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球三分已然大行其道,但它真的能幫助球隊贏下更多比賽嗎?

持球三分已然大行其道,但它真的能幫助球隊贏下更多比賽嗎?

時間回到上賽季NBA總決賽收官戰的最後一節,雄鹿後衛朱-霍勒迪做出了一次在當今看似平平無奇,但放在十年前足以讓教練暴跳如雷的出手選擇:他在反擊中高速帶球衝過半場,然後在沒有表現出任何傳球意圖的情況下,突然拔起來投了一個三分。不過他的大膽嘗試成功了,幫助球隊拿到了三分的領先優勢,而雄鹿最終也贏下比賽並問鼎冠軍。

影片

這樣的出手如今已經是司空見慣,而這也標誌著一場關於持球三分投籃的革命已經來臨。斯蒂芬-庫裡、詹姆斯-哈登和達米安-利拉德都曾讓自己的持球三分產量達到遠超出人們前些年邏輯範圍的地步,而且他們至今仍然是聯盟中最頂級的持球三分手。不過正如其他革命中經常發生的那樣,這些火種最後總會播發到創始者以外的人身上。這些年來,聯盟各隊已經把“持球三分到底該投多少”這個問題的答案改得越來越大了。

可即便全聯盟都愈發表現出對於持球投三分的“同質化”追捧,但能夠證明增加這樣的出手選擇有利於球隊實力提升的證據卻寥寥無幾。但不管怎樣,持球三分在現代NBA進攻選擇中的戲份確實越來越重了。

從全聯盟範圍來看,上賽季各隊持球投三分的出手量從始至終都不是很穩定,而且在季後賽中的出手頻率遠高於常規賽。 事實上,根據Second Spectrum的統計,去年16支季後賽球隊中的14支都在季後賽期間留下了更高的持球三分出手頻率(除了開拓者和奇才),而各隊的持球三分出手在所有進攻回合中的平均佔比也上升了24%。

大部分球隊在季後賽中都選擇了多投持球三分

持球三分已然大行其道,但它真的能幫助球隊贏下更多比賽嗎?

(此資料不含附加賽)

資料來源:SECOND SPECTRUM

導致持球三分出手在季後賽期間出現暴漲的原因有很多,但日益增強的防守壓力肯定是其中之一。隨著防守的不斷加強和愈發具有針對性的比賽計劃,進攻球員們開始被迫要遠離自己喜歡的攻擊區域,然後不斷地轉入B計劃、C計劃之類的替代方案。而隨著季後賽的防守變得更加難纏,持球三分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這樣的投籃其實可以算是進攻方做出的一種妥協,因為完成這樣的出手實際上並沒有改變對方的防守,而其他型別的出手機會則需要傳球、掩護或突破等手段才能創造出來。

自2012-13賽季以來,各隊在季後賽中的持球三分出手佔比平均下來要比常規賽高出23。9個百分點。然而與此同時,這些持球三分出手的每回合得分效率卻比常規賽還要低1。2%。考慮到出手頻率的增加,你或許會覺得在某場比賽裡多投持球三分(無論是個人層面還是球隊層面)會有助於增加贏球的機率,但2021年的季後賽並沒有為我們提供相應的證據。

在2020-21賽季的季後賽期間,無論是從命中數、出手數還是命中率來看,我們都沒有找到持球三分投籃和比賽的淨勝分之間有存在什麼關聯。相比之下,接球投三分對於勝負的影響力倒是稍微明顯一些,而這意味著持球三分甚至還不是對勝負影響最深刻的出手形式。

而如果持球三分確實和最後的淨勝分沒什麼關聯,那麼這種出手又為何會一年比一年“火”,而且一到季後賽就會更多呢?也有可能是聯盟各隊現在的持球三分出手頻率已經超過了其可以影響比賽勝負的最佳區間。即便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投這種球,但去年季後賽期間所有持球三分出手平均下來每回合只能得到1。022分,比常規賽的1。042分略低一籌。

說到這兒,我們再來看看兩支闖入總決賽的球隊。雄鹿和太陽投持球三分的頻率分別只排在去年季後賽球隊中的第9和第12,而儘管太陽的持球三分命中率基本和常規賽持平,可雄鹿的持球三分命中率卻是所有季後賽球隊中相比常規賽下滑最大的,最後他們還奪冠了。至於個人層面,兩隊常規賽階段持球三分出手頻率最高的球員在全聯盟分別只能排到第42和第47。相比之下,雄鹿和太陽在季後賽期間的防守效率倒確是確確實實地排在了各季後賽球隊中的第一和第二位。

實際上,自2013-14賽季以來,最終的總冠軍得主對於持球三分的熱衷程度剛好是冷熱參半。其中16年的騎士是當年季後賽持球投三分頻率最高的球隊,勇士在三個冠軍賽季裡的頻率也沒有掉出過前五;相比之下,20年的湖人(第16)、19年的猛龍(第8)、14年的馬刺(第11)和去年的雄鹿則投得比較少。不過即便是投得少的冠軍球隊,也會在陣中準備一兩個能保證在季後賽中投出有質又有量的持球三分的球員,比如米德爾頓之於雄鹿。

再來看看去年季後賽持球三分頻率排行前十的球員,據Cleaning the Glass統計,他們在季後賽中的持球三分頻率平均也比常規賽增加了4%,且每回合得分效率上升了8。2%。然而,這十人中有六人的在場/不在場淨效率(指在場與不在時每百回合的淨勝分之差)較常規賽出現了下滑。由此可知,那些在常規賽中最善於投射持球三分的球員在季後賽中可能會進一步增加這樣的出手,相應的得分效率也有提升,但對於他們各自的球隊而言,這麼做並不一定會更有意義。

那麼,導致持球三分頻率在季後賽中暴增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是因為進攻方的主動創造,還是防守方的刻意壓迫呢?

就整個2020-21賽季NBA的比賽樣本(包括常規賽和季後賽)來說,有36。4%的持球三分投籃是隻經過一次或更少的傳導球之後就直接完成的,而如果把出手的範圍擴大到所有種類,這個比率則是30。5%,二者差異並沒有那麼大;除此之外,持球三分出手在24秒進攻時間中的分佈位置(在前12秒內和後12秒內所完成出手的比例)也與所有出手的總樣本的分佈大致相同。這就說明持球幹拔三分一般不是進攻方不得已而為之的手段,而是有意做出的選擇。

而這也許是因為創造持球投三分出手的機會對於一個球隊來說並不算特別難,而且甚至不一定需要球星——只要讓那些持球投大神自己發揮就行了。

於是乎,雖然持球三分可以算是籃球運動中難度最高的出手形式,但這樣的出手許可權卻並沒有侷限在巨星們的手裡——在去年持球三分出手頻率排名前20的球員中,喬丹-克拉克森、鄧肯-羅賓遜、肯德里克-納恩和邁克-詹姆斯這樣的球員都沒什麼“星味”。可即便持球三分大行其道,至今也還沒人能真正超越當年推廣這項技術的那老幾位。據Second Spectrum統計,自八年前開始統計相應資料以來,持球三分出手數和頻率的最高紀錄是哈登在2018-19賽季創下的單賽季968次,至今無人能及(無論是總量還是每百回合的出手頻率);得分效率的最高紀錄則屬於庫裡,他在2015-16賽季平均每次持球三分出手能得到驚人的1。329分,至今也已經保持了五年。

擁有能投持球三分的球員或許確實是想在NBA獲得成功的一種需求,如今每支NBA球隊幾乎都已經有至少一名精通這門技術的球員了。但持球三分本身並不能保證你在季後賽裡取得成功。去年的爵士就是一個典例:他們的三大後衛多諾萬-米切爾、邁克-康利和克拉克森在常規賽中的持球三分出手頻率都排在聯盟前13位,可這支常規賽冠軍隊卻在西部半決賽迎戰快船的系列賽中戲劇性地出現了崩盤。

時代雖然在變化,但在這個聯盟中爭取勝利的“密碼”並沒有變得如你想象的那麼快。儘管遠距離急停跳投已經是NBA中的普遍現象,但去年的季後賽用事實告訴我們,諸如防守效率這樣的“傳統型”資料指標也許依舊是更能衡量勝負的標準。

根據這幾年以來的情況,我們可能在未來還會看到持球三分一年比一年多、季後賽比常規賽更多的狀況(除非因比賽規則修改而出現結構性的變化)。但是目前看來,還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這種增長能夠讓球隊獲得競爭力上的優勢。NBA是一個愛搞“模仿秀”的聯盟,如果說庫裡和勇士當年預示了持球三分時代的開啟,那麼如今的NBA可能仍然不能擺脫在2014年的陰影。不過,NBA球隊也可能會轉而模仿其他不那麼依賴持球三分的進攻模式,而直到這種新風潮到來之前,球員們估計還是會繼續在三分線外越來越多地施展急停跳投——即便沒有證據能證明這樣做能夠增加各支球隊贏下比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