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張載的關中學派對後世儒家的影響

張載作為北宋五子之一、關學的創始者和宋代理學的奠基人。張載思想在中國古代氣論哲學發展史、易學哲學發展史、乃至整個中國古代哲學發展史上都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張載的關中學派對後世儒家的影響

一、張載的易學觀

1、易為聖人所作

關於《周易》產生和為何人所作的問題,是每一位易學研究者所不能迴避的問題。北宋曾掀起一股疑古疑經的風氣,比如歐陽修就曾懷疑《易傳》中《文言》、《繫辭》、《說卦》、《序卦》不是孔子所作,在當時產生了一定影響。但張載在這個問題上持堅定的態度,認為《易》為聖人所作。

這種《易》為聖人作的易學觀與他整個哲學思想中堅決支援成賢成聖、樹立宏遠追求的境界論緊密聯絡。張載在對《周易》淦釋的過程中,對《易經》和《易傳》的作者都有所提及。張載認為,《周易》古經是聖人所作。《坎》九五艾:“坎不盈,抵既平,無咎。”《象》曰:“坎不盈,中未大也。”張載注曰:“險難垂出而下比於四,不能勉成其功,光大其志,故聖人惜之曰‘抵既平無咎’而已矣,不能往有功也。”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張載的關中學派對後世儒家的影響

這是說《坎》九五的艾象表現了在時間上已具備了出險的時機,在空間上,九五位居尊位,這些都是將要脫離險境的有利條件,但由於九五親暱比近其下的陰艾六四,處在尊位卻不能光大其志,所以聖人在此艾下繫辭表示這種情況存在著遺憾,拿容器裡盛水來比喻,就像水還沒有盈滿僅是無咎而已,若盈溢位來,方是往有功尚。在此我們可以看到,張載明確把《周易》古經視為聖人所作。

張載也非常重視從現實的人的活動中、從人類社會本身去尋找、規定聖人的本質。同樣,這在中國傳統哲學中也有著豐富的資源。張載繼承《繫辭》“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的思想,認為這種至高境界並不是空泛的塗抹,而有具體的衡量,就是德和業。在崇德和廣業二者的輕重上,張載似乎更傾向於強調聖人“廣業”的特點。張載在何以為聖的本質規定上,所依據的標準是“德”和“業”,但這個標準的最終落腳點還是“業”,即能否治國安民,為民興利。

張載作為宋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的這種把現實的“業”或者“行”作為是否夠得上“聖人”標準的理念,在儒家的創始者孔子的思想中表現的就已經比較明顯了。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張載的關中學派對後世儒家的影響

2、易為君子謀

“易為君子謀”的易學觀,是同張載整體哲學的道德論聯絡在一起的。他認為只有道德高尚的君子,才能解讀出蘊含在《周易》之中的深刻義理,張載在注《繫辭下》“變化云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佔事知來”時說:“言易於人事終始悉備,行善事者,易有祥應之理。萌兆之事,而易具著見之器;疑慮而佔,則易示將來之驗。

《周易》之所以有“逆數”之功用,張載認為《周易》是對天道規律的模擬,那麼人透過對易理的理解,就能將“萌兆之事”顯示出來。但是這種理解,必須建立在道德高尚的基礎上。淪喪了道德的小人是無論如何也解讀不出來的。張載“易為君子謀”易學觀決定了他多從道德角度去診釋《周易》卦艾辭的注易傾向。

二、張載易學觀的特點

1、排闢佛老

宋代理學的特點就是告別了漢唐僅僅以文行忠信著稱的人倫實踐形態與以天人相符為特徵的宇宙論形態,而躍進到本體論的形態,並開始關於天人關係的新探索。新儒學之所以要增添一些新的內容而有異於孔孟的儒學,原因之一就是為了迴應佛道二教的挑戰,把名教理想提到天道本原的高度,重新作出哲學論證。張載的哲學創造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展開,其易學觀凸顯出排闢佛老的理性思考。張載的弟子範育在《正蒙序》中概括說明了張載當時深研義理,建立新哲學的背景說:“自孔孟沒,學絕道喪千有餘年,處士橫議,異端間作,若浮屠老子之書,天下共傳,與《六經》並行。而其徒侈其說,以為大道精微之理,儒家之所不能談,必取吾書為正。

張載的弟子範育在《正蒙序》中概括說明了張載當時深研義理,建立新哲學的背景說:“自孔孟沒,學絕道喪千有餘年,處士橫議,異端間作,若浮屠老子之書,天下共傳,與《六經》並行。而其徒侈其說,以為大道精微之理,儒家之所不能談,必取吾書為正。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張載的關中學派對後世儒家的影響

張載歸宗於《周易》,試圖依據易學的基本原理從事宇宙論的構建,來從根本上破除佛道二教的“異端邪說”。在張載的易學中,張載首先指出佛道二教關於“有”“無”的理論同儒家大《易》的天人合一是兩種根本對立的宇宙觀。張載認為,只有“學易”、“見易”,即研習和深入理解聖人所作之《易》書、認真契會反映了對天地造化規律的易道,才能從根本上認清二氏這種看似相反而實相同之“失道”的理論根源。

故而,張載“聖人作易”、“易即天道”以及“易為君子謀”易學觀就具有著在排闢佛老“異端”理論的論戰過程中形成的特點。

2、貫通天人的高遠追求

張載“少喜談兵”,年輕時就關注西北邊事,關心現實問題,追求經世濟民的外王事業,表現出遠大的志向。他二十一歲時上書時任陝西經略安撫副史的范仲淹,慨然以功名自許,顯露出不同凡響的氣魄。范仲淹一見知其遠器,“因勸讀《中庸》”,將張載引領到學術思想建立的領域。

張載的學術活動,從一開始就被范仲淹提到了向上一路,方向明確,憑倚深厚,他之所以在哲學史上創造了不朽的業績,固然是得力於他長期艱苦的探索,但就其精神的原動力而言,主要是由於他早在青年時期就已經樹立起來的那種偉大的抱負和強烈的使命感。張載貫通天人的高遠追求,並不是無緣無故憑空產生出來。

這種既立足現實人事、又追求超越論證的理念有著歷史的必然性,可以說,是時代把這個偉大艱鉅的任務放在了張載的肩上,是歷史的發展把這個要在儒家思想理論上進行突破的重任委託給了張載。易學自產生開始,在每個歷史時期都站在時代的前列,去反映現實、迴應現實、影響現實,故而每個歷史時期的時代任務都與易學的發展呈現出歷史邏輯地一致性。張載易學也是一樣,他的天道與人事相貫通的易學觀的形成是易學歷史發展的必然,這一遠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漢代。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張載的關中學派對後世儒家的影響

三、張載易學史上的定位

1、以氣解易的易學特色

張載的氣論哲學的建立使中國古典氣論達到了巔峰狀態,在中國哲學發展史上佔據著重要地位,並對其以後的哲學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張載的氣論思想反映在他的全部的易學思想之中,並貫穿於他整體哲學思想的始終。我們講,張載以對《周易》原理的創新性闡釋為基礎,建立起自己的新型氣化論哲學,這句話實際上也可以倒過來說,張載也在用關於氣的思想理論去診解闡釋《周易》中的相關問題。

這二者是一體的兩面,張載既在以氣解易的過程中深化自己對於氣的理論的理解,同時又在自己對於氣的理論的理解基礎上用其去解讀淦釋《周易》,應該說,張載思想正是在這種雙向的溝通中日益精進,走向成熟。以氣解易並不是張載的首創,也不是張載的專利,但卻是他建立和形成自己新理論體系的重要橋樑和途徑,並以在此過程中形成了宏大深邃的理論成果,成為自己易學的顯著特色。

2、注重取象

張載在《周易》的診釋中偏重以象解易,體現出“注重取象”的特色。張載易學的這一特色,在他充分認識前人象數與義理各有偏重取向的優點與缺憾的基礎上形成的,並與其整體氣論哲學有著密切聯絡。取義和取象的易學診釋方法,是從《易傳》開始的。《易傳》對《周易》古經的闡釋,對後世的易學診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世形成的象數派與義理派所依據的注經的理論皆可在《易傳》中找到其根源。

身為義理派易學家的張載,在象數與義理的關係的理解方面,體現出在追求二者的平衡與融合當中“注重取象”的解易特色,這與他的宇宙觀是一致的。張載認為要明易理,須先從卦艾象入手,透過卦艾象才能探知卦義艾義。這種注重取象的易學特色跟他的氣論哲學緊密聯絡。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張載的關中學派對後世儒家的影響

結語:

北宋的建國結束了自唐安史之亂以後長達二百餘年的動盪歷史,開啟了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繁榮發展的大門。宋代文化的繁榮與宋代易學的繁榮相互促進、互為因果,反映時代特點、迴應時代課題的各種思想,很多都是透過易學的方式彰顯開來的。在北宋五子之中,張載是最富有理論創新精神、理論規模最為宏闊的一位,這種理論的創新、規模的宏闊全部體現在他的易學之中。張載易學在結束一個時代的同時,也開啟了一個時代,他易學中從天到人,從體到用,天人、道性並舉互滲的立體架構實際上為理學的有著開規模、定綱維的作用。

參考文獻:

《張載集》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在文章下方的評論區留言討論。喜歡就加個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