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忠告:“家有化骨龍,應為討債鬼”,古人經驗之談,別不信

很多人都不知道什麼是“化骨龍”?其實化骨龍是一個傳說裡的生物,在《山海經》中是這樣描述它的,化骨龍其實是龍的第五個兒子,說起他的名字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它就是饕餮。

傳聞饕餮是一個十分兇猛的怪獸,他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貪吃,在古人眼裡他根本就不是一個吉祥的象徵,更像是一種怪物。

而在民間就有這樣一句老祖宗的忠告:“家有化骨龍,應為討債鬼”,許多人都不明白這兩者之間有什麼關聯?為何將“化骨龍”和討債鬼聯絡在一起,其實不難猜到這兩者之間必然有什麼關聯。

老祖宗忠告:“家有化骨龍,應為討債鬼”,古人經驗之談,別不信

在過去的廣州中,老百姓經常把那些調皮搗蛋的孩子比作是“化骨龍”,由此可見化骨龍在人們心中的印象有多麼不好,但殊不知這些話並不是子虛烏有的事情,你還別不信,而是古人的經驗之談。

在中國,龍在人們的心中從古到今都被視為最神聖的代表,像古代的皇帝都自稱是真龍天子。

他們認為自己是龍的化身,而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華夏兒女也一直在強調自己是龍的傳人,從這不難看出龍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什麼樣的。

老祖宗忠告:“家有化骨龍,應為討債鬼”,古人經驗之談,別不信

據歷史記載:“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老大囚牛、老二睚眥、老三狴犴、老四狻猊、老五饕餮;老六椒圖、老七贔屓、老八螭吻、老九貔貅。

而我們今天說的主角“化骨龍”,就是龍的第子:“饕餮”,其還有一個名字叫做狍鴞。是一個充滿了神秘感的生物,據歷史描述龍的九個兒子都有各自的特點,但只有饕餮在人們心裡的印象最不好,其貪婪、好吃是個不祥之獸。

《山海經·北次二經》中曾介紹:“其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手。”

老祖宗忠告:“家有化骨龍,應為討債鬼”,古人經驗之談,別不信

再後來人們經常會用這隻惡獸,用來比喻那些貪得無厭好佔便宜的人。

所以這樣介紹完不難看出,這俗語中的“化骨龍”就是饕餮,而整句話這樣看下來就不難理解了,俗語“家有化骨龍,應為討債鬼”,其實就是在形容家裡那些讓人不省心的孩子。

被比作是“化骨龍”的孩子,平日裡不僅調皮搗蛋經常惹禍,還特別貪吃,給人感覺就像生了個討債鬼一樣。

老祖宗忠告:“家有化骨龍,應為討債鬼”,古人經驗之談,別不信

“化骨龍”除了有這層含義以外,殊不知現實中還真有此物,在上世紀末期的香港,一個人在水產市場買回一條魚。

這個人在準備烹飪前,根本沒注意到這條魚有什麼特別之處,結果在將這條魚弄暈之後卻發現了奇怪的現象,這條魚竟伸出了四隻小腳,而且每隻腳都有五個爪,當時是人還是比較迷信的,他感覺這條魚像傳聞中的五爪金龍。

看到如此情形他根本就不敢吃,便將這條魚放進了水缸中,結果這件事一時間吸引了不少人圍觀,由於事情傳播速度太快最後還驚動了記者前來採訪。

老祖宗忠告:“家有化骨龍,應為討債鬼”,古人經驗之談,別不信

不幸的是這條被認為是“化骨龍”的魚,在48 小時之後便突然死去。

話說回來,這句俗語主要還是形容調皮搗蛋的孩子,而且頗有一番吐槽的韻味,但實則並沒有什麼惡意。

而且在過去人們認為能吃是福,後來化骨龍逐漸成了一種外號,也是家長經常用於稱呼自己孩子的一個名字。

老祖宗忠告:“家有化骨龍,應為討債鬼”,古人經驗之談,別不信

比如過去的廣東人就喜歡戲稱自己孩子為“化骨龍”,而在北方一直有一個民間俗語,與這個俗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就是“半大小子,吃窮老子”。

古人的經驗之談“家有化骨龍,應為討債鬼”,這樣分析下來就非常合理了。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身為家長肯定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有出息,所以能出現這麼多俗語也不足為奇,但不能不相信,畢竟這些俗語都源自於古人生活中得出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