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老家的回全饃

在我的家鄉潼關,逢年過節或者人出遠門,家裡都會蒸一種白麵饃饃,看似普通卻有些不一般。從我記憶開始,我們家鄉人一直稱他為“回敦”(讀音)。這種饃饃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做的,得有一定的麵點功夫才行。外觀上,它看起來很像是家鄉常見的白色蝸牛螺殼,有一種我們公路上回旋曲線的感覺,由小到大,一圈一圈圍起來。邊上捏成蓮花狀的,中間有些鼓起來,點綴一些木梳紋理;裡面是包有芯子的,芯子用面和油和在一起,長長地卷在饃的裡面,也是圍繞一圈的。

我曾好奇地問我的母親,為啥總在我離家出去的時候,總要蒸那麼多的“回敦”饃饃,每次要給我帶好多,行李塞得滿滿的。母親說,外頭買人家的饃饃不好吃,用機器做的,放的發酵粉,不如手工的,揉得到位。更重要的是,“回敦”饃饃上一圈一圈的圓,是希望你外出回來時是好好的,是“全乎的”。

原來,“回敦”是希望在外的遊子平平安安,全乎地回來。現在文雅一點,也叫“回全”饃饃。

家鄉的“回全饃”也受到了西安的親朋好友的歡迎。朋友們說,吃著它,有撲面而來的麥子面香,城裡的饅頭沒有這種味道;另外就是軟硬適中,酥酥的,吃到嘴裡,不會是 一團一團的。這些年,每次回家我總要帶上許多,送給親朋好友品嚐,朋友們總誇讚“回全饃”就是最好的禮物。

家鄉還有一種叫“菜回敦”的饃饃,裡面的芯子用菜、豆腐、粉條或者肉攪在一起,外邊用長條形的面連線起來。因其外觀像牛身上掛的鈴鐺,又俗稱“牛鈴”(土音ou’ ling)包子。菜的諧音是“在”,寓意全家聚在一起,都是平平安安的。

長大以後,每次從老家回來,吃著“回全”饃饃,彷彿就看到母親勞碌的身影;夜深人靜的時候,眼前會不時出現母親期盼兒子回家的憂鬱的眼神。此時此刻,唐代大詩人孟郊的詩句最能撥動人的心絃。

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不論南方與北方,天下母親的愛子心切,都是一樣的。

聯想起來,記得大約是2016年,去浙江出差,車一進入杭州邊上的德清市,除了山清水秀外,滿眼都是有關孟郊故鄉的廣告,因而也深刻地記住了唐代大詩人孟郊是德清市人。

今天早上起來,窗外洋洋灑灑地飄起來雪花,大地一片白茫茫,空氣好了許多,讓人神清氣爽。瑞雪兆豐年,春天已經來臨。在此,祝福我們的國家“平安”,祝福我的家鄉及我的家人安康,也祝福在外打拼的人們都“回全平安”,常回家看看。

2022年2月6日星期日於老家潼關東馬村

潼關老家的回全饃

潼關老家的回全饃

潼關老家的回全饃

潼關唯一的墩臺,俗稱土塔,有近四百年曆史

影片載入中。。。