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病人學習》-- 簡介

作者為何寫這本書

關鍵詞:精準詮釋、固化的套路、錯誤中學習、普通

對於心理學的初學者,常常心中懷揣著一個堅持就是,及時且精準地理解來訪者,雖然這樣的堅持常常會讓病人失望,但是不少病人也是如此認為,因為這樣理想化諮詢師能夠讓身處痛苦的病人不那麼焦慮和絕望,能夠暫時解脫與未知和無常,而獲得確定性和安全依賴。

而諮詢師如此期待,也許跟自身未被修通的、未被識別的、想要變成博學而權威的願望有關。在這樣的驅使下,新手諮詢師或者實習諮詢師常常被自己的幻想所困擾,即自己必須即可能夠通曉來訪者或者督導師的表述。為了達到這樣的完美/合格的表現,這些諮詢師常常揹負著巨大的壓力在工作,這反而會讓諮詢變得套路而固化,包括使用“現成的”共情與詮釋概念,這些概念可能來自某些書籍、培訓或者督導中,雖然這些概念這些概念如同廣譜藥一般,也許對普遍有效。 但作者希望精神分析的領悟要避免使用這樣的固化套路,希望這些領悟不是被套用而是在兩人的主體間場內能夠自然地被重新悟到。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經過體驗達到的“悟”才能更好的領會,如同,只有摔痛了,才會長記性一般。

為了追求精準和及時的理解,而不斷使用固化的套路,必然桎梏了精神分析師的創造性,同時作者認為犯錯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與表現無誤所帶來的效果一樣。

作者認為,絕大部分諮詢師都是普通而真誠的奮進者,他們並不向佛洛依德和溫妮科特一般天賦異稟,而是隨著時間推移和經驗累積,而努力變得更好的諮詢師,而這本書就是為這樣追求的同伴們所寫,因為作者認為自己也秉持這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