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更低能耗的教育:科技讓“粉塵化”教育成為新趨勢

從《翻山涉水上學路》到“可汗學院”:科技改變了教育的什麼

12歲的女孩科坦卡,太陽還在睡覺的時候,她已經踏上了前往學校的路。這一路上,她要跨過草原,翻過山谷,兇猛的野獸隨時會出現,她必須謹慎小心。

尋找更低能耗的教育:科技讓“粉塵化”教育成為新趨勢

走得渴了,她便在樹上摘點野果吃,吃完繼續匆匆趕路。

在同齡人中,她每天早上是最早出發的,卻總是最後到達學校,因為她的家距離學校20公里。

20公里,搭乘地鐵要40-50分鐘,坐公交要兩個小時,而12歲的女孩科坦卡,只能徒步完成上學路。

這不是小說,是

央視在2018年播出紀錄片《翻山涉水上學路》

裡的一個真實片段,這部紀錄片講述了世界各地貧困地區兒童,由於教育資源不足,需要跋山涉水才能上學的故事。

尋找更低能耗的教育:科技讓“粉塵化”教育成為新趨勢

2006年,孟加拉裔美國人薩爾曼·可汗創辦了“可汗學院”

,透過線上圖書館收藏了3500 多部一流大學的高質量教學影片,免費提供給世界各地的人們。

據統計,

可汗大學每個月會向600多萬學生提供教育,這一數字比美國哈佛大學自1636年創立至今所培養的學生總數的10倍還要多,且還在以每年400%的速度繼續增長。

尋找更低能耗的教育:科技讓“粉塵化”教育成為新趨勢

從跋山涉水上學路,到足不出戶享受一流大學的教育,我們看到了科技對教育的改變,而這一改變的底層邏輯,它的所改變的核心本質是什麼呢?

四個字:學習成本

在落後地區,人們為了上學需要翻山越嶺,歷經數個小時,就是為了上幾個鐘頭的課,在學習上投入的成本非常之高,而藉助網際網路,坐在家中開啟手機,就能看到一流大學的教學影片,學習成本斷崖式降低。

這就是科技的力量。

科技的發展對教育的影響,從古至今,乃至未來,實質上都是“不斷降低學習成本的過程”。

低能耗是一切事物的發展趨勢

知名心理管理學家陳禹安教授在《能耗遊戲:從價格戰到能耗戰的商業未來》

一書中,提出了“所有事物都是往節能的方向發展”的論點。

書中描述這樣一個科學實驗:

“黏液菌(slime mold)是一種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微生物,實際上它是一種無腦的膠狀變形蟲。但是,這種幾乎是最低等級的生物,卻表現了出令人震撼的智慧。

科學家在地球儀上陸地的部分敷上了一層瓊脂,並在24座城市所在的位置放上燕麥片,然後把黏液菌放在地球儀上。經過30多次的重複試驗,科學家發現,黏液菌選擇的食物傳送路線和現實中人類的選擇有著驚人的重合。特別是在亞洲區域,黏液菌的路線竟然與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高度相似。”

尋找更低能耗的教育:科技讓“粉塵化”教育成為新趨勢

宇宙的奧秘是節能,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也是“節能”。

陳教授認為,

研究一個新商業模式或一件印產品究竟能不能有前景,就要看它能不能有效降低能耗。

蘋果手機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它把按鍵簡化為一個,降低了使用者使用手機的能耗;優步打車之所以獨霸一方,是因為它降低了使用者找車打車的能耗……

同樣的,

在教育領域,科技推動教育發展的方向,是朝著更低能耗的趨勢走。

不斷降低的學習成本

成本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指為了達到某種特定目的而消耗的資源。

遷移到“教育”這件事上,就有了“學習成本”的概念,一名學生的學習成本,至少包括學生學習中消耗的時間、智力、精力、金錢等,教師及家長付出的時間、智力、精力等,學校及社會提供的環境、裝置、教材等資源和經費。

縱觀教育發展史我們會發現,一直一來人類都致力於透過技術手段降低學習成本,這個過程體現在三個緯度上,分別是時間,空間和金錢。

1.每個毛孔都能汲取知識養分

古人寒窗苦讀數十年,才不過修學了四書五經,現代人十年的教育,不僅能完成文學歷史政治的研讀,還能兼修數學化學物理等科學門類。

為什麼現代人能夠在更短的時間裡獲取更大的知識量?除了更加科學的教學手段,更重要的是各種科技教育裝置的輔助。

科學證明,人在聽到的時候,大腦可以吸收10%的資訊量;看到的時候,大腦可以吸收20%的資訊量;經歷之後,大腦可以吸收高達90%的資訊量。

過去古人私塾裡的知識傳遞,依靠的是口授,我們總能看到電視劇上教書先生念一句,學生跟著讀一句,這樣“聽知識”的學法效率極低。

尋找更低能耗的教育:科技讓“粉塵化”教育成為新趨勢

新世紀之初,多媒體教學開始發展起來,透過計算機集合文字、圖形、聲音、動畫等各種媒體開展教學,“看知識”的教學方式,學習效果大大提升。

近年來,“智慧校園”的概念火起來,沉浸式教學技術使得“經歷知識”的教學手段成為可能。

尋找更低能耗的教育:科技讓“粉塵化”教育成為新趨勢

虛擬現實環境可以建立“嚮導式旅行”或“沙盒”式的體驗,不僅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下體驗書本中的內容,更可以進行生物解剖、化學實驗等實際操作。

提起VR教育,不得不說在該領域的“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谷歌。

早在2016年,谷歌就提出面向教育市場的

Google Expeditions計劃

,使用者只需要的一臺Cardboard或Daydream頭顯,和一臺可以相容的安卓智慧手機,就可以在虛擬世界中,探索泰姬陵、羅馬鬥獸場和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美國開國元勳之一)的背後

尋找更低能耗的教育:科技讓“粉塵化”教育成為新趨勢

故事,可遊覽的世界名勝多達600個處。

透過沉浸式教學,打通了知識流入人體的“任督二脈”,使得人類身體的每個器官,甚至每個毛孔都能汲取知識養分,最終實現在最短時間內獲取最大量的知識。

2.躺在床上可知天下大事

春秋時期,孔子講學周遊列國14年,到頭開弟子也不過3000人,而線上教育的可汗學院,僅僅用了兩年時間授課學員就超過6000萬名,學生遍佈世界各地。

尋找更低能耗的教育:科技讓“粉塵化”教育成為新趨勢

線上教育,彷彿在兩個行星之間架起了蟲洞,讓知識秒傳過去。

據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CNNIC)釋出的第44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

截至2019年6月,我國線上教育使用者規模達2.32億,其中手機線上教育使用者規模達1.99億。

這份報告裡面有一組資料值得我們關注,那就是

三四線城市觀看教學直播總次數一直是一二線城市總次數的三倍左右

尋找更低能耗的教育:科技讓“粉塵化”教育成為新趨勢

為什麼?因為優質的教育資源集中在一線城市,過去學生為了得到更好的教育,不得不背井離鄉去大城市讀書,如今三四線城市群眾對線上教育的追捧,恰恰說明了科技就像一隻大手,往沙堆上一抹,把坑窪的、凸起的一併抹平,教育在地理上的不平等分佈正在消除。

3.優質教育比蔥還便宜

比蔥還便宜的優質教育正在成為現實

就拿出國留學來說,留學國際名校一直都是少數人才支付得起的。

最新一季的《奇葩說》選手詹青雲就在節目中談到自己為了出國去哈佛讀書而貸款一百萬。

尋找更低能耗的教育:科技讓“粉塵化”教育成為新趨勢

且不說哈佛,就算是留學一般的國際高校,成本也是天價。

以美國為例,一年的平均學費約24萬人民幣,總的留學費用在約34萬人民幣,是全球最貴的留學國家。

昂貴的留學學費令普通家庭望而卻步。

而隨著科技發展,留學走入百姓家成為可能。今年來針對“網際網路+留學”提出了新的概念:

線上學位教育(“慕課”)

,成為了教育產業的新風口。

2012年起,慕課教育產業出現了井噴式的發展,誕生了Udacity、edX和Coursera三大領軍企業。

據瞭解,美國大學中三分之一的註冊學生透過完全線上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完成其學業,全美大學裡有超過60%的大學提供純線上學位,許多名校如康奈爾、哥倫比亞等均提供線上學位課程。

2013年以後,慕課教育開始傳入中國,國內學生透過線上的方式低成本獲得國際學位成為了可能。

例如,2016年伊利諾伊大學與Coursera於2016年聯合推出的線上國際MBA課程,獲得成功後又陸續推出40個全球線上慕課學位課程,其

學費成本不到傳統費用的三分之一

,至今為止幫助8000多萬名學生獲得線上國際學位。

此外,諸多的慕課平臺更是與多個國際大學合作,推出優質的國際免費課程,受益更多的人。

更低能耗的教育:粉塵化的教育模式

科技對教育產生改變的現狀,或許很多讀者會說,目前的教育模式已經足夠“低能耗”了,只要躺著開啟手機就能學習了,學習成本幾乎為零,那未來的教育還能再“節能”嗎?

是的,未來的教育還將朝更低的能耗發展。

我們都聽過這麼一個故事:一位時間管理學教授拿出一個罐子,放入鵝鵝卵石,問學生是否已經裝滿。學生回答是。然後教授又放入碎石頭,繼續問學生是否已經裝滿。學生還是回答是。這時教授拿出了一袋沙子,倒入罐子中……

尋找更低能耗的教育:科技讓“粉塵化”教育成為新趨勢

尋找更低能耗的教育:科技讓“粉塵化”教育成為新趨勢

如果以放入罐子的東西劃分,舊教學模式處於鵝卵石時代:效率低、普及度小;現在的教學模式處於碎石頭時代:效率高、普及度廣;而未來的教育模式將進入沙子時代——粉塵化教育。

粉塵化教育是對應碎片化時間而產生的。

在網際網路資深研究者徐志斌老師的《社交紅利2.0》

一書中,對當時人們時間碎片化下的行為有這麼一段描述:

“在手機上人們開啟和關閉某一款應用、在社交網路上人們和好友之間互動溝通,這些活動都處在短促而頻繁切換的過程中,很難再拿出大塊時間來進行消費,我們將這種短促和頻繁的行為稱為粉塵化行為”。

尋找更低能耗的教育:科技讓“粉塵化”教育成為新趨勢

為什麼會時間會碎片化,行為會粉塵化,歸根到底都是低能耗的生活方式在作用。例如過去我們坐地鐵的時候就只能坐地鐵,如今只要有一部手機坐地鐵可以娛樂、辦公、學習,此時坐地鐵這段時間就成為了可以利用的碎片化時間。

因此在未來,教育這塊石頭將被粉碎成沙粒,填塞到人們的每一段碎片化時間裡面,這就是粉塵化的教育模式。

目前在粉塵化教育模式上,已經出現一系列雛形產品,體現在三個大的方面:

第一,課程粉塵化

如果問一個問題:“在你蹲馬桶的時候,你會用手機做什麼?”我相信最多的答案會是“刷短影片”。

短影片誕生於2011年,到了2017年進入爆發元年,誕生了快手、抖音峰一系列明星產品。

QuestMobile資料顯示,截止到2019年6月,短影片使用者規模超8.2億,意味著10個移動網際網路使用者中有7.2個正在使用短影片產品,而且每個使用者每個月平均使用時長超過22小時。

尋找更低能耗的教育:科技讓“粉塵化”教育成為新趨勢

這組資料揭示了短影片行業的風頭之迅猛。

短影片之所以稱“短”,是因為它的影片時間被限定在15秒~5分鐘之間,也正是是因為“短”,它來勢洶洶。

過去我們透過看書讀報來獲取資訊,學習成本很高,而短影片將資訊以影片濃縮的方式展現給我們,極大地降低了資訊獲取成本。

基於這個邏輯的延伸,“短影片+教育”的概念火起來了。

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連續集中精神的最大時長是20分鐘,超過這個時間,人類就會走神。

針對這點,短影片教育可以說是對症下藥,影片創作者將教學課程切碎成很多小模組,每個小模組的課程多則幾分鐘,少至幾十秒,透過粉塵化的課程對使用者進行“餵養”,成為了廣大使用者更易接受的教學模式。

以青少年短影片教育為例,據抖音方面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6月,抖音平臺青少年教育類內容短影片數量超過547萬,累計點贊量近149億,累計轉發分享量超過8。5億,累計播放量超過4752億。

短影片教育內容,已成為包括抖音在內的所有短影片平臺上,內容生態重要組成部分。

在未來,經過粉塵化後的課程還將進一步最佳化,將最大的知識量,以最合適的載體,用最短的時間面向使用者輸送。

第二,答疑粉塵化

線上教育談了這麼多年,有個明顯的缺陷,就是無法對學生疑問進行即時答疑(除非你花錢購買費用昂貴的一對一線上學習)。

2010年,剛剛經歷第一次創業失敗的周源,受到矽谷問答社群Quora的啟發,將二次創業方向設定為

中國版知識型問答社群

,讓人們分享彼此的知識、經驗和見解。

尋找更低能耗的教育:科技讓“粉塵化”教育成為新趨勢

2013年,知乎向公眾開放註冊,以「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為口號,搭建開放式知識分享平臺,不到一年時間,註冊使用者迅速由40萬攀升至400萬,拉開了問答市場的序幕。

隨後幾年裡,BAT、網易和微博都先後開始涉足問答領域。百度在知道旗下,推出了一款高質量話題討論社群百度派;阿里巴巴在自家的瀏覽器平臺UC推出了問啊;騰訊在企鵝內容平臺,開闢了一個企鵝問答的欄目;微博推出了類似分答的產品微博問答。

尋找更低能耗的教育:科技讓“粉塵化”教育成為新趨勢

後來,來自今日頭條而後來路上的悟空問答,更是透過“不對使用者設門檻”這一定位,打著“人人都能問答”的口號實現彎道超車。

知乎一類的問答社群的出現,使得線上答疑成為可能,每個人只要在客戶端傳送問題,就能得到來自某個領域達人的解答,大大降低了提問行為的能耗。

而悟空問答則將這能耗進一步降低,從“人人都能問”變成了“人人既能問也能答”,讓“疑”與“答”的關係進一步拉進,答疑行為更深層次地“粉碎”。

每個人都能問,每個人都能答,隨時隨地可以問,隨時隨地可以答,這就是答疑的粉塵化。

未來,答疑還會進一步粉塵化,近期各大網際網路巨頭熱議的直播問答,便是新的趨勢發展。

第三,考試粉塵化

古代人進京趕考有多困難?

清代的林伯桐在其著作《公車見聞錄》

寫的就是自己多年趕考心酸路:從廣東到京城歷時兩三個月。事前不僅要規劃好路線,還要準備好足夠的盤纏,古裝片裡我們總能看到窮秀才被這盤纏難倒。

可見古代人考試的能耗是非常高的。

現代人考試是低能耗的,只需要在本校就能完成考試,即便是職業技術類的考試,也最多到省會上去。

尋找更低能耗的教育:科技讓“粉塵化”教育成為新趨勢

當然,這樣的考試還是有很多麻煩,例如你得提前踩點考場,你得為考試時間推開其他事情,你得備好你考試用的文具等等。

線上考試進一步降低了考試的能耗,你只需要有一臺移動裝置就能完成考試。

而近年來各位學習app更是將考試進一步粉碎,集合5-30道小題就製作成迷你試卷,讓使用者隨時隨地拿起手機就能做題。

以某線上學習app為例,裡面的答題系統推出了“每日答題”“每週答題”等模組,最少以五道題為一組,以極低的考試門檻,讓考試能耗降得更低,甚至讓廣大網友愛上了考試,在網上相互競賽。

尋找更低能耗的教育:科技讓“粉塵化”教育成為新趨勢

粉塵化的考試模式,讓考試滲透到人們的每時每刻,只要你願意,馬上能來一場酣暢淋漓的考試。

總之,未來的教育粉塵化的,藉助科技,教育者將艱深難懂的知識揉碎再揉碎,填塞滿每個人的生活中,它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換句話講,就是更低能耗。

未來教育的未來:水時代

前面那位時間管理學教授的課還沒上完:

“沙子倒進去了,現在這罐子滿了嗎?”教授搖搖頭,他從桌子底下拿出一瓶水,往罐子裡面倒,這下子玻璃罐才真正裝滿了。

尋找更低能耗的教育:科技讓“粉塵化”教育成為新趨勢

這時你應該懂了,這個故事延伸到教育領域,我們可以推論出,粉塵化教育模式再發展下去,便進入了“水時代”。

水,潤物於無聲。

未來教育的未來,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科學模式,沒有人感受到它的存在,卻被它所塑造。

當然,這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