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萬國來朝到絲綢之路,淺談中國古代的朝貢制度

中國自古以來便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文明的國家,遠在三千年前,中國已經有了指南針的發明,並且葉媛媛早於歐洲人之前。而在一千七百年前,已經有刻板印刷的發明,在八百年之前,則更是有了活字印刷術的使用。其他各種華美精緻的金屬器具、陶瓷器具以及經久不褪色的染料,亦是古老的中國最為著名的特產。在古老的中國,孕育著無數優秀英雄兒女的中國,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賴以生存的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在數千年的時間裡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文化也是那麼地光彩奪目、璀璨無比。然而,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受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限制,自以為是世界中心的中華文明便隨之產生了也是非常具有悠久歷史的朝貢文化。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隨著歷史的腳步共同去看一看古老的中國與古代朝貢制度緊密相連的絲綢之路以及朝貢制度的發展及衰落的原因吧!

一、商周的內外服制度

從萬國來朝到絲綢之路,淺談中國古代的朝貢制度

由於商周兩個朝代相隔時間非常緊湊,並且二者之間的建國基礎也大致相同,都是以內外服這一具有濃厚的血緣色彩的血親制度來建立並維繫國家發展、維護國家統治秩序的,因此,同血緣的小宗以服從大宗為主旨,同時,必然的是,那些處於權力邊緣的小宗向處於權力中心的大宗進貢也是大宗的地位和權力的體現,這兩者只能說是朝貢制度的雛形與基礎。

二、秦漢時大一統王朝的威懾

從萬國來朝到絲綢之路,淺談中國古代的朝貢制度

秦漢時期,由於大一統王朝的建立,中央集權的高度集中,自秦始皇對百越地區的征戰開始,一直到後來漢武帝劉徹派遣張騫通西域,完成史詩壯舉絲綢之路的正式開闢,甚至那匈奴在漢武帝的強力的遠攻近交政策之下都產生了嚴重的分化,這些都與朝貢有著緊密地聯絡。多多少少的中原君主對各少數民族地區首領的冊封便是最好的證明。冊封之後的各地藩王每到固定的時間必然不遠萬里地前來“述職”,更有甚者,有的君主為了體現自己對中原王朝的忠心與重視,不辭辛苦不怕舟車勞頓,必會親自前來述職。

三、盛唐的絲路與朝貢

從萬國來朝到絲綢之路,淺談中國古代的朝貢制度

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一條條絲路將大唐與廣闊的世界連線起來,不論是經濟來往、政治接觸、軍事交流還是文化碰撞甚至是外交的相互熟悉等多個方面都已經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和不低的水平。繁榮、富庶、開放……這是每個中國人對盛唐美好的想象,哪怕是在當代,在外國居住的華人華僑聚居區也被冠以“唐人街”這一獨特的名稱。事實上,盛唐之大好美景也果真如此,那是一個空前自信的時代,古今中外聞名世界的波斯地毯經由阿拉伯人之手由路上絲綢之路運往大唐,而大唐醇美正宗的茶葉、經久不衰的絲綢甚至美輪美奐、光彩照人的唐三彩也源源不斷地傳入西亞甚至歐洲,成為歐洲貴族身份的象徵。同樣的是,西域地區流行的胡餅燒餅之類的麵食也成為唐朝普通民眾的主食。長安人也逐步接受了胡人的燒烤獸肉之法。烤全羊、烤全駝、烤全狗、烤全驢是胡人燒烤食品中最有特色的系列食品。唐朝人的餐桌上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以上的食品佳餚。同時,唐人在此基礎上還進行了改進,蒸牛犢、蒸全狗、蒸鵝系列比燒烤食品便於消化。

而對於統治者來說,吐蕃、回鶻、南詔、契丹等國家的進貢更是隨著絲綢之路而源源不斷地前來,極少有特殊情況而斷絕來往。而民間的商業往來,則是不太重要的領域了。因此,絲路只不過是朝貢制度的附屬產物罷了。在這條主線上,佔據整個經濟帶比重很少的朝貢只不過是依靠在比較穩固的絲綢之路之上的。民間的文化交流以及經濟往來雖然佔據了很大的比重,但那並不是絲路的最主要的目的。本質亦非如此,絲路真真正正地成為了統治者的秩序大樹。

唐朝時的長安固然成為了國際第一都市,遠遠超過歷史上的任何一個名城,就連巴黎、羅馬等歷史名城都難以望其項背,這裡聚集了偉大的知識分子,雄心勃勃的文人,討生活的小市民,還有統稱為“胡人”的外國人。

四、明清時期的曇花一現

從萬國來朝到絲綢之路,淺談中國古代的朝貢制度

明清時期,中國的綜合國力在當時的世界上還是首屈一指的,單就明朝來看,永樂之治還是比較令世人矚目的,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鄭和下西洋了。統治者達到了宣揚了國威、展示了強大的國家力量的目的不說,還心安理得地享受了那其實一文不值的可憐的虛榮心。

在清朝,康乾盛世之下,中國的黃金白銀儲備佔到了世界總體的三分之二以上,雖然有海禁的阻力,但是美洲的玉米、花生以及馬鈴薯等農作物還是透過海路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不但極大地促進了人口的增長還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與進步。

隨著海上絲綢之路而來的不僅僅有代表和平的經濟往來,還有體現著天朝上國的朝貢使臣,更有著不懷好意的殖民者,他們要麼打著傳教自由的旗號要麼打著經濟發展的旗號,總之,他們總是喜歡耍弄掛羊頭賣狗肉的詭計與把戲。

中國宗主國地位的衰落大致也始於此,隨著歷史的腳步逐漸走近,近代中國屈辱的地位逐漸顯露出來,在宗主國都自身難保的情況之下,周圍的藩屬國也漸漸地被西方列強所吞噬所佔據,更是逐漸脫離了宗主國的統治與控制。

其實,中國的朝貢制度並不是如同西方列強那樣子極富有侵略性和進攻性的掠奪與剝削,當時的中國雖然有能夠令周圍國家政權發生天翻地覆變化的能力,但是中國始終不曾主動發起對外的戰爭與挑戰,一來是以仁義為核心的儒家思想的深遠的影響,二來,其實是恕道的真實展現。以自我為中心的華夏文明中心論固然有著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歧視和過度膨脹的弊端,但是,中國始終堅持做到不打擾那些被認為是野蠻未開化之地的尊重與保留。中國的王朝更替與否,都未對少數民族地區有過度的干涉與打擾。

一條長長的絲路,讓中國與繼月氏、烏孫、匈奴等民族之後,鮮卑、柔然、吐谷渾、突厥、吐蕃、回紇、契丹、党項、蒙古等多樣的民族結下了寶貴的不解之緣。那些精美的器物、美味的食品、風格迥異的藝術文化都隨著絲路而紛至來,而中國那些先進的文明、高階的科技、燦爛的思想也沿著絲路傳播在廣袤的大漠之中、跨過廣闊美麗的海洋而去。

起源於大河文明以農耕文明為卓著的中華民族,相信付出與收穫的根本之力量。這區別於起源於海洋文明的遊獵民族的征服與追逐,中國人更樂於以自信包容的態度面對大千世界複雜紛繁的外界環境的變化與外來文化的進入。這個包容性無比強大的國家,以海納百川的姿態和前所未有的自信高度不斷地容納著那些跋山涉水而來的外國友人。

綜上,可知在那個封閉的時代,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低下,人們對於萬國來朝的局面並沒有感到絲毫的不適,相反,人們甚至認為那是一種國力強盛的榮耀。正是生產力的不斷髮展,人們才擺脫了愚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