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散手技擊的沒落!

民間散手技擊的沒落!

民間散手技擊的沒落!

一、拳打激能與亂拳打死老師傅

前輩武者總結的“拳打激能”,與現代競技體育常說的“保持運動狀態”原理相同。

但即使是現代頂尖運動員,想隨時隨地的保持巔峰期的運動狀態都是非常困難的。拳打激能只是武者要追求的理想狀態,並非真實和普遍情況。

而有真才實學的老師傅更多的是運動經驗和思考提煉。

如果沒有教練達馬託,拳王泰森有可能只是二流拳手。但與李小龍一樣,現有資料沒有發現達馬託的職業戰績或者實戰影像,不能用雙重標準評判傳奇人物。

二、拳乃末技與武士、騎士

拳乃末技,一般指的是赤手空拳的“白打”,位列十八般武藝之末。

但還有一種解釋。中國封建社會時的“九流”:上九流是一流佛主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買賣六莊田,七偷八盜九要錢。下九流是一流秤二流鬥,三流屠戶四流套狗,五流修腳六流剃頭,七流娼八流唱九流吹手。而“俠,以武犯禁”成了不入流的“弼馬溫”,武術也就成了“末技”。

對比鄰國日本,他們有“武士”階層,與中華武術一脈相承的劍術、柔術和唐手等武技才能比較好的儲存傳承下來,並在現代革新壯大。不可否認,日本的“武士道”曾經給中華民族造成深重的災難,但蒼蠅不叮無縫的蛋,誰讓我們丟失了“尚武精神”?誰讓我們“重文輕武”?

民間散手技擊的沒落!

日本人撰寫的中國武術史

對比歐洲,他們有“騎士”階層,擊劍、摔跤、拳擊不斷完善,成為最早的、也是普及度較高的全球性運動比賽專案。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淪為民間自發性運動的中國跤,還有默默無聞支撐現代“甩棍”的重要武技“短兵”。

三、打法定須先上身與三年拳打不過半年跤

看似矛盾的諺語,其實是因材施教和時代、社會的烙印。

低配版:

典型案例就是新兵訓練和學生軍訓時普遍教授的“軍體拳”。主要目的就是“活動手足,慣勤肢體,此為初學入藝之門也”。

例如:同樣是挎劍習武,韓信武技不高才導致“胯下之辱”;項羽卻能“力拔山兮氣蓋世”。生理和天賦的差異決定了有些人不是輸在起跑線上,而是跑錯了方向。

標配版:

偵察兵、特警專項習練的”擒敵拳”“捕俘拳”“黑龍十八手”等。這些拳法與軍體拳都是傳統武術改編而成,但更為兇狠實用,除了套路練習,還有嚴格的對打實練和完整的輔助功法,如蠍子倒爬功。

這種在一段時間內、集中專項封閉訓練、快速養成的擒拿格鬥,就是標準的“打法定須先上身”。

高配版:

如專業的拳擊、散打和摔跤隊。他們不像民間武者要為五斗米折腰,也不像偵察兵還有情報、射擊、偽裝等其他非格鬥類訓練。專業隊有科學營養的配餐、完善的醫療康復、完備的系統訓練、高強度的實搏對抗。

民間散手技擊的沒落!

專業散打運動員

最重要的是:只有專業隊或者職業隊才能踐行“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松,久練為功,擱下稀鬆。”的古訓。但這個階段已經是大多數民間武者或者偵察兵望塵莫及了。

豪華版:

以明星拳手為例,他們除了專業隊的物質待遇,還有多名高水平的陪練和不同武技的教練指導,用眾星捧月來形容是不誇張的。每年還有數場與不同國籍、不同流派的拳王競技比賽,透過“見手”實證檢驗、取長補短。

民間散手技擊的沒落!

張偉麗和她的教練們

曹晏海、柳海龍、張偉麗等優秀武者的成功,既有遠超常人的天賦和勤奮,更是“時勢造英雄”。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散打王官方觀點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作者:小妖,責任編輯:錦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