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後,我才明白“中國頭球隊”是個褒義詞

最近一週內,我經歷了對於中國vs越南這場12強賽在心理預期上的巨大滑坡。

首先,越南媒體賽前進行了一次大範圍民意調查,結果有80%的越南人選了能贏中國隊,覺得會輸的只有9%。熱評裡各種“技術完爆”、“拿分良機”,就是這麼自信。

二十年後,我才明白“中國頭球隊”是個褒義詞

其次,這場和之後打沙特的比賽推遲兩小時開打,訊息傳到咱們國內引起了方方面面的解讀。

——有人說是戰術層面,來自東南亞的越南隊肯定更習慣阿聯酋沙迦的溼熱氣候,而比賽改成當地時間晚上9點,對於國足的體能消耗肯定有所利好。

——有人強調戰略層面,咱們足球史上為數不多的里程碑時刻“我們出線了”正好發生在二十年前的10月7日。比賽往後推個兩小時到了10月8日,萬一結果不好,至少能避免一些圍繞“里程悲”的集火吐槽。

——還有更大的戰略層面,廣大球迷剛剛結束國慶黃金週,即將重回熱愛單位的懷抱。開球時間改到夜裡1點有利於減少一些輿論關注,防止給打工人的心靈堵上加堵。

二十年後,我才明白“中國頭球隊”是個褒義詞

看多了上面這些有的沒的,我開始對自己的認知產生了一些懷疑。

我原本以為,雖然國足這些年一直在走下坡路、越南快速崛起還有U23亞洲盃亞軍,但我們在亞洲範圍內向來不怎麼怕身體弱的技術流,相互戰績打越南更是毫無懸念的全勝……所以,瘦死的駱駝怎麼著也輪不到被馬欺負吧?

可是兩天各路訊息看下來,“大敵當前”和“生死戰”的字眼不斷沖刷視線,再想起範大將軍字字珠璣的足球聖經,心情從漸漸冷卻到預感不詳——應該,那個,不會吧?

二十年後,我才明白“中國頭球隊”是個褒義詞

好訊息是,開場我們仍然看到了老中國隊“兩翼齊飛+中路包抄”的熟悉感覺。越南今年5場世預賽丟了8個球,其中4個輸在頭球,還有兩個源於之前的爭頂失敗。這幾乎就等於把自己的弱點屬性大寫加粗,然後直接標在了頭頂。

所以,國足開局就是這麼打的。反覆的快速衝擊、簡潔的傳中大法,立刻把越南壓在了後場。而越南球員雖然小範圍傳控技術出色,但每到一對一推進的關鍵時刻就會感受到對抗方面的無力。

前15分鐘,國足拿到了62%的控球率,創造了6次傳中。最有威脅的一次是劉彬彬擺脫後底線傳中,張玉寧的後腳跟差點帶來夢幻開局。

二十年後,我才明白“中國頭球隊”是個褒義詞

壞訊息是,這樣的局面也就維持了10多分鐘,之後不知道是因為體能還是戰術的關係,節奏開始逐漸放緩。緩到25分鐘之後,再次回到我們無比熟悉的靜態足球。

不過畫風雖然熟悉,但這次的成因略有不同。

官方釋出的陣型圖顯示是4231,開賽前民間解讀442、4141、433各種說法不一。但這陣地戰打著打著卻發現王燊超基本留後保持三中衛,張稀哲拉到左路和右邊的王剛兩翼齊飛,吳曦單後腰加上前面四個前鋒,陣型居然階段性演化成了貝爾薩不服不行的334。

二十年後,我才明白“中國頭球隊”是個褒義詞

而這個陣地戰裡的334,理論上肯定是想強攻,但實際踢起來卻讓本隊球員各種不適。

吳曦打的是單後腰不敢發揮前插特長,只能無限回傳;張稀哲拉邊肯定是想給主攻的劉彬彬送直塞,但越南經過開場短暫懵圈後迅速重兵封鎖,只能各種橫傳;武磊擅長的是無球跑位所以沒什麼球權,艾克森找不到準確定位攜手隱身,張玉寧的身體屬性主要用在衝擊力而不是背身拿球做樁……

看起來一大批進攻球員,到最後整個上半場的進攻都可以濃縮成三個字:劉彬彬。

二十年後,我才明白“中國頭球隊”是個褒義詞

劉彬彬無疑是上半場存在感最強的球員,進攻敢突破,回防也積極。可問題是他作為一個純右腳球員打的左邊鋒,突破完沒辦法下底傳中只能先扣回來,這就給了其他防守者補位和封線路的時間。

當這一套東西被對手摸透,結果就是

國足上半場後半小時只有2次傳中,僅為前15分鐘的1/3。而同一時間段,越南居然都有5次傳中。

越南是怎麼把場面拿回來的?很簡單,開場那種快節奏裡對抗必然更加激烈,後場傳遞再嫻熟,有一個接球者被撞開就白瞎。但當節奏完全放慢之後,有了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越南球員的靈活性和小技術開始展露無遺。

連續的三角傳切,有。假動作接球突然轉身,人球分過完成推進,也有。精準長傳找到前鋒,頭球回頂接應遠射,還是有。等等,說好的高空碾壓呢?

二十年後,我才明白“中國頭球隊”是個褒義詞

說實話,上半場臨近結束階段我的內心是很慌的。

一是因為越南隊有了越來越多的遠射。這是他們今年世預賽最主要的進球來源(佔到1/3),明顯是韓國籍主帥樸恆緒針對腳下靈活快速起腳、核心區域對抗不足等優缺點設計的專門套路。

二是中國隊後防線開始出現傳接球失誤、爭搶第二點互相“謙讓”等各種亂象。每個國足球迷都知道,咱們接近一半的丟球都是這麼耍出來的。

縱觀整個上半場,只能說鐵指導選擇了結構最複雜、也是彈幕最多的打法。

好在,下半場國足又打出了一個面貌一新的開局:後防線更多把球交給邊後衛,吸引對手逼搶後再直接長傳找鋒線;武磊也開始更多從完全接不到球的右路遊走出來,到左邊持球和艾克森、張玉寧主動形成了更多聯動。

於是帶來了打破僵局的進球。後場直接長傳,艾克森和張玉寧連續頭球傳遞,高速前插的武磊贏得單刀機會。雖然這腳“打門將”的低射處理有待商榷,幸好還有張玉寧的跟進補射。

二十年後,我才明白“中國頭球隊”是個褒義詞

這個進球出現後,李鐵也沒有取消之前已經決定的換人調整,韋世豪、蒿俊閔和阿蘭同時替補登場。之後王剛受傷換上了于大寶、張琳芃回到右後衛,以及72分鐘池忠國換下張玉寧來加強防守。這一系列調整,有改善也有新的問題。

好的一方面是,蒿俊閔補強了中場的出球,拉邊傳給三秒後的自己簡直夢迴十多年前還在打右前衛的“三哥”。左邊的韋世豪並不是一個以腳下頻率見長的邊鋒,他全面的技能點更適合與人配合,於是王燊超開始壓上助攻。

至此,反而有了更多“兩翼齊飛”的味道,強攻了大半場的左路也以王燊超的傳中+武磊的反越位搶點擴大了比分。

二十年後,我才明白“中國頭球隊”是個褒義詞

壞的一方面是,2-0領先後的國足開始全面退守,想要保持勝果。這樣的思路其實沒有什麼問題,很多球隊哪怕是世界強隊也經常做出同樣的選擇。

然而每當國足想要守住時,接下來的劇情連猜都不用猜:

先是傳接球技術不達標,控不住球打不出反擊,導致被半場壓制各種圍毆;再是防守陣型被連續衝擊,壓力不斷積攢直到爆發,不是協防漏人就是失誤白給。

第一個丟球裡,胡晉才接到長傳後的停挑抽一氣呵成,這種世界波打出來也沒什麼辦法。不過如果韋世豪的回防更加積極一些,能和王燊超形成合圍,或許不會給他這麼舒服的處理空間。

二十年後,我才明白“中國頭球隊”是個褒義詞

第二個丟球裡,打中後衛的于大寶撲到了中場右路,越南隊打出快速轉移到了弧頂區域,然而池忠國出場後不知道為什麼打得更像是個前腰,仍然在打單後腰的吳曦去補中後衛的位置、補到後腰的王燊超被“越南梅西”阮光海的直塞打穿身後,阮進靈扳平了比分。

二十年後,我才明白“中國頭球隊”是個褒義詞

我不是想說這兩個丟球都是韋世豪和于大寶的鍋,但是想擺大巴時既沒有出球和反擊、也缺乏合理輪轉的體系,這樣的大巴肯定是守不住的。

從2-0的大好優勢,到常規時間結束前被扳成2-2,這接近20分鐘的比賽裡基本上完全丟掉了控球權。整場比賽打下來只有47%的控球率,射門、傳球和有效進攻等資料也基本略遜一籌。

幸運的是,還是王燊超在左路送出的45度傳中配上武磊的前插搶點,雖然武磊賽後坦言自己沒有碰到球,但不妨礙“海港連線”為中國隊贏下了這場寶貴的勝利。

二十年後,我才明白“中國頭球隊”是個褒義詞

這場勝利真的太艱難和寶貴了。

這是國足在12強賽贏下的第一場比賽,對於在強隊身上連續失利的球員們來說卸下了不少壓力。“再下去要輸越南了”這樣的預言還沒有成真,我們也仍然保持著對對方全勝的巨大優勢。再者說,誰能想到三輪打完我們能和日本隊積分持平呢?

二十年後,我才明白“中國頭球隊”是個褒義詞

不過,看這場比賽的過程中,我的思緒時不時總會飄到20多年前。那時我剛剛開始看球,印象中的國足雖然拿伊朗和卡達這樣的西亞暴力流沒什麼辦法,但面對沙特、阿聯酋和科威特等技術流並不害怕,更不要說東南亞球隊了。

贏他們的踢法說穿了一點都不復雜:邊路能有人憑速度突破或者分給邊後衛前插,傳中之後靠著身高優勢硬砸或者接應搶點。講好聽點,就是我前面說過的“兩翼齊飛+中路包抄”。說難聽點,當時有個諢名叫做“中國頭球隊”。

二十年後,我才明白“中國頭球隊”是個褒義詞

那時,年少無知的我以為這個外號是嘲諷國足腳下步頻不快、傳接球不穩、技術較粗糙,只能靠傳中砸頭球這種“低檔踢法”。現在的我才幡然悔悟,原來這是一個褒義詞。

所以,既然體能撐不起高位逼搶、防線玩不轉深度防反、整體技術水平也打不了傳控……要不咱們還是放棄那些高階玩法,試試當回“中國頭球隊”吧?

(虎撲獨家簽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