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奧克洛之謎”,古人如何鍍金的?科學家無法揭開的奇秘

一位著名的考古學家威夏勞·勒加博士在日內瓦向新聞界宣佈:他在埃及尼羅河畔一座從未有人發掘的古墓中竟然發現了一臺完好無損的類似彩色電視機的儀器。這臺儀器與時下流行的彩電有較大區別,它只有一條線路,只能接收一個電視臺的節目。

它有4個三角形的熒光屏,屏的四周都鍍了黃金,它的機件是目前最先進的金鈦製造的。

何為“奧克洛之謎”,古人如何鍍金的?科學家無法揭開的奇秘

為了徹底查明事實真象,歐美一些國家的許多科學家紛紛前往奧克洛鈾礦區,深入進行考察和研究。經過長時間的共同努力探索,斷定是奧克洛有一個很古老的原子反應堆,又叫核反應堆。這個原子反應堆由6個區域的大約500噸鈾礦石組成,它的輸出功率只有1000千瓦左右。據科學家們考證,該礦成礦年代大約在20億年前,原子反應堆在成礦後不久就開始運轉,運轉時間長達50萬年之久。面對這個20億年前的設計科學、結構合理、儲存完整的原子反應堆,科學家們瞠目結舌、百思不解。這個原子反應堆究竟是誰設計、建造和遺留下來的呢?

這是一個令全世界科學家都無法揭曉的特大奇謎。由於這個奇蹟出現於奧克洛礦區,因此,科學家們把它稱為“奧克洛之謎”。

何為“奧克洛之謎”,古人如何鍍金的?科學家無法揭開的奇秘

這個古老的原子反應堆是自然形成的嗎?科學家們一致否定了這種可能性,因為自然界根本無法滿足鏈式反應所具備的異常苛刻的技術條件。只有運用人工的科學方法使鈾等重元素的原子核受中子轟擊時,才能裂變成碎片,並再放出中子,這些中子再打入鈾的原子核,再引起裂變——連續不斷的核反應(鏈式反應),當原子核發生裂變或驟變反應時釋放出大量的能量。原子反應堆是使鈾等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裂變以取得原子能的裝置。這種裝置絕對不可能自然形成,只能按照嚴格的科學原理和程式,採用高度精密而先進的技術手段和裝置,由科學家和專門技術工人來建造,只有用人工的方法使鈾等透過鏈式反應或氫核透過熱核反應聚合氨核的過程取得原子能。

產生原子動力的主要裝置是原子反應堆系統和發動機系統兩大部分。

反應堆是熱源,介質在其中吸收裂變反應釋出的能量使發動機作功而產生動力,為他們在地球上的活動提供能量。

在美國愛達荷州荒漠中的一座實驗室內,才第一次用原子能發電。1954年,蘇聯才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由此看來,距今20億年前,在奧克洛建造的原子反應堆,絕對不會是地球上的人類,而只能是天外來客。一些科學家推測,20億年前,外星人曾乘坐“原子動力宇宙飛船”來到地球上,選擇了奧克洛這個地方建造了原子反應堆,以在原子裂變或聚變所釋放的能量為能源動力。產生原子動力的主要裝置是原子反應堆系統和發動機系統兩大部分。反應堆是熱源,介質在其中吸收裂變反應釋出的能量使發動機作功而產生動力,為他們在地球上的活動提供能量。後來,他們離開了地球,返回了他們的故鄉——遙遠的外星球,於是在地球上留下了這座極古老而又神秘的原子反應堆。

何為“奧克洛之謎”,古人如何鍍金的?科學家無法揭開的奇秘

原住在奧克洛附近的主要在芳族、巴普努族等。在他們中間,流傳著這樣的神話傳說:在非常遙遠的古代,整個世界漆黑一團,沒有人類,也沒有任何生物,大地一片荒涼。突然一個神仙從天而降,來到奧克洛地區,用礦石雕刻了兩個石像,一男一女,“石像能放出耀眼的光芒”,使茫茫黑夜中出現了白晝。有一天,驀然狂風怒吼,雷鳴電閃,兩個石像變成了活生生的人,並且結成恩愛夫妻,生兒育女,他們的子孫後代,便成了當地部落的祖先。這個神話透露出了一點訊息,那個“自天而降”的神仙,很可能就是外星人,而那個能放光耀眼光芒的石像,很可能就是受過原子輻射照射的某些介質被加熱後所釋放出的光。對此,也有人從另外一個角度進行解釋。有人認為,地球上不只有一代人,在20億年前,就曾有過一次高度發達的人類社會,由於相互仇視,發動核戰爭,人類毀滅了,

但也留下了一些數量極小的遺物。而奧克洛原子反應堆,就是20億年前的人類建造的。

不過,在公元1401年,考古學家在義大利羅發發掘一座帕拉斯墓穴,發現整個墓穴被一盞明亮的燈照亮著,這盞燈在墓穴裡已經燃亮了2000多年而沒有熄滅,直到考古學家把墓穴全部開啟後它才自動熄滅。公元1845年4月,考古學家在羅馬附近發現一位古代年輕女子的石棺,她的全身肌肉還沒有腐爛,像活人一樣完好無損,面容栩栩如生。開啟她的石棺時,考古學家被石棺內一盞明亮的古燈嚇住了,這盞古燈已經在石棺內燃亮了1500多年之久沒有熄滅。

何為“奧克洛之謎”,古人如何鍍金的?科學家無法揭開的奇秘

“小型銅管、鐵棒和陶器為何和金銀器等貴重物品一起隨葬?它們有什麼作用?”當時擔任伊拉克博物館館長的德國考古學家瓦利哈拉姆·卡維尼格圍著出土文物轉來轉去,百思不解。於是,他立即組織力量,對這些銅管、鐵棒和陶器進行研究和鑑定。不久,他描述說:“我們發現了一個異常奇特的文物,它是一個陶瓶,高15釐米,型似花瓶,呈乳白偏黃色,上端為口狀,瓶裡裝滿了瀝青。瀝青中埋有一根銅管,直徑2。6釐米,高9釐米。銅管內有一層瀝青,包著一根鐵棒。鐵棒上端高出銅管1釐米,高出的部分雖佈滿鐵鏽,但個別地方卻有一層灰色偏黃的物質,看上去好像是一層鉛。鐵棒下端則塞有3釐米高的瀝青,使鐵棒同銅管相隔離。”人們傾聽著他的敘述,十分驚訝,但誰也不知道這些東西到底是用來做什麼。

何為“奧克洛之謎”,古人如何鍍金的?科學家無法揭開的奇秘

不久,經過進一步鑑定,卡維尼格宣佈一個驚人的訊息:“這些出土的銅管、鐵棒和陶器是古代化學電池。只要向陶瓶內倒入一些酸或鹼性水,便可發出電來。”這就是說,在公元前248至公元前226年之間,居住在這裡的波斯人就開始使用電池了。幾個月後,卡維尼格出現在柏林,公佈了一個更令人驚訝的訊息。他說:“根據出土文物中有可裝配10個電池的材料來分析,

這些電池當時是被串聯使用的,串聯這些電池的目的則是透過電解法將金塗在雕像或裝飾品上。”

何為“奧克洛之謎”,古人如何鍍金的?科學家無法揭開的奇秘

一位德國學者艾林·艾傑巴利希特幫助了卡維尼格。他製作了一些銅管、鐵棒和陶瓶,仿製“巴格達電池”。取來新鮮的葡萄汁,倒入電池中,立即,奇蹟出現了:聯接著電池的電壓表顯示出半伏電壓。電池發電效能確定後,艾傑巴利希特又作電解鍍金試驗。經過反覆試驗,

他終於證實,古代人正是用這種方法鍍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