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見全自動機槍,沒先問價而是問了句話,洋人聽後沉默了

李鴻章是清朝末年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他是文人出身,但是卻是靠著建立軍功而走上了權力的寶座的。而且人們對他的評價也很有意思,一方面說他“專以浪戰為能事”,另一方面又說他“翰林變綠林”。這說明李鴻章是一個既有能力,又心狠手黑的角色,是真正務實派。

李鴻章見全自動機槍,沒先問價而是問了句話,洋人聽後沉默了

而李鴻章在當時所作所為最大的特點就是務實,不為虛名,也不為外物所羈絆。這也讓他當時的名聲爛大街,幾乎所有的人都把他罵成了賣國賊,因為當時許多喪權辱國的條約幾乎都是他來簽訂的。不過,這些名聲並不能妨礙他作為晚清名臣的地位,有一件事更是說明了這一點:李鴻章首次見全自動機槍,沒先問價而是問了句話,洋人聽後沉默了。

我們現在一旦說起清朝自1840年後的一系列的失敗,絕大多數人都會把這些失敗歸因到“武器落後”。其實這不完全正確,因為當時清朝與世界的武器的代差遠沒有現在想象的那麼巨大。不要說明朝時期中國就已經掌握了製造火器的基本工藝,即便是晚清,清軍營中的火器也是大把大把的。

李鴻章見全自動機槍,沒先問價而是問了句話,洋人聽後沉默了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晚清一直在大規模地引進西方先進的武器。比如,曾國藩與太平天國作戰的時候,就曾經大規模的採購火器,正是因為如此,曾國藩才有“打呆仗”的資本。作為曾國藩的學生,李鴻章繼承了曾國藩這種對武器的重視的態度。他還是一位主持洋務運動的洋務大臣,對外國的先進科技尤其敏感。

而當時最為先進的機槍,自然也引起了李鴻章的關注。他在1884年前往德國參觀的時候,就專門參觀了一個馬克沁機槍的廠子。馬克沁機槍老闆也知道這是一個“大客戶”,在李鴻章來了之後,就先給李鴻章來了一次震撼性的表演:馬克沁機槍將一棵比人的腰部還要粗壯的大樹在半分鐘之內就攔腰打斷。

機槍發射的聲音和大樹折斷的聲音給了李鴻章很大的震撼:要是大清朝也有這樣的寶貝就好了,咱們就可以用這些機槍去打那些來犯的列強了。但是,作為一個軍政全才,李鴻章並沒有就此直接去問馬克沁機槍的價格,而是想了一個更重要的問題。他問工作人員:“剛剛一共打了多少發子彈?”

李鴻章見全自動機槍,沒先問價而是問了句話,洋人聽後沉默了

工作人員告訴他:“300發。”李鴻章頓時沉默了,然後說了一句讓現代人聽起來仍然感到心酸的話:“這機槍消耗子彈太快了,大清國用不起。”然後他對馬克沁機槍的老闆們擺了擺手,拒絕了大規模採購這些機槍的提議。這個拒絕的理由讓馬克沁機槍的老闆們也沉默了好一陣子,他們沒有想到,曾經的“天朝大國“,居然連子彈都買不起了。

但這也正是李鴻章高明之處。一般人都以為當時清朝捱打是因為武器落後,只有李鴻章看到了清朝捱打的根本原因——經濟的崩潰。清朝的稅收很高,清朝每年的收入也很高,相比明朝末年連500萬銀子都收不上來的困境,清朝末年的財政收入可謂“高新“,最高的1891年,清朝一年的財政收入達到了8968萬兩。

李鴻章見全自動機槍,沒先問價而是問了句話,洋人聽後沉默了

但是,這只是表象。清朝收上來這麼多的稅收,並沒有多少錢是能夠真正拿出治國的。因為相比明朝而言,清朝的“食利階層“太多了。明朝要供養的只是皇族、貪官而已,而清朝要供養的則是皇族、貪官、還有龐大的八旗集團。而且明朝末年皇族其實都開始節省開支了,而清朝則加大了消耗,慈禧更是大手大腳。

所以等到清朝真的要花錢去打仗時,往往發現國庫裡沒有錢。因此清朝一打仗就慫,哪怕是在越南打贏了,還是要去跟別人簽訂割地的條約,因為整個經濟耗不起。一旦清朝把經濟打垮了,清朝發出的工資不能夠餵養它下面的貪官汙吏的時候,老百姓不需要刀槍就可以輕易地推翻它了。

李鴻章見全自動機槍,沒先問價而是問了句話,洋人聽後沉默了

所以作為大清最後的“補鍋人”,李鴻章最看重的就是如何省錢“過日子”。沒有馬克沁機槍,只不過讓他們在一些戰爭當中打得艱苦一些而已。他還有餘錢,還可以發工資,還可以讓下面的人來和自己一起“補鍋”。但是如果因為採購馬克沁機槍和它那數量龐大、價格也不便宜的子彈把清朝的經濟給搞垮了,那這鍋就真的沒辦法補了。

李鴻章是一個非常具有時代特色的人。他的矛盾人生正是體現了他那種既想保大清、又想保中國的矛盾心思。這一點邊芹在她的《文明的變遷:巴黎1896·尋找李鴻章》當中寫得最為清楚,對晚清歷史和中國文化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下面這本《文明的變遷:巴黎1896·尋找李鴻章》,是一本非常有思想深度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