博班這一戰被定義為,足球層面的克羅埃西亞民族精神的起點。

從一開始,它就和一個國家最根本的問題深度繫結在了一起。

這也讓克羅埃西亞足球,成為了歐洲乃至世界最獨特的存在。就像人們評價籃球之於立陶宛一樣,歐洲主流媒體每每在說起這個國家的足球時,經常會使用“異類”。

所謂異類是指,他們對足球的執著,完全超過了熱愛的程度。那不是運動,而是命,是生死,是每個克羅埃西亞人的一生之戰。

薩格勒布,精神傳承聖壇

“如果你想了解,為什麼克羅埃西亞這麼小一個國家,可以誕生那麼多頂級足球明星。你必須瞭解他的歷史。”《南斯拉夫混亂時代的足球》一書的作者特雷古雷斯說,“這項運動在克羅埃西亞獨立過程中,在構建這個民族的身份認同過程中,起到了獨一無二的作用。”

克羅埃西亞球星莫德里奇,是理解這句話的最佳途徑。

透過上屆世界盃,很多人已經耳熟能詳了他是如何從一個放羊娃成長為國際巨星的故事。而當人們在體會這個故事的獵奇和異國情調的同時,也記住了幼年莫德里奇成長環境的艱辛與苦痛。

世界盃文化觀察3:克羅埃西亞,一生之戰

是的,莫德里奇的童年乃至青少年,正處於克羅埃西亞塑造國家性格的戰爭時期。那是莫德里奇可以觸碰到的戰爭。

殘垣斷壁,佈滿彈痕的街道和建築,哭聲和再也哭不出來的無聲……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去。那是從達利奇到博班、蘇克再到莫德里奇,幾代老克羅地亞足球人的共同記憶。

而薩格勒布這座城市,也則變成了傳承這份記憶的足球聖壇。

在薩格勒布,每個來到這裡的青年都會被告知一則基本信條:如果你想知道這裡為什麼能走出那麼多頂級球星,一定先要了解這個國家的歷史。

在本屆克羅埃西亞隊中,老一代球員莫德里奇,科瓦契奇和洛夫倫,都曾在博班所在的薩格勒布迪納摩效力。而現在,這份對前代球員的敬意正在以青訓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傳承到下一代。對陣巴西打進絕平球的佩特科維奇,青年時代來到薩格勒布接受足球訓練,並最終在這裡的另一傢俱樂部開啟自己的職業生涯;而憑藉點球封神的門將利瓦科維奇,他的生涯起點則更為“正統”,正是薩格勒布迪納摩。

世界盃文化觀察3:克羅埃西亞,一生之戰

於是乎,你會看到如今的這支克羅埃西亞隊,他們不在同年同月生,卻來自同一個足球聖地,聽著同一個故事,學著同一套打法,崇拜著同一個偶像,有著同一個夢想。

這個夢想比32年更久,比400萬人更廣闊。

請回答,1998

1998年的法蘭西之夏,克羅埃西亞隊那個令人難忘的季軍,一方面是因為大家對那屆盃賽已成經典的集體記憶,另一方面因為這是任何首次參賽的新軍都很難企及的高度。

津津樂道于格子軍團戰火青春的別樣浪漫情懷時,恐怕很少有人記得他們在1998年到2018年這期間4屆世界盃的沉寂。若是問其中哪一屆他們連決賽圈都沒進,恐怕多數人要查閱資料才能給出答案。

世界盃文化觀察3:克羅埃西亞,一生之戰

記憶就是這樣殘酷而現實。曾經以穩定的表現帶給球迷滿滿幸福感的西班牙隊,2010年其實是第一次躋身世界盃決賽。1994、1998和2002連續3次打到決賽的巴西隊,在其後這20年間連打進四強都只嚐了一回鮮,這一次又被擋在了四強門外。至於阿根廷隊,1990年的老馬和2014年的梅西輸掉決賽時,一樣的悵然,兩位球員之間相隔的24年,不知是否能夠讓潘帕斯雄鷹再等來一個不世出的領軍人物。就當荷蘭隊在1978年的決賽中憾負阿根廷隊,荷蘭球迷都幾乎等不及4年後再復仇時,他們居然連後面兩屆的決賽圈都沒有進。待到1990年的義大利之夏重新歸來,已隔12年,物是人非;而2010年和2014年分獲亞軍、季軍後,2018年又機緣巧合般地無緣決賽圈……

這些,都是光陰在等待和輪迴中蹉跎的故事。

雖然沒有翔實的資料支撐,但相比起巴西、德國、阿根廷,乃至此次未躋身決賽圈的義大利,這些球隊龐大的球迷群體,克羅埃西亞隊在中國的擁躉人數至多也是第二集團,而且相當一部分是2018年的世界盃亞軍圈來的“新粉”。

甚至不排除,有些曾經為格子軍團在1998年歡呼雀躍的人,在20年後又重新被科普了一遍。因為世界盃給人的等待週期,最短4年,最長是後會無期。

這樣便不難理解,為什麼莫德里奇在4年前就說,願意用手裡的4尊(他現在有5尊了)歐冠冠軍獎盃,來換取一座大力神杯了。在出徵本屆世界盃之前,莫德里奇說,“我們希望可以達到和他們(博班、蘇克)一樣的成就。如果可以的話,我們想比他們做得更好。”

世界盃文化觀察3:克羅埃西亞,一生之戰

遙想起上一屆的決賽前,初出茅廬、未來無限廣闊的姆巴佩發出了像最後一搏的老將似的宣言:“這是我的一生之戰。”但對於本屆盃賽後勢必要告別莫德里奇這一代人,由前南解體後出生的嶄新一代來書寫歷史的克羅埃西亞隊,這“一生之戰”才算得名副其實。

戰爭創傷癒合,留下美好

上一屆世界盃正值夏天,克羅埃西亞隊諸將恰巧在俄羅斯度過了他們的國慶日。那是6月25日,而克羅埃西亞隊在其後一天擊敗那一屆的黑馬冰島隊,小組全勝出線。那個亞軍,是那一代克羅埃西亞球員送給祖國最好的禮物。

前南解體31年以來,上一代人所歷經的戰爭創傷,終將隨著時間癒合。前南諸國中,受戰爭影響相對較小的斯洛維尼亞去年人均GDP接近30000美元,排在西班牙、葡萄牙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之前,已經躋身發達國家行列;克羅埃西亞緊隨其後,尤其是旅遊、造船、製藥等行業飛速發展,也已達到準發達國家水平。除此之外,塞爾維亞、黑山、波黑、馬其頓4國經濟增速也已逐漸展現可喜的變化。

世界盃文化觀察3:克羅埃西亞,一生之戰

在意識形態上,逐漸摒棄前南時期與西方對抗的冷戰思維,融入歐洲一體化程序,也是球員和球隊更加自由交流互鑑,實現提高的制度保障。斯洛文尼亞於2007年成為前南國家中第一個,也是迄今唯一流通歐元的國家。此外,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已經成為歐盟正式成員國,而塞爾維亞、黑山、和北馬其頓也已經在候選成員之列。

前一代人所遺留的戰爭創傷,不應該由後來人買單。在和平與發展逐漸成為時代主流之時,原本存在種族之固見的諸國放下仇恨,擁抱變化,而其後十多年相對安定的環境,也成了他們在體育領域迎來複興的保障。

1991年前前南三大球的人才培養輸出、聯賽組織運營、國家隊訓練管理,都為那個時代輝煌的成績提供了保障,但那畢竟是歷史的造物。先後成為獨立國家之後,雖然不同程度上繼承了前南的體育遺產,但即便家中有礦也終有耗完的一天。當國界的藩籬已經隨著冷戰鐵幕的揭除而成為歷史,當既有體制的弊病在資本大肆湧入、價值逐漸多元的時代顯露無疑,空有情懷追憶輝煌的往昔不過是麻醉自己,在經歷短暫的蟄伏後重新造血、重塑傳統,才是突圍和救贖之道。

但是即便在融入歐洲、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的新時代,克羅埃西亞隊在被人提及時,總有抹不去的悲情故事縈繞左右。

2016年的歐洲盃期間,時任隊長的斯爾納父親亡故,他火速回家奔喪後又及時歸隊,期間一場比賽都沒耽誤。在歸來後與捷克的小組賽前,這位鐵漢手捂胸口憑弔天堂的父親,而英雄的眼淚也讓無數人為之動容。

2018年的世界盃期間,門將蘇巴西奇依舊穿著印有已故好友照片的T恤。T恤上的赫爾沃伊距離那時已經去世10年,而蘇巴西奇也用這種特殊的方式帶著他南征北戰10年。終於,兩人即將共同踏上世界盃決賽的舞臺,距離年輕時的夢想咫尺之遙。

這一切或溫情款款或令人動容的故事,彷彿都是克羅埃西亞足球這種悲憫情懷的延續。但是對於更多聚集在卡達多哈、克羅埃西亞薩格勒布,以及世界各個角落的克羅埃西亞足球親身經歷者,冠軍的榮耀是治癒傷口最有效的藥劑,就如同那些已在天堂的逝者,以及那些終其一生努力也未能圓夢的抱憾者,必然都將在卡達繼續負重前行的克族英雄們,視為他們多年夢想的延續。

如此看來,“一生之戰”其實是數代人心血的凝結;而莫德里奇們的理想,也不僅是重複4年前的歷史最佳戰績而已。能在時間的長河中永久流淌而不被沖刷的,不是悲情,不是遺憾,而是冠軍。

世界盃文化觀察3:克羅埃西亞,一生之戰

站在更廣闊的視角看,1991年前出生的那幫球員逐漸淡出舞臺,但“前南球員”這一概念終究變為歷史,我們在偶爾哼起《啊,朋友再見》,想起保衛薩拉熱窩的瓦爾特時,必須明白諸如“如果不解體,他們有多強”的假設其實並無意義。告別戰火硝煙,擁抱和平發展的是巴爾幹半島上的芸芸眾生,而期待著在上述的功勞簿上新增更多的體育領域民族遺產,也是他們期盼留給下一代人好故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