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與深思)異業合作的現狀和未來

2017年,本人進入了一家移動app開發的軟體公司,前期的工作主要負責市場的拓展和維護。截止目前。專案的拓展期宣告結束。這將近1年的時間確實讓本人受益匪淺,也大致在非餐行業的部分服務行業裡摸了一下水。之所以想吐槽吐槽,也想從各位大神的看法中再來找找規律。好了,言歸正傳。直入主題吧。

(吐槽與深思)異業合作的現狀和未來

異業合作 “難”

17年的5月接觸到這個專案。為了方便閱讀就統稱為xx app吧!其功能主要是連線B端(服務行業。教育。健康。女性周邊。兒童周邊。等等)。連線的目的是讓為了讓B端解決傳統異業合作的繁瑣流程和增大異業之間傳輸客戶的效果。專案的出發點是沒問題的。天花板也足夠,操作分2個入口如下:

入口1:C端

會有一個展示板在該C端所在的商戶內。展示板上有該商戶選擇的5家其他商戶的資源(全是免費的。什麼健身周卡。月卡。潔牙全家套餐。兒童遊樂場通票。。。等等)C端只需要選擇一個自己想去玩的地方掃碼填上手機號和暱稱即可。

入口2:B端

當然每個商戶內都是有個展示板,而不同的展示板會放置不同的5個資源。B端最主要的還是xx app的入口。客戶在掃碼完後,某商戶的xx app會即可收到一條由XX商戶推送過來的顧客(姓名。電話)

好了,整個模式闡述這麼多也夠了。如果你是一個買保險的來做這個專案的推廣,你會重新定義你自己。你在做這個專案的時候你會有種原來我銷售能力如此強悍的感覺。沒錯,這不是錯覺。

去年5月份我開始做市場的拓展。1個半月的時間。簽約入駐商戶80家。和我一起的同事60家。我想表達的不是我們有多強悍的業務能力。是確實這個模式的破冰能力太強悍。小到個體,一個小工作室。再大一點就是有個底商。再來大一點就是商場裡面的一些知名連鎖機構都輕鬆搞定。

在和這些商戶的接觸過程中大致瞭解到在最近前1。2年甚至早3年已經有一批異業合作大軍來襲過。但最終存活下來的寥寥無幾。前期我一直想不明白為什麼。聽了幾個模式都還不錯。最終存活下來的卻屈指可數。後來我也為這批兄弟感到無奈。因為確實很無奈。

在每個商圈對接好商戶後。最初的效果還是很明顯。後臺每天的資料都有1。2百的客戶在這些對接好的商戶裡面流動。

但是慢慢的發現一個規律,來回推送和接收的老是一些固定的商戶。大部分的人是沒有動靜的。迫於工作的責任,會去了解這些商戶的情況。是不是資源不好呀,是不是客戶不喜歡這些資源啊。後來做了幾次調整。 發現有些還有一點起色。 過段時間又沒反應了。然後就會有人開始跳出來抱怨。 為什麼我都這麼久了還沒有人給我送顧客。。頭大。

異業合作是一個小的生態圈。圈的周邊是各個B端點連線而成的圓。而圈的內容無非就是顧客在裡面流動。如果這個圈是由10個商戶組成的。沒有一個商戶在推送顧客。那它就是一個沒有內容的圓。一旦有推送有接收。在一個良性的迴圈下。這個圈內的景象才顯得飽滿和繁華。

所以我想吐槽的第一個槽點和現狀:異業之間存在思維上的差異導致不管模式和專案再流暢。都很難達到大家的目的。

做過商戶市場部的人都知道。市場部的工作室幹嘛的,他們每天都做些什麼?先把做單頁和做活動策劃這些撇開哈。在我的理解上。這些相對太簡單了。我接觸過連鎖。個體。加盟等一些市場部人員,他們都會做一個事。就是不停的去找渠道資源合作,對接。甚至說簡單粗暴一點。就是交換客戶資料。資訊。再來粗暴一點,你不給我是吧, 那我出錢買總行了吧。控制市場資源的大部分不是老闆。所以。做得好的總有辦法搞到其它渠道的精準資源。因為渠道的精準資源對於整個商戶要在花錢拓客這個層面上來說是最有效也最省錢的辦法。

經常會有些商戶找我去做深度對接。但實際上我聽完他們的對接方案。發現這也不深度啊。,很表面啊。我放些優惠券在合作的商戶,這能叫深度對接嗎。之前和一個英語機構的在聊,其實大家都有這個意識。他給我說。兄弟。幫我找幾個靠譜的資源做做深度對接。我說你自己手上不是有7。8個資源麼。他告訴我行業的現狀確實是每家都會有好幾家對接的資源。但大家都在試水。 今天我發現你不對了。我就不和你合作了。我搞過1。2次活動沒效果,我也不和你合作了,明天我就去找另外一家。 所以導致大部分的資源都在玩過家家。後面我也在苦惱這個深度對接到底是個什麼對接。怎樣才能做到深度。

一次偶然的機會。 我接觸到一家美術機構和一家做情商培訓的兒童教育機構。再和2家商戶討論對接相關的事宜的時候我也突然有了對深度對接的一個概念。就目前來看大家還是認可的。但不完全對。因為接下來也是我想吐槽的第二點。我先分享出來。大家可以觀摩。

商戶的深度對接。我認為一定是建立在門當戶對的情況。簡單點說就是大家的經營水平。經營規模,人群年齡段。消費均價。和消費意識等等。以前交朋友講究一個門當戶對。大部分人會說。呸。反正老子喜歡就行。講真。我只是個人發表一下偏題的觀點。一個城市和一個偏遠山村的交往。順利成章下來的真正的有多少。其中的問題簡直不可估量。所以門當戶對從古至今還有這種說法是有一定根據性和道理的。

在門當戶對的情況下。第二點要做到深度對接,從前期的切入點來談,一定是專案的融合。而一定不能有專案的互衝。這個很簡單。你有的東西我沒有。我有的東西你沒有,而我們兩個把各自有的東西放在一起變為共有,再去實施在各自的客戶身上。我們來分析下案例。

美術機構這邊經營的東西無非就是畫畫。戶外寫真。但真到需要招募戶外寫真的時候。想招募一些新鮮的人群實屬很難。大家把朋友圈啊。微博啊什麼的都發爛了,還是寥寥無幾。真的傷不起。一到搞活動就變成了對自有會員的福利和附加值。情商學院這邊經營的戶外營地訓練。帶一群孩子出去從團隊意識。勇氣。專注,反正就是很多方面的東西去搞。在遊玩。拓展活動中教會孩子很多東西。這兩家首先要門當戶對。接下來就是專案的融合。

情商學院拿出5個營地名額給到美術機構。美術機構再從自有會員中透過賽選(當然這個賽選就有講究得咯,顧客的經濟實力啊。對孩子的重視度啊,時間啊等等)。出5組願意去做營地的家庭。當然情商學院這5個名額的費用是免的。因為這不需要付出他們太多成本啊。一個老師管理3個孩子。和一個老師管理5個孩子在金錢的成本上基本一樣=0。

5組美術賽選出來的家庭在這個過程中能感受到這次營地訓練的內容和好處。還能發現孩子有沒有其他方面的能力和天賦可以培養。同樣。在營地活動的過程中再加入美術機構提供的寫真。讓整個營地活動安靜下來用心用筆去記錄大自然。營地這邊的家長也會看到原來我的孩子在畫畫方面還是挺有天賦的。所以專案的融合一定是在自然而然和情況下給人的感覺才和諧。當然這其中家長們的拍拍照啊發發朋友圈啊。應該也會有不小的威力!

最後想說的是異業合作這個領域確實很難做。因為你要解決的不是單一的模式和輸出的問題。而是要解決社會問題。這個社會問題就是人與人之間思維的差異化。這個領域很特殊。是商業的一個剛需但不是消費的剛需。所以還在做異業的同志們挺住。挺住。這年頭從B端賺一次錢容易。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怎麼賺第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