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當代設計師,你是否知道“故宮”的設計者是誰?

作為當代設計師,你是否知道“故宮”的設計者是誰?

相傳為修築故宮,前期足足準備了11年之久,那為什麼要修建故宮呢?

他的設計者又是誰呢?我們一起來大致瞭解一下吧!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策劃者是誰?

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永樂皇帝朱棣最初為燕王,封地在北京,靖難之役後奪取了原屬於自己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內心不安,加上北京市他的勢力範圍,所以選擇遷都北京,在北京另造皇宮,就是今天的故宮。

對於故宮的選址有什麼講究呢?

我們先說說風水,那一定是一位看風水的高人,因為中國自古宅院都是十分講究的,做為皇帝的居所,選址也是要相當慎重。

故宮的修建時間是明朝,明成祖朱棣時期開始建造。永樂四年開始至到永樂十八年竣工,當年,有一位非常有名的風水大師,也就是廖均卿,曾經在北京進行過風水活動,並且據考證,他參與了故宮的設計和十三陵的修建。

所以,廖均卿就是曾經看風水給故宮選址的人。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的師從風水大師楊曾廖。明朝的三僚風水大師是宮裡御用的風水大師。

作為當代設計師,你是否知道“故宮”的設計者是誰?

古人認為,崑崙山是天下的祖山,人間山河以此為源頭,其尊崇地位如同希臘人心目中的奧林匹斯山。

崑崙山將上天之氣承接下來,透過五條龍脈傳向四面八方。其中有三條向東南穿越中國,分別為北幹龍、中幹龍和南幹龍。

明朝的廖均卿等人認為,北京昌平的天壽山位於北幹龍末端位置,從崑崙山奔騰而來的龍脈之氣,最終匯聚於此。

龍脈主峰既定,那麼皇宮紫禁城應建於龍脈的什麼位置呢?

總所周知,明朝紫禁城其實是在元朝皇宮的遺址上興建的,而元朝皇宮的中心是大明殿,大明殿就坐落在龍穴之上,而這個龍穴,是元代傑出的政治家劉秉忠及其弟子們精心選擇的。今天我們熟知的科學家郭守敬,作為劉秉忠最器重的弟子也參與了這項工作。

但劉秉忠為元朝皇宮確立的龍脈主峰不是昌平的黃土山(即後來的天壽山),而是北京西北方向的玉泉山。為何選擇玉泉山?最重要的依據是山中泉水。

玉泉山水一部分在山勢低窪處噴薄而出,成為地上泉,另一部分則洑流地下。劉秉忠、郭守敬等人就是沿著玉泉山水的洑流,一路追蹤,最終確定龍穴的。

劉秉忠向忽必烈建議,以京城正門麗正門與門外第三橋南一棵古樹的連線為皇宮的南北中軸線,中軸線與龍脈的交叉點即為“龍穴”。元代皇宮的大殿主殿——大明殿便屹立於此。

公元1406年,當永樂皇帝朱棣在元朝皇宮的廢墟上著手營建紫禁城的時候,新王朝的龍穴依然在這條玉泉山水化身而成的龍脈上。只不過因為重新設定了紫禁城的中軸線,較元代稍微偏東,所以龍穴位置便稍稍不同。

明代紫禁城的中軸線與龍脈的交叉點大約在如今中和殿的位置,紫禁城的宮殿樓閣都是圍繞這個交叉點按照規劃依次排列。明代一向將三大殿——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視為整體,以“奉天三殿”稱之,後來的中和殿正好居於三大殿之間,所以龍穴位於此便順利成章。

當龍穴確定以後,下一步便是找它依傍的山水。作為紫禁城的靠山,萬歲山(景山)一方面充當紫禁城的屏障,用於堅固背氣,另一方面,將萬歲山(景山)築於中軸線上,因其形體高聳,成為整個北京城建築佈局的中心。

萬歲山(景山)建在元代延春閣的舊址上,朱棣堆起一座山壓在前代的皇宮上,使其永遠不得翻身,以保明朝江山永固,代代流傳。

朱棣的小心思後來被清朝皇帝們學了過去,他們在景山上又建了5座亭子,給景山打上了愛新覺羅家的印記。

故宮的佔地面積:

作為當代設計師,你是否知道“故宮”的設計者是誰?

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儲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故宮的建築結果:

作為當代設計師,你是否知道“故宮”的設計者是誰?

建築(建築學)在拉丁文中的涵義是“巨大的工藝”,說明建築的技術與藝術密不可分。故宮正是一個巨大的建築藝術瑰寶。

建築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段非常豐富,包括空間、形體、比例、均衡、節奏、色彩、裝飾等許多因素,正是它們共同構成了建築藝術的造型美。下面我們就從這些方面來欣賞故宮建築藝術的造型美。

“空間”,是建築的基本形式要素,建築主要透過創造各種內外空間來滿足人們的實際需要,巧妙地處理空間,可以大大增強建築藝術的表現力。

故宮的建築藝術主要是群體組合的藝術,群體間的聯絡、過渡、轉換,構成了豐富的鋪陳展開的空間序列。

故宮總體分為南部的“前朝”和北部的“後寢”兩部分。南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兩側輔以文華、武英兩殿,是皇帝上朝接受朝賀、接見群臣和舉行大型典禮的地方。

三大殿建在高8米多的呈“工”字形的須彌座式三層平臺上,四周環繞著石雕欄杆,氣勢磅礴,為故宮中最壯觀的建築群,表現出不同凡響的崇高地位。其中太和殿是故宮中等級最高,體量最大的建築,也是我國現存的一座最大的古代木結構殿宇。

北半部則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後三宮及東、西六宮和御花園為中心,其外東側有奉先殿、皇極殿等,西側有養心殿、雨花閣、慈寧宮等,是皇帝與后妃、皇子和公主們居住、舉行祭祀和宗教活動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

由天安門、端門、午門的前序、太和門的過渡、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高潮、再經過乾清門的過度到乾清宮的高潮,最後以御花園結尾幾個部分組成,抑揚頓挫一氣貫通。

“形體”,主要指建築物的總體輪廓。故宮的建築氣勢恢弘,規模巨大。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佔地72萬多平方米,建築總面積達16萬多平方米,現存房屋8700餘間。四周環繞高約10米的城牆和寬52米的護城河。城牆四周各設城門一座,南面午門,是故宮的正門,北面神武門,東面東華門,西面西華門。故宮整個建築空間變化豐富,體量雄偉,外觀壯麗,有主有從,顯示出莊嚴肅穆、唯帝王獨尊的宏大氣勢。

“比例”,主要是指巧妙處理建築物各部分之間的比例關係,建築中長寬高的比例,凹與凸的比例、虛與實的比例等,都直接影響到建築美。故宮整體建築的比例和諧令人讚歎。以中國古代建築外觀上最顯著的特徵——屋頂形式為例,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與保和殿)的屋頂就各不相同。太和殿則是重簷廡殿頂,中和殿為四角攢尖頂,保和殿則是重簷歇山頂。不同屋頂形式的運用,除了封建等級觀念的影響外,也使這三座緊密相連的宮殿,在建築形象上透過明顯的對比而顯得更加鮮明。尤其故宮的四座解樓,其屋頂結構更為複雜、奇巧,各部分比例諧調,簷角秀麗,造型玲瓏別緻,從而成為北京故宮的象徵。

“均衡”,主要指建築在構圖上的對稱,包括建築物前後、左右、上下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均衡對稱常常給人一種嚴肅莊重的感覺,增加崇高的美感。故宮作為一個完整的建築群非常均衡對稱,其中每座建築物都是在一條由南到北的中軸線上展開,整個建築群的中心是高大的太和殿,以此為中心由南向北伸展。故宮宮殿建築佈局沿南北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

“節奏”,指透過有規律的變化和排列,利用建築物的牆、柱、門、窗等有秩序的重複出現,產生一種韻律美或節奏美,正是在這一點上,建築和音樂具有同在的共同之處,因而人們把它們分別說成是“凝固的音樂”和“流動的建築”。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就曾經專門研究過故宮的廊柱,並從中發現了十分明顯的節奏感與韻律感,從天安門經過端門到午門,就有著明顯的節奏感,兩旁的柱子有節奏地排列,形成連續不斷的空間序列。

“色彩”,也常常構成建築特有的藝術形象,給人們還來獨特的審美感受和難忘的印象。北京故宮主要建築的黃色琉璃瓦頂金碧輝煌、硃紅色的柱子與門窗、簷下處於陰影部位的青綠色略點金的建築彩畫,在白色臺基的襯托下,使建築物各部分輪廓更加鮮明,色彩別具一格,從而使建築物更加富麗堂皇。在建築上使用這些強烈的色彩而又能得到如此完美的藝術效果,這在世界建築史上也不多見。

“裝飾”,作為建築物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創造建築也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它可以起到為建築物增輝添彩的作用。故宮的建築十分注意屋頂的裝飾,不但在屋角處做出翹角飛簷,飾以各種雕刻彩繪,還常常在屋脊上增加華麗的走獸裝飾。甚至故宮內各種門上九九排列的門釘,作為裝飾也具有十分濃郁的民族文化內涵。

故宮的設計者:

故宮的設計者為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蘇州人)。北京故宮由明朝皇帝朱棣始建。

蒯祥是中國明代建築匠師。生於明惠宗朱允炆建文元年,卒於明憲宗朱見深成化十二年。今江蘇吳縣魚帆村人(今江蘇蘇州) 。

世襲工匠之職,蒯祥的父親蒯富,有高超的技藝,被明王朝選入京師,當了總管建築皇宮的“木工首”。蒯祥自幼隨父學藝,蒯富告老還鄉後,兒子已在木工技藝和營造設計上成名,並繼承父業,出任“木工首”,後任工部侍郎。

曾參加或主持多項重大的皇室工程,景泰七年(1456)任工部左侍郎。負責建造 的主要工程有北京皇宮(1417)、皇宮前三殿、長陵(1413)、獻陵(1425)、隆福寺(1425),北京西苑(今北海、中海、南海)殿宇(1460)、裕陵(1464)等。

北京故宮的建築造型:

作為當代設計師,你是否知道“故宮”的設計者是誰?

故宮前部宮殿,當時建築造型要求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象徵封建政權至高無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隻吉祥瑞獸。

故宮的設計者認為這樣以顯示皇帝的威嚴,震懾天下。後部內廷卻要求深邃、緊湊,因此東西六宮都自成一體,各有宮門宮牆,相對排列,秩序井然。內廷之後是宮後苑 。

故宮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三大殿、後三宮、御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了整個城市 。

故宮佔地72萬平方米(長961米,寬753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用100萬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間半,實際據1973年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7間(而此“間”並非現今房間之概念,此處“間”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儲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

北京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裡姆林宮),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