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不在多而在精,兩味藥就可以治好這些病,快來了解一下

本文選自《中國現代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王煥祿》(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王煥祿主編),版權和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

1 止咳平喘 麻黃、杏仁

麻黃性溫味辛,歸肺、膀胱經,辛散外達,宣肺平喘;杏仁性溫味苦歸肺、大腸經,苦降下氣,降氣止咳平喘。二藥伍用,一宣一降,一橫一豎,宣降結合橫豎貫通,使肺氣通調,止咳平喘之力益彰。臨床用炙麻黃3~5克,杏仁8~10克,對風寒、風熱、飲邪等各種病邪所致實性咳喘,經辨證配伍後,均能取得良好療效。

藥不在多而在精,兩味藥就可以治好這些病,快來了解一下

2 發散風寒 荊芥、防風

荊芥微溫微辛,歸肺、肝經,疏散風寒,發汗解表;防風微溫微辛,歸膀胱、肝、脾經,疏風解表,散寒止痛。二藥皆微溫而不燥,荊芥發汗力強,防風祛風力強,二者伍用,加強解表散寒之力,又無麻桂相配辛散力大、過汗之弊。臨床對風寒外感患者,多用荊防而不用麻桂,因寒為陰邪損傷陽氣,過汗則耗氣傷陽,雖寒隨汗解,但易致氣、陽兩虛,不利恢復。

藥不在多而在精,兩味藥就可以治好這些病,快來了解一下

湖景

3 健脾助運 黃芪、山藥

黃芪性溫味甘,歸肺、脾經,補氣健脾,益衛固表;山藥性平味甘,歸脾、肺、腎經,益氣養精,補脾肺腎。二藥配伍,健脾胃促運化,養胃陰固腎精,共奏益氣生津、健脾補腎作用,同時又無壅滯、溫燥、滋膩之弊。治療小兒厭食症時,常用此對藥,因小兒稚嫩之體,“脾常不足,腎常虛”,補虛時宜平補、調補,而禁用溫補、峻補,加之厭食症病位在脾,更應慎用補藥。

藥不在多而在精,兩味藥就可以治好這些病,快來了解一下

黃芪

4 疏肝解鬱 麥芽、川楝

生麥芽性平味甘,歸脾、胃、肝經,消食健脾,疏肝解鬱;川楝子性寒味苦,歸肝、胃、小腸經,行氣止痛,疏肝瀉熱。二藥配伍,既行氣又止痛,既調肝氣又清肝熱,且無破氣、傷陰之弊,同時,麥楝同用,體現肝脾共治理念,踐行“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理論。生麥芽配川楝子實為疏肝解鬱、肝脾同治之妙藥,比單用柴胡效果好且無柴胡辛燥劫陰之弊,一般生麥芽用量在30~40克,川楝子用量6~10克。

5 理氣通便 陳皮、杏仁

陳皮性溫味辛、苦,歸脾、肺經,理氣健脾,燥溼化痰;杏仁性微溫味苦,歸肺、大腸經,止咳平喘,潤腸通便。二藥合用,脾、肺、大腸共治,作用於水谷轉化到糟粕形成的整個過程,既給予動力又給予潤滑,且陳、杏開肺氣的功效對通便更有巧妙之處。臨床將陳杏配伍,用於各類方中,效果顯著。

6 化痰散瘀 橘葉、王不留行

橘葉性溫味苦辛,歸肝經,疏肝,行氣,化痰,消腫,散毒;王不留行性平味苦,歸肝、胃經,活血通經,下乳。二藥伍用,氣、血、痰共治,且有散結通絡之效。臨床用橘葉配王不留行,治療各類乳腺疾病,療效確切。

7 滋陰平肝 黃精、磁石

黃精性平味甘,歸肺、脾、腎經,潤肺滋陰,補脾益氣;生磁石性寒味辛、鹹,歸肝、心、腎經,潛陽安神,聰耳明目,納氣平喘。二藥配伍,滋肺、脾、腎之陰精,平心、肝、腎之陰火,調整陰陽。臨床用黃精配生磁石,治療陰虛肝旺之耳鳴、,療效顯著,一般黃精10~15克,生磁石30~40克。

8 祛風通絡 蜈蚣、蘄蛇

蜈蚣性溫味辛,歸肝經,息風止痙,通絡止痛,解毒散結;蘄蛇性溫味甘、鹹,歸肝經,祛風、活絡、定驚、止痙。二藥伍用,祛風通絡止痙作用強大,並有一定的止痛作用。臨床蜈蚣配蘄蛇,用於治療頑固性風溼痺痛的方中,療效非常滿意。

藥不在多而在精,兩味藥就可以治好這些病,快來了解一下

蜈蚣

9 化瘀消積 三稜、莪術

三稜性平味辛、苦,歸肝、脾經,莪術性溫味辛、苦,歸肝、脾經,二藥均有破血行氣、消積止痛功效,其中三稜偏於破血,莪術偏於破氣。二藥合用,加強了化瘀消積之力。臨床用三稜配莪術治療一切血瘀氣滯癥瘕症,若屬急證實證者,直接用三稜、莪術,無需補藥佐制;若治慢性病或虛實夾雜之症,必以補藥佐之,以期久服無弊。

10 祛風止痛止癢 蜂房、麻黃

蜂房性平味甘,入肝、胃經,質輕性善走竄,能祛風止痛、止癢;麻黃性溫味辛、微苦,歸肺、膀胱經,善於宣肺氣開腠理通毛竅,引邪外出。二藥合用,蜂房得麻黃之辛溫宣通,利於驅邪外出;麻黃得蜂房之走竄搜剔,利於由表入裡溫散邪氣。臨床應用蜂房配麻黃,治療風溼痺證和出疹性面板瘙癢症,療效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