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樺偉為什麼能成為蘇炳添心中的“蘇神”?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4日電(記者 任思雨)“大家都叫我‘蘇神’,在我心目中也有一個‘蘇神’!”東京殘奧會開幕時,運動員蘇炳添發過這樣一條微博。

“蘇神”心目中的“蘇神”,是中國香港殘疾人田徑運動員蘇樺偉。

6枚殘奧金牌,兩項殘疾人世界紀錄保持者,這位“蘇神”的故事,值得更多人看見。

蘇樺偉為什麼能成為蘇炳添心中的“蘇神”?

輸在起跑線,也要後來追上

1981年,蘇樺偉在香港出生,剛出生不久就因黃疸病送進醫院,雖然性命被救回,卻出現痙攣、弱聽等症狀。

醫生說,即使治好了,恐怕以後能正常行走的機會也很小。

他的人生,似乎“一開始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對這個並不富裕的家庭來說,養育這個孩子無疑壓力巨大,但蘇媽媽始終拼盡全力照顧兒子,幫他慢慢學會站立和走路。

蘇樺偉為什麼能成為蘇炳添心中的“蘇神”?

《媽媽的神奇小子》劇照。

13歲時,蘇樺偉在一次校運會上被潘健侶教練發掘,後入選殘奧會的特訓隊。

由於先天身體障礙,蘇樺偉的平衡力、柔韌性要弱一些,因為聽力原因,他的起跑總是比其他運動員慢,想要克服這些困難,都需要付出大量艱苦的訓練。

“剛開始時,真的很辛苦。有幾次,他都賴在家裡,說不練了”,蘇媽回憶,“不過還是堅持了下來。他確實喜歡跑步”。

1996年亞特蘭大殘奧會,首次參加殘奧會的蘇樺偉與隊友一起拿下男子4x100米接力(T35-38級)金牌。

蘇樺偉為什麼能成為蘇炳添心中的“蘇神”?

這枚金牌就此開啟蘇樺偉的“飛人”之路。之後的2000年悉尼殘奧會和2004年雅典殘奧會,他先後將4塊金牌、2塊銀牌和2塊銅牌收入囊中。

2008年北京殘奧會,蘇樺偉奪得男子200米(T36級)金牌,並以24秒65的成績打破該專案世界紀錄。2012年倫敦殘奧會,他再次拿下男子200米(T36級)銀牌。

“我很喜歡跑步時風吹過臉頰的感覺。”蘇樺偉曾說。

跑步為他的人生打開了一扇窗,從前,蘇樺偉是一個內向、怕接觸外界的小孩,多年跑步訓練和比賽,讓他的個性變得更開朗,用蘇媽的話說,“脫胎換骨,變成另一個人”。

蘇樺偉為什麼能成為蘇炳添心中的“蘇神”?

“神奇小子”和“神奇媽媽”

從被診斷無法正常行走的孩子,到拿下多塊金牌的飛人,蘇樺偉一直被大家稱作“神奇小子”。

但勵志的故事背後,是“神奇媽媽”和許多人的全力支撐。

最近上映的電影《媽媽的神奇小子》,就著墨講述了蘇樺偉和母親的故事。

蘇樺偉為什麼能成為蘇炳添心中的“蘇神”?

蘇樺偉每次訓練,她都在旁陪伴,兒子陷入瓶頸期,她安慰道:“用力哭不如用力跑”、“所有人都不把你當成普通人,那你就做個不普通的人。”

培養一個殘奧冠軍,特別是身體有殘疾的蘇樺偉,蘇媽要面對的身心壓力難以想象,一場兩人爭吵的戲中,她哭著道出多年辛酸:“阿偉,你殘廢是天生的沒人會怪你,大家只會怪我”。

蘇樺偉為什麼能成為蘇炳添心中的“蘇神”?

一次採訪中,蘇媽說,以前抱怨過上天為何如此不公,但當蘇樺偉突然得到成績的一刻,她想法變了,“全都扭轉了,又覺得上天對我也挺公平”。

蘇樺偉為什麼能成為蘇炳添心中的“蘇神”?

2008年,蘇樺偉在殘奧會男子200米(T36級)決賽中跑出第一名,越過終點線的一刻,他揮起右臂激動狂呼。

“媽媽,我贏了,還破了紀錄!”蘇樺偉說,這是他在賽後最想和家人說的話。

蘇樺偉為什麼能成為蘇炳添心中的“蘇神”?

他們的生活,值得被看見

那年的殘奧會現場,還有一個畫面令人動容,當蘇樺偉領獎後,鳥巢內響起了劉德華演唱的《中國人》。

作為北京殘奧會的愛心大使,彼時的劉德華還有另一個身份——蘇樺偉的“老闆”。

為了減輕蘇樺偉的家庭負擔,劉德華特別安排他到歌迷會“華仔天地”擔任文員。平時訓練或比賽請假,公司從不扣他薪水。備戰殘奧會時,蘇樺偉從前一年8月開始請假,但公司每個月都會發給他特別津貼。

蘇樺偉為什麼能成為蘇炳添心中的“蘇神”?

同樣是艱苦訓練,殘疾人運動員獲得的關注度和待遇,遠無法與其他奧運會冠軍相比。

電影借蘇樺偉之口講出他們的真實困境:“我現在這份工作(快遞員)一個月大概賺七千塊,我回去跑步,每個月政府津貼只有三千塊。”

2016年退役後,蘇樺偉在香港殘疾人士奧委會暨傷殘人士體育協會擔任行政助理,因為腰傷,他很少再跑步。

演員吳君如說,最開始是古天樂向她分享了“神奇小子”的故事,其實運動員付出了半生的努力,身體上有許多傷患,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和了解殘疾人運動員群體。

蘇樺偉為什麼能成為蘇炳添心中的“蘇神”?

常有人說,如果奧運會代表的是人類身體的極限,那殘奧會代表的則是人類不屈的靈魂。這個夏天,奧運賽場上熱血拼搏的體育健兒們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同樣需要被記住的是:

截至目前,東京殘奧會中國代表團斬獲的金牌數和獎牌總數均位列獎牌榜第一,而且是名副其實的“斷層第一”。

他們的故事,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堅持和奮鬥,也應該被看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