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害怕提規劃,其實就是你做飯那點事兒

從我參加頭馬演講俱樂部開始就有人不停、且反覆問過我同一個問題:你演講水平不錯了,你為什麼要來這裡?

目的論,是通常我們用來反推別人動機最好的方式。

演講水平不是天生的,是練習的結果。既然是練習得來的能力,那也會因為練習次數變少而下降,所以我需要舞臺去保持自己的能力不下降,此外規範自己的演講,包括學會做短時間演講,注意舞臺手勢,哼哈詞、觀眾反應等等,這些都是一開始我加入頭馬演講俱樂部的目的。

但凡涉及三人以上的組織,你用參與的心態加入後,總會覺得哪裡怪怪的,但似乎又說不出來,你一旦換成上帝視角,你或許就能判斷出癥結所在,而這個上帝視角的名詞叫做【規劃感】。

小到個人,大到國家,一旦你使用規劃感看問題,就自然需要面對三個提問:目前組織和個人的痛點是什麼?你目前可以做的是什麼?你的這個做法對未來的發展起到了什麼影響?

這三點聽起來是不是都挺大的?其實換個例子你大概就知道了。

你晚上下班,老公發微信和你說,他今天不加班,我們今天在家裡做飯吧!

你現在首先面對的痛點是,做飯的話,誰來做?如果你來做,但你也很累,你需要老公協助你什麼?

均衡分工才不至於產生心理不平衡,要不然飯還沒吃,先吵起來了。做任務,必須要雙方都有事情做,才能彼此體量,不然一定是做的多的那一方覺得特別委屈,而沒做的那一方覺得你小題大做。

如果確定了是你來做飯,那你就要考慮,我是下了車去超市買菜?那需要買什麼?考慮到可能接下來未必會做飯,菜不能一次性買太多,還要綜合彼此的口味。如果不買菜,那就回想一下冰箱裡有什麼?哪些是可以用掉的,或者有沒有什麼更簡易的方法,比如好像還有一些洋蔥和土豆,做個咖哩飯?

最後就是確定好了方向,你做好部署,你要去超市買雞胸肉,今晚吃咖哩飯,老公回家先煮好米飯,幫你把土豆削皮,你回家後直接做咖哩,等待熟的時候,可以順便做一個黃瓜小冷盤,然後倆人很開心的吃起來。

規劃,其實沒那麼難,因為其實你每天都在做。

有時候你體會不到,是因為如果你在上班,那可能你已經【被規劃】好了,但如果你是自由職業,或者是類似保險、直銷,這種行業,你需要一部分的自我規劃,剩下的才是跟著組織的規劃走。

我舉這個例子,是想告訴你,規劃不難,而且其實人人都在做這件事,只是可能有的時候你沒意識到而已。

別害怕提規劃,其實就是你做飯那點事兒

我所在的頭馬俱樂部叫做Life partner,是一家中文演講俱樂部,那時候它成立還不到一年,我一開始設定的目標是,去掉自己作家的身份,換一個名字進來,從小白開始,用空杯的心態重新學習演講。

進入後不久,我就發現了一個小小的痛點,對俱樂部來說,招收會員是非常重要的,那麼每次來參加會議的非會員就需要被格外關注,因為他們每一個都有可能成為未來的會員。

頭馬演講俱樂部是一個國際型的組織,因此它對於會員的培養有非常完備的一套系統,但對於非會員頭馬其實並沒有太多的安排,因為每次參會都是自發參與,所以很多非會員會逐漸參會不積極,從而流失掉。

一個俱樂部,會員更替是很正常的現象,但如果老會員不續費,或者出走了,新會員暫時跟不上,甚至是沒有新人加入,俱樂部就容易倒掉,甚至維持起來舉步維艱。

解決新人入會,其實是為俱樂部的發展提供新鮮血液,而如何留住這個來參加的非會員,也就是我們稱之為的賓客,這個就顯得很重要了。

那既然看到了這個痛點,就會問到我能來做點什麼?

我其實很大多數人一樣,很懶,很容易發現問題找組織,希望藉助組織的力量去修改,其實在職場裡,這是80%人的心態,所以職場裡才會有很多人都在抱怨,但卻又啥也不做。

因為他們第一不知道怎麼做,或者把去做想得太簡單了,很容易變成:這還不容易,你把XX和XX全部都辭退了就可以了,或者,你給我多少多少萬,我也能做。說這種話的人往往就只是站在自己目前的這個小點上看問題。

不論是企業還是組織,他們的變動都是緩慢的,因為企業和組織的決策週期很長,對實驗性的東西,他們從不敢大肆支援,因為風險性很高,最容易出現的是導向性。

所以我當時和俱樂部的主席反應,沒有得到我預想當中的支援,這是必然的,每個官員都有自己的【崗位職責】,就好像你做為一個員工提了一個意見,你希望董事長立刻拍板說,我覺得這個很好,我讓某某總和某某總配合你,這種情況發生的機率極其小。

因為從想法到落地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牽扯的人越多,其實越容易勞民傷財,為什麼呢?因為人越多,最難的不是做事,而是統一思想。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組織裡最後都愛說,誰提議誰負責。聽起來好像對提議者不公平,但其實你換位思考想想,這不也是對提議者的一個機會和考驗麼?

有的公司的老總門口會貼著一句話,敲門提問之前,先問問你的建議是什麼?

以前我還挺煩這句話的,現在才覺得,沒有建議的提議,其實就是抱怨。你不滿意現狀,但你也沒想過怎麼辦。

如果你想過怎麼辦,那你其實無法授權他人,因為你的想法你自己最清楚,至於能不能落地,你自己去試一下就知道了。

企業裡最麻煩的是員工思維,而大部分的員工在吵著說要升職加薪之前,其實只要稍微增加一些【規劃感】,找到痛點的時候,想一些嘗試解決方案,然後去爭取組織或者企業的授權,個人的能力就一定會得到鍛鍊。

我那個時候最終得到的也是授權,組織不能派官員來支援我。“如果你有想做的,你可以先做起來試一試。”這是那時候主席給我的回覆。

可能有的小夥伴聽完這句話會覺得很心寒,我費勁想了一個點子,最後你讓我來做,還不給我資源和支援,但其實【授權】往往也是組織最大的風險,因為做成功了,榮譽是你自己的,做砸了,擦屁股的事情是整個組織在幫你承擔。有一半以上的人會在這裡退出,因為他們覺得,這件事沒別人支援,沒有尚方寶劍,自己做不了。

我當時也差點就此終止,我當時提議的解決方案是:可不可以對那些現場表現不錯的賓客予以關注,可以拉一個群,把他們聚在一起,這樣就很容易形成彼此關照,如果俱樂部的一些資深官員能給他們一些點評和反饋,那麼他們下一次一定還願意來。

賓客變成會員的前置條件是,五次參會,做過一次即興,做過一次促進官員。所以如果能讓他們知道入會的前提,並且幫他們記錄,還能幫他們做反饋,給予關注,應該很容易就開啟入會的大門。

那時候的我想的太天真了。

別害怕提規劃,其實就是你做飯那點事兒

沒有上層支援,只有一個授權,這個時候我要怎麼辦?退出,放棄,是最簡單的方法,但我已經過了那個員工身份的階段。有人說,在頭馬除了鍛鍊演講能力之外,還能鍛鍊領導力。那也許這就是領導力的一個試煉機會。

我簡單畫了一個路徑圖,當你要做某事的時候,你要先解決的是:自己為什麼要做?【你的動機問題】如果要去做,可能需要怎樣的步驟?【路徑問題】做成了這件事,對你以及你的幫手有什麼好處【利他問題】

每個人做事最開始的時候都有發心,這個發心可能很簡單,我就是要幫這裡,因為我喜歡這裡。我就是要出書,因為我想紀念一下,諸如此類。

有了這個想法之後,要去落地,這個時候就需要考慮很多完成的方法和前置條件。

比如,我要把別人拉進一個群,先要讓別人認識我,最好我還能有一個身份。我要給別人做反饋,那對方如果能認可我的演講能力,這樣的反饋也許會更積極。我希望其他的會員一塊來幫我做點評,那就需要先從彼此有好感的會員下手,選擇好說話,演講能力不錯,還樂意幫助我的人來做。

這個思考方法和剛剛那個你老公說今晚在家做飯,你的思考路徑是差不多的。為此我畫了一張圖。字比較醜,大家見諒。

別害怕提規劃,其實就是你做飯那點事兒

那從這個圖就可以推匯出之後我要做的事情:1、爭取每一次會議都有一個上臺的機會,表現自己,贏得關注。2、每次至少與一名賓客達成連結,主動熱情介紹入會標準,看看對方是否樂意拉入群。3、贏取一個身份,更有力推進,後來獲得了會員副主席助理的身份。

4、連結其他會員,看看對方是否有意向加入我們這個小組,協助點評和反饋。

做好了這四點之後,一個群就基本建立起來了,但這些還不足夠。

因為我建立了群之後,我發現我其實不會做運營,那這樣的話就尷尬了,我就必須要去學習,於是我一邊翻閱秋葉大叔出的社群運營這本書,一邊模仿之前參加過的秋葉大叔的群的一些做法,期間還要結合自己目前的能力和精力。

最後推匯出:視覺化、獎勵化、層級化三個方面。這是我目前在自己精力有限人手有限的前提下可以做的。

視覺化:把賓客目前的到訪次數用表格的形式表現出來。獎勵化:給做得好的賓客獎勵,包括如果完成了所有任務,可以入會的小夥伴,我還會送上手繪的卡片,以及畢業證。層級化:按照賓客目前的進度,分成梯隊,促使大家彼此加油,從畢業生裡挑選學員,形成學長學姐帶領制度,減輕其他點評導師的壓力,最後達到內部自我教育的目的。

最後,時刻提醒自己,把一些內容做固定化模板,方便和他人交接,定期升級模板,更好的促進效率使用。

現在我們來盤點一下成果:我完成了一個小群的建立,差不多先後上臺了10次,宣傳這個小群的目的和作用,

完成了60人次的對接,先後推動40人入群,成功促使24人入會,為俱樂部提供了近一半的會員人數,成立了5人的導師團,2人的助理小組,建立了一套基本的話術模板,一套晉級記錄表格。一共發放了48張畢業相關卡片。

同時,在逐漸建立的過程裡,也逐漸被其他官員看到,最後主動來幫忙和給資源,做到了角色預約提前為我們這個小群留出位置,同時其他官員也會從優秀畢業生裡優先挑選助理。

別害怕提規劃,其實就是你做飯那點事兒

這張圖是我在卸任後自我總結的,看著好像挺牛的,但其實當年做的時候,我才沒想過這麼多……

如果你問我,做規劃累麼?我告訴你,其實一點都不累,做執行最累,為什麼不論多累的時候,我都沒想過放棄呢?因為這是我自己提出來的想法,所以只有我自己知道,要怎麼去做執行。

做你自己想做的事,你不會說累。現在想想也就懂了,為什麼很多老闆都樂意說,誰提議,誰執行。如果這事兒是我提議,讓別人做執行的話,搞不好那個人中途早就放棄了,因為我的想法,對我有意義,對他只是任務。

最後,我在開始做的時候就在反覆問自己,做成了這件事對你有什麼好處,對幫助你的小夥伴有什麼好處?

對我來說最大的好處是:所有的這些問詢,反饋,都是透過線上完成的,我幾乎是憑藉線上交流在做自己的印象管理和團隊管理的。我沒做過社群運營,我也不知道要怎麼做,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嘗試。

我是半個社交恐懼症患者,因為有任務驅動,所以迫使我開朗熱情,主動連結他人。

我不做HR,但做這個專案,你一定會面臨選人、用人的問題,一次不會可以做十次,十次不會就二十次,接觸了60多人,我總能總結點什麼。

主動連結看起來是自我推銷,但【成交】是多維度的,包括了一開始我說的透過上臺表現給別人留下的印象,透過連結的時候給別人的感受,以及入群之後對方的體驗。從銷售來說,這其實就是最簡單的售前、售中和售後。

你的售前服務做的差,那麼引流就不夠,你的售中成本就會增加,被拒絕的機率就高。你的售後體驗做的差,你的口碑就上不去,就不能形成迴圈。

讓別人來幫你,不論是來做導師,還是來做助理,除了真誠之外是目標,找到做這件事對他人有幫助的點,才是撬動對方可以幫你的路徑,而如果你自己連我為什麼做這件事都說不清楚的話,你怎麼能觀察到對方欠缺什麼,在做這件事上能得到什麼呢?

別害怕提規劃,其實就是你做飯那點事兒

最後一點對我來說最大的體會就是,交接。這是我完成這個專案最大的收穫。

設定一個截止時間,以交接的心態去做,就會告訴自己,所有的吃苦都是在鋪路,所有的難,都會分階段。

以讓位的心態去做事,就很容易跳出自己的維度看問題,從他人是否能聽懂,是否能接得住的角度去看,你就很容易讓自己做事變得系統化、可複製、可傳承。

很多老闆在企業裡經常講究【去中心化】【去能人化】,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大部分的做法就是研究如何用系統代替人。

我倒覺得,如果能人有一種被架空或者被算計的感覺,反過來報復企業,企業的受損也許更大。

讓能人以交接的心態做系統化盤點,最好的方式是,你讓他知道,自己空出來位置之後,你要去哪裡。人都是安全感的動物,不知道去哪裡,就只能死死把住目前的位置。

我也是在逐漸做的過程裡,思考過,我如果離開這個位置,我還能去哪裡?

後來我又畫了一張圖。

別害怕提規劃,其實就是你做飯那點事兒

梳理了一下目前俱樂部的幾個角色的定位,以及角色和角色之間可能衍生出來的穿插關係。然後確定了自己要做宣傳這個門類【VPPR】,以及自己打算做的一些小挑戰和小任務,【比如拍攝短影片啥的】。思考的路徑是同樣的三個點,為什麼?怎麼做?好處是?這裡大家可以自行推演一下。

從一開始的一個想法,到一個小步驟,最後到通盤的全域性。規劃,讓你明白你的目的,做法,以及驅動力,也容易讓你覆盤所有的定向收穫和得到。

別以為規劃這件事很難,你每天都在被公司規劃,你也在規劃你八小時如何打發,你在規劃你的孩子,也在全盤考慮老公和孩子,兩個家庭以及雙方的朋友等等。其實規劃,就是你做飯買菜那點事兒。生活都是複雜的,我們原本就具有面對複雜問題的能力,所以別怕。

擁有了規劃感,你才能放棄你的員工感,逐漸找到CEO的視角,做自己人生的老闆。

別害怕提規劃,其實就是你做飯那點事兒

祝願你看完文章找到了自己的規劃感努力從今天的規劃開始

感謝你看到這兒我是小川叔地球和我都愛你(づ ̄3 ̄)づ╭❤~

別害怕提規劃,其實就是你做飯那點事兒

別害怕提規劃,其實就是你做飯那點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